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种子--《坏种》
标签:
译文出版社译文好书威廉·马奇文化坏种新京报独眼杂谈 |
分类: 书评专栏 |
《坏种》
作者:(美)威廉·马奇
译者:姚向辉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年9月
定价:20.00元
我很怕小孩,在可爱之余,他们会轻易地出口伤人,行为也难以预料,重要的是,我作为一个大人,如果不表示谅解就会心感愧疚,即使他们真的是故意的。儿童犯罪,一直是惊悚、悬疑、推理方面的热点,《恶童日记》,系列剧《相棒》、《犯罪心理》到最近很热门的电影《孤儿》都有或多或少跟儿童犯罪相关的内容,那些面目乖巧、惹人怜惜的孩子心里藏着“暴力的种子”,他们老早就不再依赖或是信任大人,自己动手铲除生活中的障碍。孩子们往往选择了最直接、最残忍的方式置人死地。
读过之后,我觉得1954年出版的《坏种》比那些近年的创作写得更好,威廉·马奇巧妙地选择了一种最尖锐的关系———母亲和女儿。小说没几页就能看出女儿罗妲的干净、得体、讲究里,藏着令人不快的东西,这种感觉正是来源于妈妈对她的提防。孩子是否会犯下恶行,这不是《坏种》的悬念所在,钳着心让人不得不读下去的,是母亲会怎么做。潘马克夫人知道罗妲身上有着“坏东西”,她努力保持着基本的理性,想弄清事实,又试图尽可能保护女儿,她愧疚,不知道哪儿出了问题,她痛苦,满心自责。这可能是人类情感中最无奈伤感的情况了吧。
作者威廉·马奇一直备受压抑,曾经精神崩溃,早对人的恶念与犯罪认识得很透彻了。他不满足于这种单线的戏剧化的折磨,巧妙地在情节之中加入了很多真实的案例,加重了犯罪的疯狂感,同时又在人格紊乱的儿童四周,布置下各式各样人格紊乱的大人。配角们内心阴暗、压抑乃至变态,形成了独特的阴沉氛围,他们顺水推舟地将故事推向高潮:潘马克夫人绝望得如同坐着孤舟被推下瀑布,她别无选择。这样环环相扣的紧密构思有着古典小说式的美,完整而精密。
至今为止,儿童的人格紊乱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前因后果还是众说纷纭。威廉·马奇对心理学颇有研究,认为这是价值观与他人不匹配的问题,“罗妲的内心里缺乏自发性的情感进行指引,她小心翼翼地模仿对方的价值观和心绪……这些东西令她迷惑,尽管她尽了最大努力去模仿,但奇怪的是,她自己却始终未能拥有。”可怕的是,50多年后,世界变得更复杂,这种状况似乎越来越普遍,对于孩子和大人都一样:无法判定自己价值观的对错,无法理解别人的价值观。罗妲是比较极端的例子,她会毫无节制却又自以为理由充足地使用暴力,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也更不能理解自己错的程度。
作者笔下,母亲把女儿的暴力最终归结到“历史”播下的“种子”上,以至于更加自责。在我看来,威廉·马奇并不信那一套,他借书中人之口说:“暴力大概是人类心灵中最无法祛除的因子,甚至是最重要的因子———仿佛一粒坏种子,它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仁慈背后,存在于怜悯背后,存在于爱本身的怀抱背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