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吹来强劲“日系风”
转自091220深圳晚报 作者:李福莹
2009年,当遇到一位跟你激动讨论东野圭吾推理小说的中国女孩时,你不要觉得奇怪,因为国内已掀起追逐日系推理小说的热潮。
与此同时,你也会看到,“老”村上春树热度不减,新长篇
《1Q84》能在中国掀起了激烈的版权争夺战;渡边淳一等作家,也亲临中国出席签售活动。
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作为日本流行文化的代表之一,《恋空》、《君空》等日本手机小说也开始叩打中国的大门。
“哈日”、“哈韩”本来是电视剧或服装界的事,2009年,各出版机构却纷纷陷入“追日门”,争先恐后推出林林总总的日本作品。所有事实似乎都在传递:当“追日”成为时尚,日本文学年真的到来了?
推理小说的“战国时代”
有媒体评价,2009年,是推理小说的“战国时代”。中国出版界一边面临着读者对推理大餐的狼吞虎咽,一边面临国内推理创作的匮乏,因此每家出版社都想在引进国外作品中分得“一杯羹”。福尔摩斯、阿加莎推理系列图书的重新包装,已满足不了读者的阅读需要,以岛田庄司、东野圭吾为代表的日系推理,在这场出版商业的投机中开始大流行。
东野圭吾、岛田庄司、道尾秀介、伊坂幸太郎、京极夏彦等一批日本知名作家的作品,在2009年开始极受国内读者的追捧。特别是东野圭吾,其《嫌疑人X的献身》、《白夜行》、《变身》、《信》等作品几乎引进一部火一部。在豆瓣网上,东野圭吾小组的粉丝人数,已超过专业的推理小组。记者在以推理小说作为主打品种的新星出版社的网页上,也看到道尾秀介、岛田庄司的书,都排在畅销前列。
新星出版社“午夜文库”统筹人褚盟,最初的兴趣也是在欧美作品,现在已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转换:他将关注的重心移到日系推理。“这是没办法的,推理小说的重心已转到日本,流行的趋势也在那里。”由此,他统筹的“午夜文库”将分出一个日系佳作分支,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计划推出40多种日系推理小说,而从今年的九十月份开始,每月都有3本至4本问世。
褚盟发现,全世界范围内推理小说的兴衰是和经济兴衰挂钩的,推理小说的高潮期都是经济最发达的时候。谁在喜欢推理小说?众多的调查已显示,这个群体约以18岁到35岁的年轻人为主力,他们或有梦想,或者觉得自己有个性,刚进入社会在短时间不愿向社会低头。
无论是临时觅到出版商机的新经典、文景图书公司,还是一直有系统出版计划的新星、吉林人民等出版社,都在追逐日系小说的热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东野圭吾一部作品的版权费用已炒到200万日元了,即使名气一般的日系作者作品,版权也达到50万日元。而新星出版社最早引进岛田作品时,仅仅在10万日元左右。
纯文学传统派再燃热度
推理小说仅仅是“追日门”的一个分支,纯文学仍是日本文学进入中国的主力军,但呈现出传统派与新锐派之争的态势。
比如村上春树的新作《1Q84》自2009年5月底发行至今,在日本已卖出200万册,他的这部新书在中国也掀起版权争夺战。看到满眼渴望的中国出版商,村上春树的版权代理商也一改以往看重合作方品质的态度,变成谁出价高就给谁,据了解,《1Q84》的韩文版权高达15亿韩元(约840万人民币)。但是如果在中国也卖100万美元,那必须卖到50万册以上。如此尴尬的局面下,有业内人表示,《1Q84》中文简体版其实已经“难产”了,因为《1Q84》原版有1000多页,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翻译加上校对印刷,起码需要5个月才能上市,所以即便马上确定版权,书也要明年年中才能上市,可那时从繁体转过来的盗版可能早已有了,谁还会去买正版呢?这种因为过度推崇而造成的“难产”,在出版界还不多见。
与村上春树新作难产不同,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作品开始在中国多产。2009年8月16日,渡边淳一亲临上海书展,为文汇出版社发行的《渡边淳一自选集》签售。在文坛上长盛不衰的渡边淳一,至今已有包括小说、传记、历史和随笔在内的131种作品问世;由作者专门作序的《渡边淳一自选集》,从中精选了21种,其中绝大部分在中国大陆尚属首次引进。
