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上海译文
上海译文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9,729
  • 关注人气:16,1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假如握着福克纳的笔--《小城》

(2010-04-23 10:13:57)
标签:

译文出版社

译文好书

小城

劳伦斯·布洛克

黄昱宁

深圳晶报

杂谈

分类: 书评专栏

假如握着福克纳的笔
转自10.04.17 深圳晶报 文:黄昱宁

假如握着福克纳的笔--《小城》
  《小城》  

(美)劳伦斯·布洛克 著

刘丽真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2月

 

   “我们的目的应该是让这个案子尽量拖下去,”干练的女经纪人对落魄的男作家说,“你是一个待审的罪犯,这样最符合我们的利益。”

   “这个案子”一旦坐实,最轻也是过失杀人:单身女郎风流失控,变态作家过火杀人——正是最适合镶上桃色花边的社会版头条。作家只承认一夜情,却不记得杀过人,律师忙着替他脱罪,早先当他是块鸡肋的文学经纪人却突然看到了煮一大锅极品鸡汤的可能性。当务之急是找出真凶?不急不急,先看看各家出版社的反应再说。老东家强作镇定,旧作攥在手里一本也不肯放——续约条件?好说;重版可能?当然!谁说以前滞销的东西现在还会滞销?至于那本目前连个故事大纲都没有的新作嘛……拍卖就拍卖好啦,不过“在各家出版社开出价码以后,我们保留加码的权利。”老东家说得掷地有声。这厢话音刚落,那边的侦破工作已经有了新进展,作家昭雪有望而标书落槌无期,经纪人难免急得口不择言:“还你清白当然很重要,但是,看事情的角度不止一个……”

 

   另一个角度是什么?

  “想想看,如果辛普森有福克纳的文笔,会是怎样的局面?我就这么去跟所有的出版社讲!”

   好吧,作家终于弄明白了,没有人关心他以前的销售记录有多么糟糕,也没有人关心他到底有没有杀人,更没有人在乎他将来能写出什么样的东西,重要的是,出版商相信“杀人犯”的标签能省下几十万宣传费,效果要比连上两次奥普拉的节目更耸动……

  《小城》写到这里,布洛克终于松弛下来。这部以“全景描绘‘9·11’之后愈加黑暗愈加脆弱的纽约”为己任的作品,显然承载了这位类型小说家迄今为止最大的文学野心,以至于你在阅读的时候总能感觉到细节与细节之间,是存在着那么一点拘谨和不确定的。故事一路伸展,布洛克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凶手在篇幅不到一半时已经向全体读者亮过身份证,后面一半该如何维持悬念到地面的距离?傲慢的作者有胆量把偌大的纽约写成“小城”(不仅是比喻意义上的,也是真实的地理意义上的),与连环杀人案有关的男人都鬼使神差地成了画廊女主人(这位颇具卡通效果的女超人也不放过视野范围里的女人)猎艳的对象,本案的重大进展几乎全是在她床上实现的,如此高密度的巧合发生率,该怎样在前前后后补上逻辑空洞才能周全?或者说,还需不需要周全——如果换一种隐喻的方式来审视小说框架的话?当整体氛围都阴郁得仿佛永远定格在“9·11”时,当所有死者与凶手、与他人、与读者都是“等距离”存在时,整部小说会不会出现情感上的失衡,自省与反讽会不会失去立足的空间?关于前两个问题,我没有剧透的权利和义务,要留待读者自己打分。而最后一个问题,《小城》的主要人物之一,作家约翰·克雷顿因为谋杀嫌疑而事业感情两得意时,迎刃而解。一幕幕文化界、出版圈的情景剧,是不需要经过大脑提炼就直接作用于布洛克感官的东西,他贴肉地写,我们会心地读。

   翻翻布洛克本人的发迹史,就知道这个出版过三十多本小说的老江湖,对于浸淫在商业世界里的文字生涯,对于那种悲喜交集中产生的强烈刺激,体悟得绝对不比《小城》里的克雷顿少。曾经,布洛克就是那个相信自己有一枝福克纳的笔、只差一双辛普森的手来握住命运喉咙的小作家。

   且不说布洛克是否适合与福克纳共用一套评价体系,至少,我喜欢看布洛克在《小城》里半是怜爱半是奚落地“蹂躏”书里的“自己”,亲手将他送上命运过山车,一念天堂,一念地狱。那些段落里的布洛克,暂时忘却了为纽约代言的责任,只讲述自己的故事,挥霍自己的人生。在我的阅读经验里,同样拿作家的切身体会开涮的作品并不少见:论恐怖,斯蒂芬·金的《危情十日》当仁不让;论(文本)高级,戴维·洛奇的《作者,作者》似乎最有阐释空间;论作品中出现的作家“规模”,则约翰·欧文的《寡居的一年》首当其冲——那个故事里的四个主角都是作家,集中在一个古怪的家庭里,而且他们风格各异的“作品”几乎都在小说里有详尽的故事梗概,如此虚构套虚构,将这群作家的生活展示得无比狂乱无比复杂。不过,就亲切程度而言,布洛克在《小城》里讲到的这个作家故事似乎与当下的国际出版业最不隔膜——当那些熟悉的出版社、文学经纪人、竞价程序乃至营销策略次第映入眼帘时,我这个在“夕阳产业”里混了十多年的普通劳动者难免哑然失笑。至少,把经纪人与作家之间的所有对话截下来,完全不用修改,就是最鲜活最寓教于乐的文学出版教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