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9·11”事件“前传”

(2009-03-24 14:19:39)
标签:

译文出版社

译文好书

巨塔杀机

赖特

维舟

广州日报

文化

分类: 书评专栏

“9·11”事件“前传”
转自2009-01-17 广州日报 作者:维舟

“9·11”事件“前传”

  时隔七年,人们对纽约双子塔倒塌那一幕的镜头,仍然历历在目。一如书名所透露的,《巨塔杀机》其实就是“9·11”事件的“前传”——作者跨越数国,在五年里采访了700名各类当事人,查阅160本相关书籍,为的就是梳理清楚事情的整个脉络,以应答那个最根本的谜团:“9·11”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又是怎么发生的?

  现在很少有人记得,直到二战结束,美国在中东一直极少展示自己的军事力量,相反开设了不少文化教育机构,颇得阿拉伯人的好感。但两个因素导致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那就是以色列和石油。自1948年5月以色列建国以来,美国一直有力地支持这个犹太国家;同时,阿拉伯国家的石油产量在美国技术的协助下迅猛攀升,在仅仅一代人的时间里增长了17倍。对阿拉伯人来说,美国是一个矛盾但又无法回避的巨大存在:它既支持自己的敌人以色列,又送来大量石油美元,贫瘠荒凉的沙特阿拉伯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成了世人眼里挥金如土的超级富国。

  但有些事是不会被忘记的。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意外地击溃了阿拉伯国家联军——这其中最意外的就是阿拉伯人了。原先的轻视随即转化为羞辱感,在阿拉伯知识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同年12月,埃及学者赛义德·库特卜坐船到纽约,在那里的两年生活不但没有让他认同西方文明,相反使他形成一套反抗性的思想体系,其核心概括地说就是:要现代化,但不要西化;这个曾经生活方式相当西化的中产阶级,后来竟成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潮的开创性人物。《巨塔杀机》并不试图将伊斯兰激进分子描绘为恶魔,相反客观地说:“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恐怖分子,而是自视为革命家”,而一个职业革命家需要在非法的、被迫进行隐秘活动的条件下完全献身于一份事业,品质恶劣的人是无法坚持这一点的。

  在回顾“9·11”事件主谋乌萨马·本·拉丹生平时,最能看清这一点:即这样一个看似反现代化的人物实际上本身就是现代化进程的产物。他的父亲是个文盲,只因赶上沙特阿拉伯千载难逢的石油开发机遇,而通过大量建筑生意变成巨富。他父亲有50多个子女(他是第17个),平时根本无暇照顾这个羞涩内向的儿子。在他22岁那年又发生了麦加清真寺恐怖袭击和阿富汗战争两件大事,促使他走上了圣战者的道路。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本·拉丹,作为一个躁动不安、寻求生活意义和指引的青年,最容易成为一名狂热的理想主义者,坚持按某个理论框架来冷酷无情地改变他所不满的现实——国家治理最危险的就是这类人。阿富汗战争,彻底改变了包括本·拉丹在内的许多人的命运。这里成了一个圣战者的训练营地,而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当时为了让阿富汗变成“苏联人的越南”,美国情报部门还曾秘密培训这些军团。这些作战技巧未来将回敬给美国人。

  双子塔倒下后,本·拉丹成为魔鬼式人物。但他许多政治观点其实反映了穆斯林中非常普遍的看法。本·拉丹敌视美国力量的重要转折点是1991年的海湾战争,他强烈反对美军驻军——因为在他看来整个阿拉伯半岛都是神圣的。本·拉丹令人所不能原谅的地方,是他对生命的漠视;双子塔对他来说仅仅是美国力量的象征,但楼里却还有来自62个国家的人们。一如书中说的,“基地组织瞄准的目标是美国,但它却击中了全人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