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译文的毛边本
(2010-05-11 09:52:34)
标签:
译文出版社译文好书毛边本豆瓣介末花花美国散文精选培根随笔文化 |
分类: 相关新闻 |
上海译文的毛边本
转自豆瓣:http://book.douban.com/review/3242951/
不得不承认,现在真的有人不断在书籍的包装上大花心思。因习惯于网上买书,最近到实体书店一转,还真是大吃了一惊。书们的衣服穿得越来越漂亮了。其中尤以江浙沪一带的出版社为抢眼。如浙江文艺的“经典印象”丛书、上海书店出版社和南京大学出版社的不少小册子。水岸江南的精致和纤巧终于在书上有了体现。此外,不得不说的是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译文和译林都出过无数经典外译本,不过其封面一直给我的印象是千篇一律的无艺术可言。近来,上海译文却开始在装帧上大下功夫,包括精美的双语经典和名译经典精装系列等等。这套名译经典的精装系列,现已出两辑,大约有十本的样子,一律小三十二开,捧在手里,不轻不重,不大不小,看着都舒服。而且其中选的都是经典作品的经典译本。可惜我对外译小说甚是不感兴趣,所以也就看看样子而已。目前我在票子和空间上还没奢侈到仅为了看看样子就搬回来一套的地步。
所以,我搬的是上海译文的另一套,目前仅出了两本。听说是先看看市场,投石问路的。这套书没打丛书名,有人称之为经典散文系列,我搬回来的这两本,一本是《美国散文精选》,初印5000,另一本是《培根随笔》,可能是这本经典性更强,或是第一本反响不错,初印10000。书虽经典,在几十年来已在民间放量无数的前提下照着上万本印,的确需要一种勇气。
当然,可能还有另外一种原因,就是这套丛书的装帧。虽然也是死板板的大三十二开精装,但意外的是,这套书采用的是毛边本。齐头齐脚侧面毛。毛而不飞扬。毛得端庄。虽然不久前曾有一本类似的,被评为世界上最美的书的《不裁》也是使用了类似的装帧。但我那本到如今,结果真如其名,不裁。读了几页,无心再读。内容不佳,花瓶而矣。上海译文的这套则不同,不仅形式新,而且内容亦佳。《培根随笔》用是是蒲隆译本,《美国散文精选》用的是高健译本。这样的毛边,太具诱惑力了。
很欣喜现在市场上的书越来越漂亮了。我一直认为,随着电子化的普及和被推动,纸媒书必须得走精设计、精装帧、精包装的路。当然,不一定是装精书,但里里外外都得认真处理。从前看过一套角度丛书,选题和内容都不错,只是那种排版之丑陋,不仅自己看这样的书不舒服,让别人看见自己正拿着这样的书在手里看都丢脸。还有一度大肆兴起的彩色图文书,加了大量毫不相干的图,小书变大,薄书变厚,另一个结果是看起来费劲了,得从图片之间的缝隙里断断续续地找到原文,再吃力地连读在一起。太考验读者的耐心了。看这样的书,真不如看个免费的电子版的。所以,从长远上看,可能电子版对纸媒出版的挑战并不是坏事,它应该可以推动出版者渐渐地把书当做艺术品一样的制作。对我个人来说,如果我看了一本书的电子版,看了一部分,觉得不错,就会查看纸媒版的,如果装帧也不错,就会放下电子版去买一本纸媒版的。我估计不少人也差不多这种行为。如果纸媒书都做得精致漂亮,那电子版可能将无法成为纸媒书的对头,反而是纸媒书的广告。
说起毛边,附加几句。现在据说毛边党势力强大,不管什么书,只要一毛边,就有人高价出手,哄抢一空。问题是,现在还据说,不知有多少伪毛边鱼目其中。有的就是谋利者从印刷厂里托人拿出来的未切割本,那是什么毛边本,鬼一样的书,白发三千丈,胡子三尺长。冷兵器一般,真抡起来,估计也得挨到死,碰着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