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小城》评论一篇

(2010-03-05 16:06:15)
标签:

译文出版社

译文好书

小城

劳伦斯·布洛克

网评

书评

文化

分类: 书评专栏

转《小城》评论一篇

网评

不知道,大家对于“9.11”是什么感觉?

——没错,我说的是2001年的九月十一日,发生在美国纽约的那次恐怖攻击事件。

——阅读这本书以前,我让自己的思绪勉强回到那个时候,那个九月十一日,那时我是个面对沉重升学压力的高三学生,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

——那个时候的我还不认识马修或柏尼,魅力十足的伊凡也尚未讲中文,占据我脑中推理文学空间的,仍然是古典推理。

——所以,那个时候的我,没有闲暇去关心也身处纽约的,如今已几乎要晋升我最爱的作家的劳伦斯·布洛克先生。

——很偶然的一个时间,忘了是父亲还是母亲,转到一台正在播新闻快报的频道,回放着那悲剧的片刻,把我的注意力,从书本上拉开,挪向了这个新闻。

——起先,是一架,接着,第二架。

——然后……是可怕的灾难。

——那一瞬间,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觉得好难过,眼泪差一点要掉下来,虽然这是发生在地球另外一头,感觉上和我不太相关的事。

——蛮奇怪的,为什么我要说这个?

——因为,这是一本关于九一一的书(请暂时让我这样粗浅的说),但不全是讲灾难,灾难片这种东西,我想电影大家都看多了。

——可是,真的,这本书《小城》的场景是纽约,而且是遭此重创之后的纽约。

——你不会觉得纽约已经面目全非,你看不到很多悲伤的味道,可是东一点西一点,好像你走着一条长长的道路,沿途都是拼图,在抵达终点前,你总是可以知道它的全貌,就算还是不清楚,起码可以知道,它发生了什么事。

——我不想说它是一部推理小说,因为我觉得这样归类太过狭隘。(虽然我必须承认,现今所谓的「推理小说」,其范畴已经广泛的让我每每惊叹了!)

——但我又不想否定它是推理小说的事实,因为它真的好棒,棒得我舍不得一下子就看完它。

——它真的很推理也很文学,虽然我并不是看原文,但它给我的整体感受、那种氛围,就让我已经快忍受不住了(不是恐怖,当然)。

——原本,我啃着啃着,想要以一个连三流作家都称不上的身分,在每个我觉得好棒的角落放个纸片,给予标记,当然,翻这本书你是看不到的,因为假若当时的我这样做,恐怕等我看完,这本书已经将近两倍厚了。

——真的,它就是这么棒。

——大家应该知道,我尽量不想去提及剧情太多,以免大家被捏到。

——甚至,有时候想就某个片段给予评论都不敢。

——但请原谅我,真的非常想要引述我觉得最棒的一句话,是这本书的结尾。

——“这些人跟这个伟大城市里所有的人一样,都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也许这句话,对没有开始看的人来讲,会觉得很平淡无奇,但我相信只要你翻到最后一页,就能够体会我当时胸口莫名涌现的兴奋情绪了!

——好了,既然所有的开场白已经结束,那就让我依照惯例,重头开始叙述吧!

——小说的开场,是一名男同性恋的清洁工,他在自己雇主之一的家中发现已陈尸在卧室内的雇主,麻烦的是,他这时已经清理的干干净静了(当然,连同证据)。

——这个案件的嫌疑落在一名作家身上,因为案发当夜,他被人目击带死者走出酒吧。

——大家都认为作家有罪,连同作家聘请的知名刑事律师。

——只是,随着新的案件(某妓院命案)的发生,警方又开始怀疑起,也许凶手另有其人,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也是由这名清洁工发现的。

——就好像是种模式,凶手随着清洁工的足迹,选择他想杀的对象。

——嗯,抱歉,我只能说到这里,虽然这本书其实没有什么捏不捏的,凶手在刚开始没多久就现身了,但再说下去也绝对会没完没了。

——然后,就是心得。

——这篇故事人很多,他们身处纽约这座「小城」的各个角落,有些有关联,有些没有。

——让我最佩服的是,不管每个人的戏份多或少,只要被布洛克先生的笔带到,这个角色就能相当抢眼(虽然以我的记性,未必可以确实记住他的名字)。

——另外,我不知道我的想法对不对,大概是角色太多了,所以布洛克先生使用了他很少用到的第三人称叙述手法,让我一开始有点小不习惯(笑)。

——也因为角色很多,但我想如果就这部分叙述,也是会相当可观,所以我决定叙述我感兴趣的部分。

——其实,接触冷硬派这么多年,我还是常常会搞不太清楚冷硬派跟古典推理的界线,到底该画在哪里好。

——有人说冷硬派的侦探们,如果不够笨不够笨拙,就会很奇怪。

——坦白说,我认为那是种错误观念,是刻版印象。

——在我感觉上的冷硬派侦探,动作比较慢,是啦!他们的反应可能真的没有古典推理派来得快(某种程度来讲,我觉得那些侦探是神),他们可能只是比我们一般人聪明些、多些经验。

——而布洛克先生的侦探们,我觉得马修可能是动作慢了些,但也绝对不笨。至于柏尼他绝对聪明,只是很懒(XD),和自己利益相关的事情才会做,不然他根本不想管。 而这篇故事中的侦探,他一直到了书本的后半,才真正做了些像是侦探做的事(糟糕,这样根本就在捏了。

——一开始他玩可怕的性游戏(不过是被虐、被当女人)。

——说到这里我就不得不说我佩服布洛克先生的功力啦!他怎么能够把这么搧情、这么惹火的画面,处理的这么文学这么艺术啊!

——虽然很多露骨的话,让我看得还蛮坐立难安的(汗)。

——还有,我也非得提一些关于那个被怀疑杀人的作家的片段。

——唐诺先生在导读之中,说这感觉像是布洛克先生用以自嘲的角色。

——我喜欢他说的,花了一个下午盯着屏幕,却只改掉一个标点符号,接着又花了一个下午把它放回去。

——虽然我只是个写文自娱的小小写文者,却也在看这段的时候,一直猛点头啊!

—— 还有一段也很有趣,是凶手走过公园,对于喷水池(书上翻的是喷泉,但从叙述里我感觉用喷水池讲可能比较恰当吧!)里的水的评语。

——凶手的内心思考提及,每次停水的时候,连带着喷水池也必需停止运作,因为有人看到喷水池水的流动,觉得那样很浪费水。

——但事实上,喷水池的水是循环的,实际消耗的水其实不多。

——这一段我也是一直点头,并且会心一笑。

——还有里面的一个画廊女老板,她狂野的性幻想,还有付诸实行。

——(当然,这也带来了许多让我大声叫好,却又脸红心跳的段落XD)

——至于凶手本人的悲剧,则是九一一这场大灾难造就的。

——九一一当天,他幸福的生活、亲爱的儿女(女儿肚子里头的外孙)、女婿、老伴,全部,都离他远去。

——所以他崩溃,他疯狂,他认为他的这场令人战栗的杀戮,只是「牺牲」,而终点,则是他的死亡,他也会牺牲。

——很可怕又很让人难过,因为布洛克先生描述的十分真实。

——我不敢说这是本让人看了会舒服的书,因为里面的确有不少真实。

——布洛克先生的描写因为加了太多其它的元素,所以显得太过冷静了。

——但我觉得这是本好书,尽管是对心智年龄还不够成熟的我而言。

——虽然,可能整体性的推理情节不够,但假如你是冷硬派的爱好者,应该也不会太介意这本书所欠缺的部分。

——因为,这里有古典推理所看不到的部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