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渺小得就像片片雪花--瑞士当代小说译丛

(2010-05-21 14:34:14)
标签:

译文出版社

译文好书

瑞士当代小说

译丛

上海一周

顾明

文化

分类: 相关新闻

渺小得就像片片雪花
转自2010年05月17日  上海壹周  文:顾明

渺小得就像片片雪花--瑞士当代小说译丛

5月11日晚,来自瑞士的罗尔夫·拉佩特、莫妮克·施维特、彼得·施塔姆以及德国的舍尔克·法塔4位德语作家,与上海作家孙甘露在长宁图书馆举行了一场朗诵、对谈。


        5月11日晚,来自瑞士的罗尔夫·拉佩特、莫妮克·施维特、彼得·施塔姆以及德国的舍尔克·法塔4位德语作家,与上海作家孙甘露在长宁图书馆举行了一场朗诵、对谈。几位作家对中国读者来说名不见经传,然而当晚的现场来了很多读者,出乎意料。就像浙江大学范捷平教授在瑞士当代小说译丛总序中所言:“我们若用罗伯特·瓦尔泽语调来说,假如有一种文学叫做瑞士德语文学,那么它就像这个国家一样,渺小得几乎就像片片飘逸的雪花,然而正是这片片雪花所含有的巨大力量,染白了雄伟的阿尔卑斯山脉。”
        假如有一种文学叫做瑞士德语文学,那么它就像这个国家一样,渺小得几乎就像片片飘逸的雪花,然而正是这片片雪花所含有的巨大力量,染白了雄伟的阿尔卑斯山脉
 

罗尔夫·拉佩特:走失者之歌

渺小得就像片片雪花--瑞士当代小说译丛

        在4位作家中,罗尔夫·拉佩特是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一位。去年他就来过上海,与孙甘露面对面,畅谈各自心目中的西方,展示文学的“迁栖能力”,以及一个遥远的世界给创作带来的灵感。
        今年再来,他依旧是个好奇者,打量着周围的一切,却说话不多。休闲西装、衬衫,虽然室内有点闷热,但是他仍旧一丝不苟。

 

渺小得就像片片雪花--瑞士当代小说译丛  渺小得就像片片雪花--瑞士当代小说译丛   渺小得就像片片雪花--瑞士当代小说译丛

瑞士当代小说译丛已经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曾经周游世界

        1958年出生的罗尔夫·拉佩特,在学校里学的是版画,20岁开始文学创作,写小说,写诗歌。1982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长篇小说《接下来的日子》,随后推出长篇小说《路人》、诗集《酒店客房的情欲》、《泳者的视野》等。
        1986年,拉佩特突然封笔退隐。他与一位朋友开了一家爵士俱乐部,并周游世界,足迹几乎遍布各大洲。这种流浪者的生活,或许是每位作家心里的一个梦。只不过,拉佩特把它实现了。
        1994,经过10多年的游历,拉佩特终于推出了第三部长篇《完美诗人的天空》。一年后出版的第四部小说《走失者之歌》为他赢得了瑞士席勒基金会大奖。从此,拉佩特重新回到文学道路,写小说、创作剧本,还担任瑞士一家电视台的编剧。
       1999年,他定居爱尔兰的利斯托威尔,和大多数瑞士作家一样,离开了祖国。不过,最近他准备重返故乡,因为他的亲人都在那里,移居国外的母亲也回国了。
        来了两次中国,问他有没有读过中国作家的作品,他提到了去年中国任主宾国的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当时的确是向很多欧洲读者介绍了许多中国文学作品。我当时在忙于写最新的那部小说,所以也没有时间去细读,但的确从中了解了许多信息。我可以告诉大家,我的母亲虽然年纪已经很大了,但是她读过15到 20部的中国作品,非常喜欢中国的文学作品。”
        “文学的功能就在于此,万里之外的一位瑞士老太太,可以通过翻译的文学作品了解一个完全陌生的、非常遥远的国家所发生的一切。这就是文学对人们生活所作出的贡献。”拉佩特说。

 

