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圣殿春秋》:中世纪的神奇复写本

(2009-10-15 10:41:16)
标签:

译文出版社

译文好书

圣殿春秋

范典

上海电视

文化

分类: 书评专栏

《圣殿春秋》:中世纪的神奇复写本
转自上海电视 文/范典

  

《圣殿春秋》:中世纪的神奇复写本


  (一)  
  我对中世纪历史的了解并不多,那些关于骑士、教会、战争、阴谋大多都是从一些19世纪的作家那儿得来的,但印象并不深,或许巴尔扎克、狄更斯能够将一些人文的细枝末节尽显示出,可是皇皇巨著,几时能系统阅毕大师们的作品?且有人质疑像托尔斯泰的书时至今日看来,已与现时世界产生隔膜,唯一可通鉴的是那些人性互映的东西。
  《圣殿春秋》两大厚本捧在手上,犹如捧着砌墙的砖,是可以用来砸人的,一开始我犹豫了,因为唯恐它里面的词汇隔着好多世纪,字眼里沾满蛛网尘灰,事先看过介绍,又说它是围绕一名工匠建造大教堂的经历写就的。大教堂!我虽不是虔诚基督徒,但对教堂却有敬仰之情,每路过教堂总要进去看那些信徒们在风琴伴奏下唱诗并分享经验,但我知道在法国在英国,大教堂从中世纪以来比比皆是,无论是巴洛克式还是哥特式,都以其美轮美奂的身姿让人叹为观止——那才算得上真正的大教堂!可惜我只能在美院朋友采风回来的电脑本上一睹教堂的巍峨风采。
  
  正是秉着对教堂的独特兴趣开始翻阅起此书。一翻,真正不得了,就跟序言中严锋所说,看得“昏天黑地,夜不能眠”。在书中,充斥着中世纪各个阶层的代表性人物:国王、教士、伯爵、骑士、平民、工匠……12世纪应属中世纪的盛期,等级观念已十分明显:重视谱系、强调封号、着重出身,是一个以贵族维持统治的时期,于是首先让人一目了然的是他们的身份、地位,接着,才是他们各自因信仰、权益、人生追求、金钱以及为生活发生的一系列碰撞。
  
  在翻找相关中世纪资料时,发现很有趣的一点是,当时社会的人民对上层阶级表现出的依附性竟然是出于自愿。在那个被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的中世纪一开始没有确定的统治者,再加上野蛮人不停入侵,人民为求安泰就必须仰仗贵族势力,也甘心情愿受他们的剥削和压迫。可是翻开《圣殿春秋》,你会发现每一个人物都有极强的鲜明个性,或为保全地位镇压人民,或为权势利益不择手段,或为改善生活劳于奔波,或为报仇血恨卧薪尝胆……你会发现,每一颗灵魂都与现代人贴得很近,会被他们的所作所为感动或愤恨。在虚构与历史之间,到底横亘着多少距离,就只能留给那些有考据癖的朋友了。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啊?简直融合了阴谋、爱情、武打、斗智斗勇等诸多读者喜闻乐见的元素,但同时,它结合了真实历史,有一个恢宏的社会背景,对于民风、民俗、社会制度、法律、经济等都有详尽的描述。就像金庸的武侠书之于中国,它不完全是用来消遣娱乐的,而是边玩边长见识,有一种寓教于乐的厚重感。
  
  (二)
  
  本书作者是英国著名惊悚小说家肯·福莱特,1978年就凭描写二战诺曼底登陆的间谍悬疑小说《针眼》而蜚声国内外,之后又在二十七岁的年龄时开始创作《圣殿春秋》这部以围绕中世纪教堂撰写的历史小说,包括搜集资料、构思、创作整整十三年时间,在其写书过程中又兼写别的惊悚小说。此书于1989年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总销量超过1400万本,而照作者本人的说法,这是一本“口口相传”的小说,它之所以被大众所接受,在于它的通俗易懂。妇孺老人只要识字,就不难读懂故事情节——而这些故事穿越了历史尘埃,也缩减了八百多万字的厚度,阅读在快马加鞭和环环相套的情节中穿梭。
  