此外,上海译文出版社也于今年出版了日本传统主流作家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爱的饥渴》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助理赵武平在接受采访时分析,2009年,外国文学的翻译出版,已形成英、法、日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尤以日本文学的突进现象为甚。日本文学在中国大陆的销售表现相当好,这也是他们用将近10个编辑的队伍来做日语作品引进出版的重要原因,除了日本文学之外,还有日本教材和日本词典,当然是觉得日本图书出版市场的气候到了。日本文学的扩散,从普通读者开始,然后到翻译界、批评界、出版界,最后又从出版界回到普通读者,这种影响是相互的。
新锐派开始抢占地盘
但是,像渡边淳一、三岛由纪夫这样的传统派,正受到日本的“80后新锐派”们的挑战,青山七惠和金元瞳这类获得日本文学最高奖“芥川奖”的作者,都风头正劲,是如今日本文学界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而金元瞳、青山七惠的作品,2009年也开始抢占中国地盘。
作为国内较为完整并系统出版日本文学作品的上海译文出版社,今年就引进了日本文学最高奖——“芥川文学奖”历史上最年轻得主、1983年出生的日本作家金原瞳的中篇小说《裂舌》,小说大胆的选材和争议性极强的话题引来极大关注,年轻人赞其为真正的纯文学,真实反映了边缘群体的生活;而学者们则慨叹它“超过了自己的认知范围”,甚至直呼读了头皮发麻。
赵武平透露,当初译文社选择引进该书时,也有过犹豫和争议。“虽然不排除有市场方面的考量,但我们确实认为,这是一部很难得的严肃的文学作品,它提供了对现代社会、对人性的深刻认知。虽然有色情描写,但这不是该书的卖点,也不能就此把它看作是一部低俗小说。”
除了《裂舌》,上海译文之前还引进过青山七惠的《一个人的好天气》、《窗灯》,以及川上未映子获2008年第138届芥川奖的小说《乳与卵》等。



与此同时,引发数字出版产业革命日本手机爱情小说《恋空》、《君空》等,也以携日本流行文化之势进入中国。手机小说算不算文学作品?它有没有读者?这在国内或者是有争议的话题,或者业内人士的看法不太乐观,但我们的东邻日本却作出了成功畅销的回答。它们的出现,引发了国内文学界关于手机小说是否对传统小说创作模式的突破以及手机小说的定位、功能等一系列问题的争论。
陷入“追日门”是因为感觉相通?
2009年,中国出版界为何会陷入“追日门”?对此,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助理赵武平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以前中国人只知道要买LV包包,现在也有很多人要看看日本的“无印良品”了。2009年发生在中国的日本文学年现象,便有这样一种奇妙的心理。
作为东亚国家,中国在文化认同上,始终与欧美国家存在一定距离,但与日、韩、菲律宾等国家,因为有着相似的现代化过程,更容易找到感觉相通的地方。比如青山七惠的《一个人的好天气》,描绘的就是一个打零工的女孩如何与年长亲人相处,同时追寻自我、独立的故事,走向自立的一名女孩在工作、生活和恋爱中的种种际遇,小说写尽了这种辛酸。现在,中国也有很多这种类似的情况,比如前一段时间一度被热炒的《蜗居》。
赵武平说,中国人从物质贫乏到物质丰富,其实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日本的现代化发展比我们早很多年,他们人类窘困的状况、人在社会中的际遇,也比我们早出现许多年。所以,现在,中国读者开始把目光投向日本文学,肯定是因为某种感觉被打通。也许某部日本小说讲的是远方,是别处,但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却像在叙说身边的事情一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