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英博物馆魅力不再--《大英博物馆在倒塌》

(2010-10-12 15:28:59)
标签:

译文出版社

译文好书

戴维·洛奇

大英博物馆

在倒塌

重庆日报

李冬梅

文化

分类: 书评专栏

大英博物馆魅力不再
转自10.10.05 重庆日报 文:李冬梅

大英博物馆魅力不再--《大英博物馆在倒塌》 

 
  久困学院中的人,很难不为戴维·洛奇那些恶搞学院人的故事开怀。基于某种受虐心理,展示学院众生诸种不堪的《小世界》被奉为学院经典,极尽刻薄之能事的《作者,作者》总拿亨利·詹姆斯的性事说事儿,却为学院人士热爱。一个郁闷之夜,我拿起《大英博物馆在倒塌》,笑了又笑,直至夜半。

  《大英博物馆在倒塌》初版于上世纪60年代,近年来开始在国内引进出版,一时风靡。这是一部关于现代社会小人物成长过程的小说。研究生亚当和妻子芭芭拉是典型的上世纪60年代初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们因为教会教义的限制无法使用避孕用具,多年来一直苦恼不已。某天起床,当亚当发现芭芭拉有可能第四次怀孕时,他再也不能像往常一样去大英博物馆安心做研究。

  于是,亚当在大英博物馆里,被迫卷入一系列围绕大英博物馆展开的古典式流浪历险,———我们看到,第二章里,恍惚的亚当在熙攘的伦敦街头遇到了年老的达洛卫夫人;第三章,大英博物馆变成卡夫卡梦魇般的城堡,圆形阅览室仿佛巨大的子宫,蜷缩其中的学者仿佛不肯离开子宫的胎儿,靠吸食泛黄书页的霉味生存,而他们的妻子则“期盼着他们被赶出子宫的一天,看着身边哭哭啼啼的孩子们,她们紧握被洗涤剂弄粗糙的双手,发誓孩子们长大后决不让他们做学者。”在前言和后记中,洛奇不厌其烦地将他的戏仿对象一一道来:劳伦斯、卡夫卡、格林、康拉德、伍尔夫、海明威,以及詹姆斯·乔伊斯。

  事实上,不仅最后一章,从人物到叙述时间,从叙述手法整体构思,《大英博物馆在倒塌》都在暗合《尤利西斯》。正如作者所说,亚当的痛苦处境最本质的暗讽之处在于,他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在前人的小说中发生过了———他是一个被拼贴而成的人,生活在一本拼贴而成的小说里,他唯一的原创就是他的焦虑,即此书的原创性主题———“文学大多讲性爱,不怎么讲生孩子。生活则恰恰相反。”

  可笑的是,虽然亚当一大早就在阅览室占了位子,作者却没有给他打开任何一本书的机会,他阴差阳错地使大英博物馆陷入火警恐慌,错误地怀疑朋友背叛了他,丢掉了一份只让他和家人幸福了十分钟的工作,在英文系众目睽睽下大出洋相,唯一的坐骑又栽进阴沟,着火爆炸,可这些与他对妻子怀孕的恐惧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

  最终,像塞万提斯折磨他的骑士,作者对亚当百般折磨之余,出于怜悯,也不忘赐予他一份小小的礼物:记载一本正经的天主教作家与一名女士的风流韵事的秘密手稿,以及一份意外的友谊和工作———这个主题在学院小说最受欢迎(多年后英国女作家拜雅特将此主题发挥极致,即闻名于世《隐之书》),可惜《大英博物馆在倒塌》仅叙述一日之事,许多有趣小主题无法铺陈,只能一略而过。

  在“后记”中,洛奇说,在写作这部小说时,他脑中始终萦绕的并非《尤利西斯》,而是乔治·格什温与艾拉·格什温的一首爵士乐曲:《伦敦城的一个雾天》。是这首歌启发他将故事时间限定在一日之内,并给了他笔下的伦敦一个浓雾笼罩的形象。“大雾弥漫的伦敦城里,我低沉,我压抑,吃惊地望着清晨的阴霾,大英博物馆魅力不再。”而“大英博物馆魅力不再”就是这本书最初的书名,由于版权问题,只能割爱。仿佛梦醒的堂吉诃德,一番历险之后,亚当心中的大英博物馆如同虚设,而面对生活捉襟见肘的他,如何在阅览室之外的大千世界中生存,实在堪忧。想到爬出子宫的胎儿学者那蜷曲的身影,让人不由兀地生出一股寒意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