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华丽的视觉盛宴--《城市与狗》

标签:
译文出版社译文好书略萨城市与狗佛山日报李北方文化 |
分类: 书评专栏 |
一场华丽的视觉盛宴
转自10.02.06佛山日报 文:李北方
作者:马里奥·马尔加斯·略萨
翻译:赵德明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8月
马里奥·马尔加斯·略萨的名字很长,他获过的奖项也是很长的一串,他写的小说更长,每一本都是厚厚的砖头。但他写的东西很通透,好看,句子精短,阅读的节奏感强,所以不嫌长。
《城市与狗》的故事很简单,几位在读军校长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史。青春题材有无数人写过,塞林格笔下的青春纯真、迷惘,卡佛笔下的青春隐忍、残酷,罗贝托·波拉尼奥笔下的青春狂野、颓废,而略萨似乎集这些人的优点于一身。
从叙述的角度来看,略萨应该算是福克纳的粉丝,他们玩的都是时空转换、视角转移的高手。小说视角虽然有四五个之多,但故事很连贯,除去偶尔的用到倒叙的附笔外,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来描写,故事没有因为叙述者身份的转换而有所破损。之所以有这种效果是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很简单,其精神内核也清晰通透而且踏实。
《城市与狗》这个书名有些硬,指代性很强,“城市”,指的是秘鲁当局,“狗”,指的是军校生们。军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这个封闭的小世界中,教官、学生,组成一个个小型权力中心,各个层次的权力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相互博弈。博弈,是不良的,因为权力与暴力参与其中,正义和公理的概念在那里很模糊,是非、道义这些,有时候以正面的姿态出现,更多是以扭曲的形象露面。这是略萨写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他二十多岁时已经完成了这部作品,而他本人恰恰又曾经是一名军校生,所以这本小说带着自传体小说的特点。由于小说运用了大量的逼真而具体的细节,将学校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描写得犹如人间地狱,而且将矛盾的症结直接指向校方,所以很多章节看起来有令人触目惊心。因此,这本书曾被秘鲁当局列为禁书很多年。
很难准确描述,《城市与狗》到底是什么样的一本小说,因为从内容上来看,它是一本如假包换的现实主义小说;从形式上看,像几个人正在参加创作技巧大赛——眼花缭乱的叙述手法,毫不讲理但又一气呵成的叙述视角的突变,令人很叹为观止。越往后看,就越能看得出,作者在创作这个故事时的情绪非常饱满,他的激情,始终感染着阅读他的文字的读者。没错,略萨的确是在炫耀他文学方面的才情和技巧,但是,他这样做非但不惹世人反感,还令人佩服——有技术干吗要藏着掖着?炫出来,撕裂心灵的枷锁,多么好。
这本书“尾声”部分,是全书的精华,最后那几页,文字上下关联,阅读时顺畅无比,却把两个相隔多年的场景揉搓在一起,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几个画面交替重叠之后,一个人半生的经历已经向观众作了交待。一直以负面形象出现的“美洲豹”人生中最美好的一面——爱情,在这里得到全方位的展现——“美洲豹”这个人因此而变得洁净而甜美——人毕竟是高等动物,“人之初,性本善”。 两幅柔软、温暖的画面给小说带来一道明亮的阳光,一些对未来的期待与祝福。
作者笔下所有的素材都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琐琐碎碎的细节,如果单看其中一部分的话,肯定会被认为是“茶杯中的风波”,事情小到可以当成街头巷尾大妈们聊天的佐料,但是林林总总的“小风波”汇集起来,就是一场华丽的视觉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