  建筑工匠汤姆拖儿带女为养家糊口承接了修建英格兰王桥大教堂的工程,与此同时他的一家与这所大教堂的副主教菲利普、伯爵子女以及穷凶极恶的威廉·汉姆雷、主教沃尔伦、国王之间发生了不间断的冲突、矛盾、纠结。这其中,等级很明显,汤姆一家是代表平民一层,而主教们则是中层,伯爵、国王等人是金字塔的塔尖。作者的视点分配得很均衡,既让读者感受到以汤姆为代表的底层人民生活的无奈,亦让我们见识中高层领域的勾心斗角,同时,伯爵一家因涉嫌叛乱被剥夺权势,其女阿莲娜如何卧薪尝胆、为实现父亲生前愿望而坚忍勤苦的复仇史更是历历在目、惊心动魄。
  
  在其中,等级越高的人物,他们在乎的都是封号、地位、权势,而低层则时常与食物、金钱打着交道。在那个等级制度森严的时代,统治者的疆域之争导致民不聊生,阴险小人成了墙头草两边倒,而菲利普之类将一生奉献给上帝的修士却只能祈求命运之神的眷顾。老教堂被大火烧毁,新教堂便象征着新希望,代表着他作为领导人物的卓越绩效,当然,汤姆虽然发出了“因为它很美”的建筑宣言,也不免存在为个人荣誉而战的私念。
  
  教堂在建造过程中遭遇了种种波折,首先是它的财源问题,菲利普接手王桥修道院时几乎是一副烂摊子,但善于管理和开动脑筋的他,不惜与沃尔伦主教和威廉一家斗法,从而争取到石料开采和农副产品批发的权利。但是威廉与沃尔伦主教勾结,屡屡切断其财源,唯一作法便是抢夺国王规定的权利,实属暴力与阴谋相结合的无耻手段。其次,是建筑技术的难题。汤姆长子的接任改变了教堂建筑设想的初衷,导致教堂在完成落顶仪式时轰然坍塌,然后时间、精力、财力的问题重新涌上眉睫。但在大教堂和一干人的命运起起落落间,作者展现了当时以农畜牧业为主的市场交易,阿莲娜以收购和售卖羊毛重新发迹,教堂则靠兴办交易市场来取其税额,当莫德女王夺权后却提出缴纳价格惊人的市场开办费用,这样,三个等级鲜明的人像蚂蚱串在一起,最上面是莫德女王,中间是菲利普副院长,而最下面便是阿莲娜。可想而知,社会经济的金字塔从下而上,最高统治者的经济来源直接来自于生产力。这就势必造成权利纷争、利益剥削,人民创造财富,却被践踏在剥削者的脚下。
  
  书中不乏一种明确的善恶观,连人物之间的交锋告一段落也常由输或赢来加以提示。那种冲突和矛盾处理得赤裸而生硬,当然,作者并非只想用暴力与血腥来唤起读者的恶心感受,他为供读者消遣娱乐,插入了情爱段落,在揭示人物动机和心理世界之外,又赋予其肉身的欢娱,有时,甚至让人错以为这是作者自己的娱乐,写累了便换换笔制造另一派氛围,当然,他又收获了另一批心潮澎湃的读者。
  
  (三)
  
  然而,我发现书之所以这么厚,是因作者用了一种“复式”手法来雕琢角色。当然,书中没有一位是孪生儿,但同时你会看到总会有两个人物之间有某种关联或映照,甚至在情节上也有某种“重合”之处。
  杰克是汤姆的复制品,他虽然是其继子,却在建筑上有一样精益求精的精神和态度,他曾说出与汤姆那句“因为它很美”相呼应的话:“我想当一名建筑匠师,像你一样,我要修建全世界从没见过的最漂亮的大教堂”,但他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追求,在为情所困远游伦敦巴黎时,他参观并学习了这些大城市的的教堂建筑技艺,并将这种尖拱艺术衍用至王桥大教堂,结合欧几里得的数学换算,并在高墙出现裂缝时运用了“飞檐扶壁”的技艺。汤姆和杰克一样都是初次建造这样大规模的教堂,之所以会不惜劳力、智慧乃至放弃与心上人共居一所的苛刻条件,是因为有一样信念在支撑着他。那便是教堂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这也是他重塑自己地位的机会。汤姆只在一种热情与荣誉的召唤下承接了工程,而杰克则是在一种更为理智和灵感的启示下完成了工程,这两者身上都闪烁着劳动人民特有的智慧、狡黠和创造力。
  