游泳回家

        拉佩特的小说主人公都与以往的生活断然决裂,并试图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正如他本人一样。
        2008年,拉佩特推出新作《游泳回家》,这是一部有关成长与自我发现的长篇巨著。绝大多数读者会像孙甘露一样,对小说主人公威尔伯印象深刻,这是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形象。威尔伯身高一米五,却梦想能够像布鲁斯·威利斯一样,威猛强壮,刀枪不入。但他认为自己简直失败至极。爱尔兰籍的母亲在他出生那天就去世了,瑞典籍父亲不知去向。小说中,读者跟随着他从南美洲出发,经过爱尔兰到瑞典,再到美国纽约,追寻着失踪父亲的足迹。这是一个对世界充满疑虑的少年,经历了大半生才真正长大,明白不可轻易放弃幸福的原因。
        威尔伯这一人物最独特的是:他小时候就非常厌恶水,“我始终躲避浴缸,甚至在淋浴时,也担心被淹死。我把一根塑料吸管放入小盒子里,随身携带。当液体进入我身体内,我都要检查一遍。我从不会自愿独自走过一座桥,倾盆大雨也让我恐惧。或者所有的一切只是我的臆想?”
        这部小说的中文译者陈巍写道:“《游泳回家》发展与创新了德语成长小说的这一文学传统,它是一部全球化时代历经磨难的年轻人意向生动的心灵史。”他认为, “把人生的成长,小说 比喻为学习游泳,最后让读者认识到只有不怕水,掌握游泳这种技能,才能真正游回到自己的故乡,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们谈德语&作家

渺小得就像片片雪花--瑞士当代小说译丛

莫妮克·施维特
1974年生,演员、作家,处女作《假如在鳄鱼边上飘雪》, 《耳朵没有眼睑》新作

 

        莫妮克·施维特是当晚唯一的女作家,同时她也是德国汉堡大剧院的一名演员。问她如何走上写作的道路,她和以往被问到时一样,有点不知所措:“我无法用一句话来说清楚当时是为什么走上写作这条道路的,包括将来的创作方向。”
        现场她朗诵了自己的新作《耳朵没有眼睑》中的一个片段:男人如何诱惑女人自己走进大提琴箱,而将女人尸体藏在里面,幽默而有些许惊悚。当被问到会不会尝试英文写作时,她觉得这不可想象,“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语言和素材是同等重要的。这可能不是说在国外生活了一段时间或者嫁了一个当地人,就可以达到用另一种语言来创作的境地。”
 

彼得·施塔姆

渺小得就像片片雪花--瑞士当代小说译丛
1963年生,学商科出身,后修读了心理学,长篇处女作《阿格尼丝》, 新作《七年》

 

        彼得·施塔姆在35岁时出版第一部小说《阿格尼丝》,获得了奥地利萨尔茨堡劳利泽文学奖。
        关于写作缘起,他说得很无奈而有趣:“每个人都有创作的冲动,有的人去画画,有的人玩音乐,有的人去写作。画画对我来说太难,而音乐坚持不下来,于是我只能去写作了。”
        他的认知中,只有一位德国女作家是用英语写作的,因为她嫁给了一个英国人。“就我本人来说,不是我不想用英语写作,只是我对我的英语水平没有那么高的自信。我热爱德语,这是我最擅长的语言。”
        对于中国的作家作品,“我本身从来没有读过或是了解过。我女朋友读过中国作家的作品,也和我讲过很多中国文学还是不错的。”
 

舍尔克·法塔

渺小得就像片片雪花--瑞士当代小说译丛
1964年生于东柏林,处女作 在边境《上》, 《黑船》新作

 

        舍尔克·法塔的父亲是伊拉克库尔德人,母亲是德国人。小时候他经常随家人到伊拉克长住。特殊的家庭背景令舍尔克·法塔的作品多关注伊拉克人的命运。比如他的新作《黑船》中,小说主人公、伊拉克库尔德人克里姆,父亲被萨达姆的追随者杀害,为了逃离伊拉克边境地区的残酷生活,他冒险飞到了德国,徒劳地试图摆脱过去,开始新生活。
        有读者关心德国作家靠什么维持生活,他说德国和瑞士一样,“一方面,有朗读会这种形式帮助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国家鼓励你写作,让你少交一些税,减轻一些负担,也是变相的资助。还有就是各种各样的文学奖项,这是每个作家都梦想得到的,但是有很多人一辈子都得不到一个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