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不该是“受害者的受害者”--《文化与抵抗》

标签:
译文出版社译文好书文化与抵抗萨伊德思郁广州日报文化 |
分类: 书评专栏 |
萨义德:巴勒斯坦不该是“受害者的受害者”
转自2009-07-04 广州日报 作者: 思郁
“巴勒斯坦人的一个大不幸是其所受压迫来自一个罕有的敌人:一个本身也经历过长期和深重迫害的民族。”
2009年2月,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荣获第二十四届耶路撒冷文学奖。在他前往领奖之时,以色列刚刚攻击了加沙地区和巴勒斯坦,又有大量无辜平民死于战火。因此之故,有人劝阻村上春树不要前往耶路撒冷领取这样的文学奖。村上春树非但没有听从劝阻,毅然前往,而且在耶路撒冷发表了名为《永远在蛋这一边》的受奖演说。“在一堵坚硬的高墙和一只撞向它的蛋之间,我会永远站在蛋这一边”,以此谴责了那些无休止发动战争伤及无辜者的国家和暴力组织。这是用文化抵抗战争和政治的一个再恰当不过的例证,也是文化批评家爱德华·萨义德在关于他的访谈录《文化与抵抗》中一再强调的知识分子应有的立场。
耶路撒冷是萨义德的出生地,在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的几年里,萨义德才远赴美国读书。他后半生基本都在美国的大学任教,不但成为了美国公认的著述等身的学者,还是一位深具批判意识的公共知识分子,甚至一度成为了巴勒斯坦乃至中东地区在西方的代言人。
2003年2月25日在他接受的最后一次访谈中,萨义德说:“凡是政治认同受到威胁的地方,文化都是一种抵抗灭绝和被抹拭的方法。文化是‘记忆’抵抗‘ 遗忘’的一种方式”,而且不仅如此,“文化论述还有另一个面向:它具有分析的力量,可以超越陈腔滥调,可以戳破官方赤裸裸的谎言,可以质疑权威,可以寻找替代方案。这些全都是文化抵抗的军火库的一部分”。萨义德之所以如此强调文化在巴勒斯坦抵抗运动中的积极作用,是因为他一直以来都意识到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对中东地区的伊斯兰世界存在着有意为之的严重的误读和偏见。西方世界因其对犹太人沉重的道德负疚感而宁愿选择对巴勒斯坦人遭受的屠杀和苦难视而不见。这正是让萨义德感到愤怒和悲哀的地方,因为他们成为了“受害者的受害者”。“巴勒斯坦人的一个大不幸是其所受压迫来自一个罕有的敌人:一个本身也经历过长期和深重迫害的民族”。
这本书中,还有一篇是2001年9月24日即“9·11”恐怖袭击之后对萨义德的访谈。萨义德很愤怒地谴责说那是一种“无可宽恕的行为”。但同时他认为美国妖魔化本·拉丹只会让他变成神话一般的人物,反而会更有资格制造更大的灾难。应该把本·拉丹视之为“一个对无辜平民犯了滔天暴力罪行的罪犯,并以相应的方式惩罚之。不要把他周遭的世界和我们周遭的世界一起扯下水”。这当然不是萨义德对恐怖主义的辩解,因为他一直强调说,“理解并不等于宽恕”。
2001年,耶路撒冷文学奖的颁奖仪式上,发表演说的苏珊·桑塔格认为除非以色列人停止移居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并尽快而不是推迟拆掉这些移居点和撤走集结在那里保护移居点的军队,否则那里不会有和平。我相信这个时刻,桑塔格、村上春树和萨义德,他们都选择站在了蛋一边,他们是精神上的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