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贴在旧报纸上的老照片--《说吧,记忆》

(2009-07-09 13:18:20)
标签:

译文出版社

译文好书

纳博科夫

说吧记忆

深圳晚报

张旋

文化

分类: 书评专栏

贴在旧报纸上的老照片
——纳博科夫自传《说吧,记忆》
转自090629深圳晚报 作者:张旋

贴在旧报纸上的老照片--《说吧,记忆》

 

  (一)

   《说吧,记忆》,纳博科夫似乎是有意模仿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来写自己的自传,他在《文学讲稿》中让读者不要把那本书看作普鲁斯特的自传。但是他却按普鲁斯特的方式写了一个自传,也就是说他写了一个“意识流”自传——这是一本纳博科夫自己承认的自传。

  “意识流 ”作品总是从某个唤起作者的感觉(可以是形象视觉,可以是听觉,也可以是触觉味觉嗅觉等等)开始,以这感觉勾起的记忆进行拓展,使这感觉所引发出来的形象越来越丰富,声音越来越繁盛,记忆中的人、事、物像启了封盖一样鱼贯而出,作家的笔尾随着自己的意识——按意识的时序,而不是按自然的时序——斟酌词句、巧用比喻、以装饰为目标,以雕琢为技艺,最后完成的是一幅印象画,带着唯美主义风格。

  这种写作方法看似简单而自由,但是如果作家没有多年培养下来的文笔作为支撑,那写出来的将是一些让人读不下去的“梦呓”。这本自传是一本美文集,其中的每一篇都可独自成文,像一幅幅老照片,如果你还注意到其中夹杂的那些历史旧闻,那么你可能更喜欢把它们比作是贴在旧报纸上的老照片。读完书就像是欣赏完一个老家族相册,其中有家庭快照、肖像照、风景照、旅行照、毕业照、全家福等等。当然,把这书比作纳博科夫的蝴蝶收藏夹可能更好。不过,如果读者只有美学的感受力而没有美学的判断力,那么可能会看不到这些作品中的人或物的轮廓,那就只能把这书比作是一个“色盲测试卡图册”了。

 

  (二)

   在本书中他只提过几次陀斯妥耶夫斯基,但一旦提到就好像要挖苦一下。他把陀斯妥耶夫斯基看成俄罗斯文学上的一个怪物,他曾说要是他来编一个《俄罗斯文学作品选》,陀氏的作品一页都不会放入其中。他是文学理想主义者,他对陀氏这样的在作品中写满抱怨和怜悯的作者心存抱怨不存怜悯。他可能认为这样的作家站错了队伍,他老想把他们从文学家的队列中清除出去,让他们与尼采、叔本华、克尔凯郭尔这样的“病态的”哲学家为伍。他在一开始读卡夫卡的《变形记》时承认自己读不下去,最后又承认他是一个与荷马、哥德一样伟大的作家,但也仅此为止。他还认为卡夫卡受福楼拜的影响最大(当然是他自己受福楼拜的影响最大)。我认为(个人观点)卡夫卡受陀斯妥耶夫斯基和克尔凯郭尔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福楼拜,因为卡夫卡的角色是非理性与陀斯妥耶夫斯基作品一脉相承,而福楼拜的角色,虽然愚蠢,但仍是理性的。卡夫卡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角色很难勾画出清晰的性格,但福楼拜作品中的人却性格鲜明(所谓性格不过就是习惯)。

   像纳博科夫、福楼拜还有王尔德这样的风格论作家,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一般都是生长在有产阶级的家庭,所以对苦难有同情但很难真正理解,正像是当人吃饱后很快就忘掉饥肠辘辘的感觉,所以吃得饱穿得暖的人是不能真正理解真正经历了苦难的人的精神。他们的作品也只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而不是“饥饿艺术家”的祈祷书。这类作家的作品,是没有力量的,当他们真的受到苦难以后就会明白,那种艺术太浮无意义了(克尔凯郭尔就认为仅持美学观的人完全不成熟)。王尔德在坐了两年牢以后终于不能写出自己早先那种唯美主义作品了。(很可惜他没有读过克尔凯郭尔的那本《或此即彼》,如果他读过这书并理解了,他在狱中就不会对自己的遭遇郁闷难消了)。

 

  (三)

  从这里只是可以看出一些纳博科夫之所以不喜欢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原因。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家生活从写苦难开始,然后苦难又接踵而至,等到他的思想成熟以后,他就不仅对“恶行和不平等”充满嘲讽而是充满愤怒了。怎么可以想像让他这样的作家来写一些颂歌式的作品呢?而这对于纳博科夫这样的作家看来这就是一种艺术的病态了。对陀斯妥耶夫斯基把文学当成批判思想的园地,他是最不喜欢的,就好像他正在优美的原野捕蝶,而陀斯妥耶夫却把他的捕蝶网夺过来当鞭子用去抽打他的屁股,这也是他不能忍受的吧。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书都是给处于苦难中的人写的,他的书可以给这些人某种难以言传的力量。正是这一点,他让人从心底里崇拜他。一个沉醉于自己敏锐的感官中的人对此力量是无法领会,也不想领会的。他们可以理解饥饿,但却不能感同身受,他们也知道面包对于饥饿之人的重要,但是绝不会理解某些饥饿的人在面对面包时,那贪婪的目光背后可能还有一种愤激的扭曲的想要把面包撕碎扔进阴沟的这种弃绝一切、嘲笑一切的念头,以及直到无限种让人不可思议的既令人赞赏又让人厌恶透顶、既让人崇拜又让人恐惧的东西。

  纳博科夫之不需要陀斯妥耶夫斯基正像陀斯妥耶夫斯基也不需要纳博科夫,而且后者可能更甚。

   文学太不同,不说也罢,要看陀斯妥耶夫斯基,还是去自己读不要听别人的就好了。而要读纳博科夫还是要看一些评论吧,特别是他的《文学讲稿》那样的东西。因为纳博科夫的文学正是面对那种好读者而写的。对于纳博科夫来说,其实他所定义的好读者其实也正是他所定义的好评论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