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逆向人生的不可逆命运--《返老还童》

(2009-04-22 10:09:13)
标签:

译文出版社

译文好书

返老还童

菲茨杰拉德

电影原著

杭州都市快报

文化

分类: 相关新闻

《返老还童》逆向人生的不可逆命运
转自2009-04-20杭州都市快报 作者:童蔚

逆向人生的不可逆命运--《返老还童》

《返老还童》(中英双语插图本)  

[美] 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著  

张力慧、汤永宽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年2月版,25.00元


  本期阅读:《返老还童》(又名:本杰明·巴顿奇事)  

  地点:晓风书屋浙大西溪校区店  时间:4月11日下午
  

  人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体味生命的力量和美好。可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摆在面前:时间赋予你倒着生活的权力——出生后,将从年老活到年轻直至婴儿,反生长的人生,你会选择吗?

  当向前来参加悦读会的读者提出这个问题时,所有人都笑着摇头了。而这正是美国小说家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返老还童》所讲述的一个神奇的故事。

  这部写于1922年的小说,倘若不是在2008年被导演大卫·芬奇改编成同名电影,并成为第81届奥斯卡的热门影片,相信在今日也不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有意思的是,菲茨杰拉德生前看不起电影,认为那只是好莱坞的生意,或者是俄国空想家贩卖陈腐观念的工具。

 

  关于本杰明·巴顿

  反生长的人生不会更美好

  “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划,逆流向上的小舟,不停倒退,进入过去”,这是在菲茨杰拉德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出现的最后一句话,用它来形容《返老还童》是再恰当不过了。

   刚出生时,本杰明·巴顿就拥有一张70岁的脸,甚至“眼中深藏着疑虑”。由此出发,故事以他在不同年龄段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为线索展开:被耶鲁大学退学,与希尔迪加堕入情网,越发年轻后又对她失去兴趣,入读哈佛大学成为橄榄球队主力,后来却变成“脸上挂着一丝忧伤的小男孩”,直至结尾,“所有这些都像虚幻的梦一样从他心中消失了,好像这些事从来就没有发生过”。

  这个故事的灵感,来自于马克·吐温的一句话:“如果我们能够出生时80岁,然后逐渐接近18岁,人生一定会更美好。”菲茨杰拉德并没有直接对此话进行评价,而是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人生到底会不会因此而更美好?请看《返老还童》。

  至少在参与悦读会的大多数读者看来,这无所谓更好或者更坏。因为生命的要义不在于过程的正反,它所需要经历与承受的轻与重、甘与苦、好与坏,无论顺序如何,它们的总量与比例,包括生命本身的长短都是相等的,无法逃避。

 

  关于电影

  基本上和原著是两码事

   不少读者是看了电影后,想再读读原著。从事文职工作的罗新甚至还事先备笔,想着在阅读过程中看到与电影相异之处就做个记号。但很快,她就发现自己无法继续下去,因为除了名字外,电影和小说基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这次,惯常“伤痕电影”的大卫·芬奇勇敢地用他自己的方式讲述了一个艰难的“激发想象力的故事”。

  譬如,与书中一出生就是一个成熟的老人不同,电影中的婴儿本杰明只是外貌和器官苍老,他的思维和灵魂是按部就班地成长、衰老。这样的改编,使得影片中的本杰明更像是一个早衰症患者,也让他与世界的对立成为硬碰硬的冲撞。

  浙大飘渺水云间BBS电影版的版主张洁觉得,要将这部半小时内就能读完的短篇小说,改编成2个多小时的电影,就必须往里面添加更多的细节,比如爱情、友情、父子情等等。换句话说,正是原著的短小精悍给了电影剧本改编的无限可能。

  “电影是典型的好莱坞式,铺陈、抒情而梦幻,而小说的语言要平实得多。但用朴实文字表现出来的伤感恰恰是最深的。”浙大美学硕士张雷直言不太看文学作品改编成的电影,因为由于种种原因,电影总是不能完整地表现原著的灵魂和深度。

逆向人生的不可逆命运--《返老还童》

  关于菲茨杰拉德

  村上春树对他推崇备至

  作为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爵士乐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菲茨杰拉德除了两部长篇小说代表《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外,还写作有160多部短篇小说。

   在短短44年的人生中,他的遭际几经跌宕。通过一次婚姻获得了财富,然而在这个光鲜的表象后密布着酒精、债务和不安定的阴影。妻子泽尔达美丽、反传统,但挥霍无度,精神也极度不稳定。正如自己笔下的那些人物,菲茨杰拉德在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的美国社会中浮沉着,最终归于幻灭。

   相信很多中国人知道他,是源于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后者在他的作品里不止一次提及菲茨杰拉德对自己的影响。他曾说过:“我把菲茨杰拉德看作一个标准,一把尺子,是看清自己位置的一个标志,然后有时叹息,有时又全身紧张。他的小说就好像命中注定一样始终牵扯着我。”

  如果想更多地了解这位小说家,还可以去看看海明威的回忆录《流动的宴席》。他花了将近四分之一的篇幅来记录当时在巴黎已身负盛名的菲茨杰拉德和他本人之间发生的种种趣事。

 

  关于版本

  中英文对照读更爽

  家住滨江的读者蒋安友,来时手中还拿着两大张书摘。他说自己很享受中英文对照看的感觉,“对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也是一种提升”。

  中英双语,正是此次上海译文出版社版本的《返老还童》的两大特色之一。另一个特色是本书还收录了一篇有类似奇幻风格的《一颗像里茨饭店那么大的钻石》。在这篇中,作者对金钱财富既艳羡又嘲笑的矛盾态度隐约可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