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耳朵“看”世界
《耳朵没有眼睑》译者范捷平谈翻译始末
转自100627深圳晚报 万:李福莹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范捷平,与《耳朵没有眼睑》一书的作者莫尼卡·施维特(Monique
Schwitter)是2009年初春在瑞士的“罗伦译者之家”相识的,当时施维特还挺着大肚子,用一口纯正的德国汉堡口音与范捷平交谈,只有她在跟瑞士同乡说话的时候,才说一口范捷平完全听不懂的瑞士德语。
这种感觉与瑞士文学给范捷平的感觉是相似的,瑞士与德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瑞士德语文学几乎融化于世界德语文学之中。但是,瑞士作家对祖国又有强烈的认同,就像他们口中的瑞士德语一样。
耳朵无法“有选择”地听
范捷平告诉本报记者,莫尼卡·施维特的另一重身份是著名的汉堡大剧院的话剧演员,所以她的小说具有一种舞台效果。在《耳朵没有眼睑》之中,不仅表达了小说主人公对声音的敏感性,还把声音作为了一种小说的艺术手段,就像舞台演出中的配音一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交际性。
《耳朵没有眼睑》这个书名,读来让人新奇,记者询问,作者究竟是想表达什么?范捷平说,这个题目本身就是一个悖论。耳朵和眼睑都是人的感知器官,耳朵不像眼睛一样,它无法闭上,不能“有选择”地听,无法避免外界带来的干扰,时刻处于倾听状态,所以才说“耳朵没有眼睑”。声音就是整个世界,声音就是生活,你没有办法回避,耳朵成了感知这个世界的器官。
这部小说所描述的是一位女性在寻找生活的道路的过程中,与同居男友、与邻居之间发生的故事。小说采用侦探悬念的手法和叙事方式,描绘了苏黎世普通人的众生相,表面的日常生活如爱情、同性恋和人际交往掩饰下的吸毒和凶杀。
眼睛看到的更多是虚无
范捷平告诉记者,翻译的过程中,他没有遇到任何障碍。莫尼卡·施维特的语言是非常好懂的,具有女性直觉、想象的特点,并无太多晦涩的东西。但因循德语文学传统,小说仍含有哲理思辨的成分。
莫尼卡·施维特本人,是一个率真而生动的人。与她谈话,她的表情非常丰富,动作幅度也非常大,她是个绝对的素食主义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范捷平曾与莫尼卡·施维特做过多次交流。比如小说的第一章,描述这对同居的恋人,早晨希望在楼下的公共花园早餐。女主人公要把楼上的咖啡端下去,为了不让咖啡溅出来,她必须保持身体平衡。范捷平问莫尼卡·施维特,“端咖啡”这个细节,是不象征着女主人公与男友的关系并不那么稳定,就像端了一杯咖啡在手中,必须尽量保持平衡才不至于“洒”出去。莫尼卡·施维特表示,在写作的过程中,她的确正有此意。
范捷平介绍,这部小说表达了一种“用耳朵看世界”的寓意,在眼睛看到的更多是虚无、是被遮掩的东西的今天,耳朵可以作为心灵感知的器官。小说表达了叙述主体的生存桎梏,表达了叙述主体如何对生活真谛的探索和对个体自由和解放的渴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