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皇上不急太监急--《裂舌》

(2009-05-21 14:24:50)
标签:

译文出版社

译文好书

文化

裂舌

信息时报

分类: 相关新闻

皇上不急太监急
转自:2009-05-17  信息时报

皇上不急太监急--《裂舌》

 

畅销力作其实是碗剩饭

  日本文学最高奖——“芥川文学奖”历史上最年轻得主、1983年出生的日本作家金原瞳的中篇小说《裂舌》,日前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出版。作品研讨会上,老字辈学者和新锐作家所持观点有分歧。有学者对该小说存在的充满异数的社会环境、情色描写提出质疑,并推测作者是个不那么纯洁的叛逆少女。

  面对质疑,以路内、小饭等为代表的“80后”作家反驳说,叛逆不表明不纯洁,相反,在他们眼里,作者金原瞳很纯洁。几位新生代作家坚持称,“情色”是该书的一部分,并不是以此为卖点;金原瞳的文字非常干净,故事主线明晰,这是本难得的纯文学书籍。

  作家们的争论引发了一些思考,《裂舌》的作者金原瞳是否纯洁不是关键。关键是这本书不是首次引进,这起码是第三版。2005年,在一北方书店购得《咸味兜风——“芥川奖”获奖小说选》,首篇就是金原瞳的《蛇舌》,2008年4月出版的《日本畅销小说选III》也摘选了这篇小说,这两本书的翻译者都是祝子平。也就是说,上海文学界大动干戈的这本书其实是碗剩饭,而且前两个版本也是上海的出版社出的。不过说实话,当时对金原瞳惊为天人,深感她表述的残酷的青春是真残酷,国内的80后作家都是小儿科。

皇上不急太监急--《裂舌》

 

上海学者的迷惑

  小说以“准备进行身体改造” 开始,以“身体改造完成”结束。作品中除了有令人不寒而栗的场景,还有性虐细节,以及惨不忍睹的纹身过程。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指出,阅读全书后未能体会到文学上的美感,尤其该书前30页针对“裂舌手术”的细节描摹,读来让人头皮发麻。华师大外语学院副院长袁筱一指出,无论从写作技巧还是布局谋篇看,《裂舌》都没有什么突破,仅是在内容、题材上让读者吃惊,她更愿把其当作一个日本获奖文学的案例。译文社总编助理赵武平也认可这种观点——该小说作为“社会学文本”的意义大于“文学文本”。 但对于为什么日本文学界会将本国文学最高奖的冠军颁给这样一部作品,让在座的评论者费尽思量。从青山七惠、绵矢丽莎到金原瞳,日本文坛新人屡屡刷新“芥川奖”获奖者最年轻纪录。

  大致意思就是,咱们中国的批评家认为,这本书是在投机取巧,本身没有文学价值。这里需要说句公道话,这本书的文学价值是不容质疑的,金原瞳写这本书的年纪是21岁,但她的写作技术无疑超越了大量的国内成名作家。首先是文字的简练和叙事的准确,就文学基本功而言这篇小说也很难挑出毛病,最可贵的是这本书的心灵暗流和社会反思,都远远高于一些成名作家。这些话也许上海的80后作家们不敢说。

 

上海80后作家的羡慕

  老字辈的文坛名宿包容、提携新人,发掘文学新人让日本文坛和出版界乐此不疲,这让上海部分“80后”作家们很羡慕。路内表示,希望中国年轻作家在创作时,也能获得更大的尺度空间。

  这个希望非常暧昧,不知道路内说的这个尺度是什么?如果是色情、暴力,真希望有关部门多管管,咱们的80后这些方面一点也不差。这就像一个乡下孩子看见城里的理发师和艺术家都像黑社会,其实不是那么回事,这个尺度路内的理解有偏差。

  《裂舌》中文版首印5万册,可见现在的书是否买的好还是要看包装,这本已经引进5年的小说竟然摇身一变成畅销书了。

 

不要被大奖唬住

  中国学者说:读了《裂舌》很恶心,但也不奇怪。小说反映的日本社会早已进入后工业时代,高度物化对人产生精神挤压,形成异化,所以有不少青少年迷惘、空虚,甚至通过自残、自虐来寻求刺激和叛逆,这是一种令人感到可怕的人类阴暗面。

  尽管该作品获得了芥川奖,我们也没必要被它唬住,对书的文学价值、表现手法、审美情趣等,要有批判意识。其实这样的说法很可笑,这说明咱们被芥川奖唬住过,颇有些甘拜下风的味道。中国学者到现在才开始怀疑国外奖项,还如此小心翼翼,似乎我们的文学界还处于殖民地时代一样。中国学者对日本新锐作家的敏感和担心,让人感到杞人忧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