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上海译文
上海译文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9,729
  • 关注人气:16,1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希思罗机场观察世界--《机场里的小旅行》

(2010-11-17 15:38:56)
标签:

译文出版社

译文好书

德波顿

机场里的小旅行

外滩画报

曾靖皓

文化

分类: 书评专栏

在希思罗机场观察世界

转自10.10.28 外滩画报 文:曾靖皓

 

阿兰·德波顿接受希思罗机场的邀请,进行为期一周的自由观察,代价是要在旅客和机场工作人员的众目睽睽之下写一本书,由此《机场里的小旅行》诞生了。有评论认为“缺乏他一贯的哲思和文学风格是该书最让人失望的地方,不过你如果被迫滞留机场,那你可以用它打发时间”。不过当德波顿小心地把他在机场里观察到的细微情节串起来的时候,呈现出的场景确实有“一沙一世界”的奇妙。

在希思罗机场观察世界--《机场里的小旅行》

《机场里的小旅行》

[英]阿兰·德波顿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年8月出版

 

  机场和文学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如何把一个商业宣传与文学创作结合在一起呢?这确实很难想象,传统认为一个正统的文人应该和冰冷的科技划清界限,应该对充满铜臭的商业嗤之以鼻,但阿兰· 德波顿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欣然接受邀请,到一个跨国公司旗下的希思罗机场进行为期一周的自由观察,代价是要在旅客和机场工作人员的众目睽睽之下写一本书,由此《机场里的小旅行》诞生了。
  这是德波顿继《工作颂歌》之后的又一次冒险,尽管他为自己找足了理由,比如“文艺复兴时代残忍无情的贵族,也曾经在欢乐的心情下委托画家绘制向春季致敬的精美壁画”,甚至在德文郡伯爵资助下写作的伟大哲学家霍布斯也成了他的挡箭牌,但是西方各大媒体却无法接受他“即便是在战场上或市场上积聚的钱财,也同样能够用于追求更高的美学目标”的理论,批评不断,认为“缺乏他一贯的哲思和文学风格是该书最让人失望的地方,不过你如果被迫滞留机场,那你可以用它打发时间”。
  德波顿把他的“旅行”在空间上分为三段:出境大厅、工作区域和入境大厅。在出境处,飞往世界各个角落的航班等待着旅客,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环球飞行变成一件舒适而便捷的事情,确如德波顿形容的那样有了一抹“超自然的色彩”。如果只沉迷在科技的巨大阴影下,醉心于对宏伟工程的赞美,那这本书就真没什么价值了。还好不管面对的对象是什么,德波顿总能从别人容易忽视的角度带来发现的惊喜,这次他试图通过那些发生在机场的故事去发掘科技与复杂人类情感的关系,这也许是文学和机场最好的交叉点。
  一对情侣在安检区前伤心的离别仪式,一个中年男子和家人闷闷不乐的登机过程,看似常见的镜头在德波顿波顿笔下有了新的注解。正是因为航空业的发达,才可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让两个人产生那么遥远的距离,这种巨大的空间感加剧了离别的悲伤,使得仪式漫长而反复。也许多年后回想起来,机场的仪式其实是他们感情的最高峰。中年男子的烦恼在德波顿看来又是科技带来的另一面,无论今天我们可以飞向哪里,只要家人之间发生口角,科技文明所赋予我们的一切又随即消失无踪。科技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有时又在人类复杂的情感下束手无策。无法用科技替代一切,这就是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进程中真实处境的一例。德波顿被这些每天发生在机场的故事所深深吸引,书中他像海边拾贝一样仔细地记录这些碎片般的故事,在他看来这些故事赋予了航站楼以鲜活的生命,科技虽不万能,却和人的生活恰如其分地结合在了一起。
  而当德波顿进入到机场那些不开放的工作区域,他被深深震撼了。每天飞机上8 万份的早餐,数百架次航班的准时起降,数万公里的安全飞行,这一切都是机场中数千工作人员在现代科技支持下配合协作的结果。科技总是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德波顿认为单纯的享受,不如让乘客了解这些成果诞生的过程,从而会对它们的提供者保持应该有的敬意,“心存感激的享受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希思罗机场当然不仅仅只是个为旅客提供服务的场所,对于整个英国社会而言,它就是个巨大的入口,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从入境处进入英国,这些乘客为整个英国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观念、财富,也带来了麻烦和危机。机场就像一个旁观者注视着不同种族的人们交融与纷争,似乎整个世界都囊括在这座钢架结构自成一体的大型建筑里。当德波顿小心地把这些细微的情节串起来的时候,呈现出的场景多少有“一沙一世界”的奇妙。
  如此丰富的机场世界,是作者和我们都没有预料到的。我们总是希望到一个特定的地方去体验生活,了解世界,不过回头一看,世界就在你原来所在的地方。机场正是这样一个被人们忽略的点,我们从这里出发,当经历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和无奈时,才发现其实这里每天都在发生着你经历的一切,只是我们都眼望前方,而舍不得低头一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