作家眼中的作家--《小说的艺术》

标签:
译文出版社译文好书小说的艺术戴维·洛奇陈嫣婧新京报文化 |
分类: 书评专栏 |
作家眼中的作家
转自10.12.11 新京报 文:陈嫣婧
戴维·洛奇是作家,也是教现代英国文学的教授。这本书旨在为一般读者提供欣赏小说这门艺术的方法,也可以作为学术理论的入门书和写作技巧的指南。书中的大多章节曾在《星期日独立报》、《华盛顿邮报》作为专栏文章登载,内容几乎包括了英语小说史上古典和现当代的每一位大作家。
1950年,纳博科夫开始在康奈尔大学讲授文学课程。因为是以一个作家的身份担当大学老师,于是也就为日后同样以作家的身份撰写小说评论集《文学讲稿》埋下了伏笔。原本,作家就某些文学作品谈一些自己看法并不稀奇,但如《文学讲稿》那般成规模成系统的评论文章,纳博科夫可谓是开了先河。
据说纳博科夫的讲稿字字斟酌,光用铅笔写成的初稿就有一千多页,相当于半部《追忆似水年华》。纳氏之后,既搞创作,又搞理论的人似乎越来越多,这与他们往往同时是某大学的教授有很大关系,这其中,英国作家兼评论家戴维·洛奇虽算不上是最突出的一位,却可说是最认真的一位。
洛奇一生著作颇丰,创作年限极长,千禧年之后,七十多高龄的他尚有新作问世,作品几次获得“布克奖”提名。比起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的大刀阔斧,霸气十足,洛奇的这本《小说的艺术》就要显得“亲民”很多。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洛奇就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教授英国文学,长达三十余载,退休后却放弃学界研究,转而为《周报》专栏供稿。诚如他所言:“虽提不起劲继续只为学术界读者撰写文学评论;但自己却还有很多关于小说艺术和小说发展源流的心得想与一般读者大众分享,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觉得《周报》专栏的形式可能是个理想的平台。”
专栏详细介绍了构成小说的各个类型,如书信体小说、意识流、非虚构小说,以及小说中惹人注意的各种特别的叙述手段,像是内心独白、陌生化、暗示、象征等等。因为面对的是普通读者而非中文系学生,作者着重介绍,顶多引导,却很少做评判。与纳氏的爱憎分明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如果你真要阅读一本小说,《小说的艺术》能在多大程度上帮上你的忙?显然,它决不是一本工具书,也不会成为一本违背作者意愿的理论书,更不可能是一个如纳氏一般“张扬跋扈”的作家写出来的颠覆性作品解读。它处在个性与共性之间,介于感性与理性之间,隐约暗示着英国人典型的“温吞水”性格,貌似英国作家,像福斯特、曼斯菲尔德,都有类似的气质。
仿佛是英国人特有的克制力赋予了书中文字一种内在的平衡感。洛奇非常出色地完成了文本、解读及介绍的三方协调。洛奇对选文的处理出乎意料的出彩,按惯例,在每一篇文章伊始,作者要先引一段英美经典文学作品,作开题之用。写到意识流一节时,洛奇用了伍尔夫的《达罗卫夫人》的片断,为什么他不选择乔伊斯《尤利西斯》中更著名的桥段?因为洛奇认为伍尔夫的作品位于意识流小说的成长期,尚未将此派小说的风格发扬到极致。这样解读起文本来,对于那些还不明白意识流是怎么回事的读者而言,可能会接受得更快一些。
身为普通中国读者,了解英美文学本就会有些许隔阂感,视野也常受限。洛奇这样的处理,或许也正合乎了我们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