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查德耶茨和雷蒙德卡佛后遗症

(2010-04-02 10:39:50)
标签:

译文出版社

译文好书

理查德·耶茨

十一种孤独

文化

分类: 书评专栏

理查德耶茨和雷蒙德卡佛后遗症

转自:http://halftune.spaces.live.com/Blog/cns!C2B03DBFF2D75F4A!4586.entry

文:小南瓜

理查德耶茨和雷蒙德卡佛后遗症


这几天没有耐心看电影,反倒是花上更多时间读书能让我平静些。于是待业期的最后几天,完全是在理查德·耶茨的小说中度过的。上个月读卡佛的情景差不多再现了一遍——连读三本,一个不眠之夜,一大堆失落的心情。重庆出版社的这本《革命之路》,封套和代序都烂俗得让人恶心,好在封套揭下后,绿色封面上便是朦朦胧胧的肥温俊秀的侧脸,书的内容也是极好,总算是瑕不掩瑜。


《革命之路》、《复活节游行》、《十一种孤独》,三本书中先是选了《复活节游行》来读,一气读了四个小时,一直读到凌晨四点。睡下时心里面完全郁塞,过了好一会儿终于不争气地哭了一会儿——这几乎是之后两天心情的基调,那些平时在心里极力端着,无论如何不愿轻易触碰的东西,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耶茨的小说触碰到了。


要我说,读耶茨的小说比读卡佛更受折磨,卡佛怎么说都只写短篇小说,虽然令人回味,读完后往往让人忍不住两眼放空,但耶茨的长篇里那些细腻的描写实在让人经历了更多的起起伏伏,不,几乎只有“伏”,几乎一路向下,平静一会儿,再向下。从失败者的眼光看出去,生活里或许便只有失败者,于是耶茨和卡佛这两个“失败者”所写的便是另一堆失败者的故事。我亦不是什么强大的人,于是读完之后,实在不禁怀疑起生活中是否真有“成功人士”的存在,很想让一些看上去成功坚定的人告诉我一些什么,想痛戳所有人的脊梁骨,以动摇那些关于成功的信念,但这般妄想、失望和暗暗涌起无法释清的愤怒到底只是出于我自己的虚弱罢了,也正因为我如此虚弱,到最后被说服的只会是我自己而已。


“格兰姆斯家的两姐妹都不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回过头看,总是让人觉得问题始自她们父母的离婚”。《复活节游行》的这个开头,其实也适用于《革命之路》。这样一个论断实在是让人心寒。耶茨总是不忘在小说里提及家庭对Sarah,对Emily,对April,对Frank,甚至是对谢普·坎贝尔的影响,而这个影响完全是在坏的意义上。仿佛一颗朽坏的种子长成的一棵疾病的书,树叶不断地枯黄掉落,以此为根基的人生也失去控制,枯朽下来。除了《复活节游行》结尾侄子彼得对艾米莉一番爆发后的心平气和,其他所能读到的只是冷冰冰地、众人不断下降的人生。于是读到那个结尾我几乎像感受到了救赎一般为艾米莉感到欣慰,或许,也为自己吧,那一夜的泪水不仅仅是为了一个虚构的人物流的。


《革命之路》里除了April和Frank自始至终的内心纠结,另外让我很动容的是关于谢普·坎贝尔成长过程的那一段描写。对母亲的反抗决定了他之后的人生轨迹,“他的目的果然都实现了,而战争让他确定无疑地走向自己为自己选好的方向”,“为了反抗母亲,他永久背叛了自己的本性”。我不知道这样一种人生是否是轻率的,或许最初如此,最后便不得不这样走下去,谢普·坎贝尔一番挣扎后还是定居在了革命山庄,为了寻求安全感这种东西。而人们的生活相互纠结相互影响,很难说一个人是否能够真正选择自己所走的道路,因为实际发生的是人们是在身边众人的影响下踏上了自己的生活道路。百分之百的自我选择是不存在的。


去年便看过《革命之路》的同名电影,当时看完后便觉得有很多同感,如今再读一遍小说,触动感一点都没有减少。理查德·耶茨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得是这样细腻,如果不是他本人经历过便一定是细致地观察过这样的生活。去年看电影的时候我尚未辞职,但已经在心头酝酿远游的计划,仿佛就是在经历April和Frank的巴黎之梦。之后真得辞职远游,仿佛便是在踏上April和Frank并未踏上的革命之路。书中描写的各种心境我几乎全都经历过,因此才会对耶茨的细腻和精确感到叹服。心里面的纠结几乎又涌起一遍,对April的状态我几乎是完全理解。这几乎是我所读过的最能表达心声的小说,这甚至不是某种抽象,而是完完全全地写实……


本想把《革命之路》推荐给朋友看,心想他们应该也会喜欢,但想想还是作罢了,这并不是让人快乐让人省心的书,还是等他们自己发现的时候再读吧。虽是好书,但读一遍便仿佛受一次折磨。而我一次又一次自我选择地去受这般折磨,也实在因为对自己的内心有太多困惑不解,才不断想借着电影和小说里的生活来发现些什么。前不久重看了《红》,也很想念《蓝》里的朱莉,而卡佛和耶茨里的这些“失败”者们,我也愿意与他们交上朋友。有时候我想,我应该自己租住一间公寓,没有电视和网络,去过更加寂寞的生活。可最后还是待在这间小阁楼里,试图去承担某种责任,试图把自己的生活和某种生活搅和在一起。这或许也像April和Frank之间的互相推卸责任,April没有勇气堕胎,Frank没有勇气说服April堕胎,于是两个人最后共同承担着一个最初谁也不想要的结果。“而我根本不想要一个孩子,他边掘边想。这不是最糟糕的事情吗?我并不比她更想要一个孩子。就从那一刻开始,他的生活就由一连串他不想要的事情组成。”


我们的生活可以搅在一起,可我们的生活千万不要这样搅在一起。
理查德耶茨和雷蒙德卡佛后遗症 理查德耶茨和雷蒙德卡佛后遗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