  而阿莲娜这位伯爵的后裔,曾经享受不尽荣华富贵,在父亲权势旁落身陷囹圄之时,开始变得独立而坚强。在她身上赫然映现出那个不畏权势、诅咒显贵恶徒们的艾伦的灵魂。两个女性身上都有很强的个性,连她们的爱情似乎也注定一样多舛多难,当艾伦和汤姆的关系被确定没有在教堂施行过婚礼后,他们被拆散,因为上帝不允许通奸的人来修筑大教堂。而阿莲娜与杰克也因没有解脱婚姻束缚而不能同居,较之艾伦,阿莲娜的命运更为凄惨,至少艾伦逃脱世俗纠纷之时还可遁入森林。书中有一句话见证了两者的相似度:“阿莲娜对艾伦有一种共鸣的感情,她俩都有奇特之处,是不合时宜的女性”,这说明,作者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的采用了一种“复式”写法,但两者并不重叠,而处于一种更新和递进的关联,甚至于作者已然将一颗灵魂的塑造借由两人或三人来完成,一个人物的死去并不代表他的灵魂随之消亡,就像大教堂的最终建成由两代人相继接力完成。
  
  当然,明眼人也就不难发现汤姆那个粗鲁野蛮的长子阿尔弗雷德即威廉·汉姆雷的映照,两人身上都有叛变、邪恶的因子在作祟,即使两人在选择婚姻对象上也是直指同一个对象:阿莲娜。两者对阿莲娜的强暴也是雷同的,都被阿莲娜的弟弟理查亲眼所见……沃尔伦是菲利普的映照,是正与邪的对应,正像一个人灵魂深处有正亦有邪,两者同样狡黠聪慧,对权势和利益有着强烈的觊觎之心。
  
  唯一遗憾的是当阿莲娜与理查合作配合企图夺回伯爵领地时,作者的想法惊世骇俗,其对巧合性的处理未免显得草率,而威廉娇妻伊丽莎白的全身配合不太有说服力。这与此前威廉·汉姆雷夺取领地时那种惊心配合相去甚远,唯此描写稍显逊色,没有在层次感上得到更新和递进。
  
  作品的结构规整、精巧、对称,在书的开头是一起绞刑,引出了整个故事衍生的起因,到末尾以一起皇室阴谋的揭发而落幕,同样以一起绞刑结束。而在开头及末尾往内容推进,你会发现夺取伯爵领地、阴谋的产生与解决、善与恶、白与黑,统统相互碰撞、分裂、融合。正像大教堂的建筑一般,巍峨端立,左右相称,通天接地。
  
  (四)
  
  当然,在这一千多页的皇皇巨著里,可供研究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其实换句话说,是中世纪那个时代对于我们现在的读者来说太过厚重了,喜欢肯·福莱特的小说并不意味着我们对那个时代有兴趣,喜欢金庸的小说也并非一定要找出历史根据。我始终认为,小说是属于每个个体所私有的,就像一千个读者即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在情节中徜徉以后得出的结论才是你灵魂经受涤荡后最真实的。
  
  这正像书里的一句隐喻,当汤姆死去,他的继子杰克悔恨万分跪在尸体旁,书里这样写道:“汤姆所给予他的,绝不是吃住这类平常的东西。汤姆给了他一些独一无二的东西,是任何别人没法给的,甚至他自己的父亲也给不了;那是一种激情,一种技艺,一种艺术,一种生活方式。”
  
  ——“你给了我这座大教堂!”
  
  话虽出自杰克之口,但此时此刻“大教堂”已不成为一种具象的事物,而是人心深处的一种最虔敬最伟岸的象征。
  
  我想,肯·福莱特不仅用自己的神奇复写本摹写了那个时代,也将在每个读者心上建造起一座精神的大教堂。也许若干年后,人们会在评论此书时说道:“人人心中都有一座大教堂,而每一座都不一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