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诚勿扰——重读《玫瑰的名字》

标签:
译文出版社译文好书玫瑰的名字小米qdmimi豆瓣文化 |
分类: 书评专栏 |
非诚勿扰——重读《玫瑰的名字》
转自豆瓣:http://book.douban.com/review/3306311/
重读完此书N久也没想好要说点什么,猫兄忽然来了句“欢迎吐槽”让我豁然开朗:埃科老头,你这个用六百页的砖头书(京极?暗黑馆?)吐槽的家伙,我来了!
听着窗外大雨和着流水混合出的声响,就着屋里昏黄的灯光,翻看自己放弃了一盒点心而塞进旅行箱的大厚书,深山中的出差之夜怎么可以如此惬意!
不过很快我就发现自己带错了书。它把我从床上硬扯到椅子上,还是禁不住冷汗直冒。当我感到自己再一次对它开始产生兴趣的时候就发现自己这次终于中了老家伙的招。
这次的译本比上回读的那个经常不知所谓的古怪版本清爽许多,装帧也让人很有胃口,只是吃着还是像这山里的菜,道道都是珍味,可十之七八叫不上名字,且吃到肚里怪叫连连。我知道自己重看完这书后还是会被唬的逢人就说“黄绢幼妇”,至于好在哪里却要张口结舌——且看其他版本中张大春那篇不知所云的导读就知道此书是用来观赏用来考据而不是用来评论的。
正当我依着一个推理迷的习惯痛苦的纠结于书中细密又庞杂的线索时,电视上丁丁当当的开始了《非诚勿扰》节目。近来以它为首的一票所谓“婚恋交友真人秀”节目在屏幕上大火,无数观众为了看到“戏剧性”结果而趋之若鹜,再加上不时添上几个艳照初夜花边新闻的点缀,全民偷窥的黄金时代就此到来。
痛苦消散!我忽然明白手中这本大书原来就是一本“玩物”,若再纠缠着它的细节不放,那么“丧志”的结果就在眼前,可一旦撇清了它的本质,一座迷宫乐园就此打开。
埃科截取了一座混乱时代中个性鲜明的修道院做秀场,一个个人物登场亮相,或死或生,无不显得心怀鬼胎。就像节目名唤“非诚勿扰”,其实报着原始的纯洁的目的上台亮相的却寥寥无几。退开几步观看,忽然发现书中的人物几乎个个拥有原始的表现欲,一如推理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品种。唯一一个把自己往比较无知的层面谦虚地微调的人还不幸正是整个故事的叙述者。
而接下来推理元素更浓。连续死亡,预言,毒物,甚至干脆附上了迷宫图谱。至此所有推理迷已经沉沦,当那个不算有创意但绝对很恶毒的反推理结局(虽然这种手段早在推理小说发展史初期就已经不再新鲜)出现时还忍不住掉头怀疑自己是不是愚蠢的忽略了某些叙述性诡计。一个真人秀节目的精彩其实亦极仰赖这些道具和布局,何时熄灯,何时插入DV,何时挑拨关系,何时收紧红绳,一切都以服务并愚弄观众为转移。当你把排演百遍一朝登台的演出当作天赐的偶然,幕后自有发笑者。
“直到结尾,它愚弄着幼稚的读者,以致他无法意识到这是一部几乎什么都没有发现而侦探也遭遇了失败的侦探小说”,埃科在腰封上如是说,编辑者聪明,知道这老头根本不怕泄底。
好吧,且不把它当作推理小说来读。书中大量的堆积和覆盖着历史的、宗教的、哲学的乃至符号意义上的东西,这一切似乎都带着气场强大的隐喻。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读者,一个已经了解了主线情节的重读者,我怎么能够不去探索膜拜一番?
可现在我忽然明白——正如艳照上的人物为真而艳照门事件却不一定为真,真人秀扯出艳照门的情况则极可能为非真,一部如此兴致勃勃地挑衅读者惯常阅读经验的作品提供的历史事件、神哲学观点甚至那些深邃的散发着光芒的语句虽然极可能大半有据可考,但贯穿于这样一部看似有形有貌但确定非真的手稿中,再借着小说这个以讲述非真实故事为己任的文体呈现出来——还考据它作甚?倒不如学学把百科全书和头脑的灵光无痕揉合的云烟笔法。
所谓符号学家就是让人恨到牙根痒痒的大玩家,你随着他思虑的手发颤心发慌直到无法原谅自己的无知和幼稚时,他忽然嘿嘿笑着说一切都是偶然的游戏,你若愿意他可以再敷衍出一套相反的理论出来。这多么像上面提到那些婚恋真人秀里的主角们,用了三季八十集才终于不情不愿羞羞答答的牵手,下了台却直接脱给你看。
雨越下越大,我要赶在山洪暴发前进行终极揭发。
《非诚勿扰》大火的原因很简单,它满足了观众最惯常却最终极的欲望。
而我们可爱而恶毒的埃科老头也用一个细节抓住了读者们。
书。始于书,终于书,死于书。
他知道读此书者必是极爱书之人,爱此书者必是痛惜书之人,存此书者亦正是中毒之人。
从他读到奥尔菲拉的《毒药论》那刻开始,一场好戏拉开了序幕,三十多年演来,台下满是中了书毒之人。
较真者勿听,非诚者勿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