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爵士时代的文学新大陆--《返老还童》

(2009-03-18 13:58:25)
标签:

译文出版社

译文好书

书评

返老还童

btr

原著小说

文化

分类: 书评专栏

爵士时代的文学新大陆

转自2009年03月13日 第一财经日报作者:btr
http://www.yiwen.com.cn/bookimg/7615.jpg 

  “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划,逆流向上的小舟,不停地倒退,进入过去。”——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名作《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最后一句话,用来描述他的短篇小说《返老还童》(直译作《本杰明·巴顿奇事》)再合适不过了。

  这个返老还童的故事缘起于马克·吐温的一席话,他说人生最美好的部分出现在生命之始,而最糟糕的部分在晚年,是为憾事。于是菲茨杰拉德决定,“在完全日常的世界里,在一个男人身上尝试该项试验,刚好对此想法进行一次公正的评判”。刚出生时,本杰明·巴顿就拥有一张70岁的脸,甚至“眼中深藏着疑虑”。恐惧、荒诞、惶恐是人们对这位异类的最初反应。由此出发,故事以本杰明·巴顿在不同年龄段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为线索展开:被耶鲁大学退学、与希尔迪加坠入情网、越发年轻后又对她失去兴趣、入读哈佛大学成为橄榄球队主力、后来却变成“脸上挂着一丝忧伤的小男孩”……如同一个“反成长”故事不断逆流而上,在故事结尾,“所有这些都像虚幻的梦一样从他心中消失了,好像这些事从来就没有发生过……然后是一片漆黑”。

  《返老还童》最初收录于《爵士年代故事集》中的“幻想”(Fantasies)类下,按菲茨杰拉德的说法,是以“第二种风格”(second manner)写的——一种比较随兴肆意、天马行空的方式。译文版中译本收录的另一个短篇《一颗像里茨饭店那么大的钻石》同属此类,菲茨杰拉德称写作此文“纯属自娱自乐”。

  假如说《返老还童》玩的是时间和身份的魔法,《一颗像里茨饭店那么大的钻石》关注的是财富,是人们对于财富那近乎宗教般的膜拜:“在海地斯城流行的那种淳朴的虔敬,是以对财富的真诚崇拜和尊敬为第一信条的。”当约翰受同学珀西之邀,来到那个地图上没有的梦想世界后,他才逐渐了解财富背后的秘密:谋杀、欺骗、奴役、监禁……童话逐渐嬗变为一场惊心动魄的历险故事,一如“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一场梦,一种化学的发疯形式”。

  “爵士年代”是菲茨杰拉德创造的词,约指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大萧条开始前的那段岁月。在那段时光中,人们热爱财富,崇尚享乐,渴望奇迹和幻想。阅读这两个幻想曲般的短篇,就如同面对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描述的新大陆(6.86,0.26,3.94%):“在那昙花一现的神妙瞬间,人们面对这个新大陆一定会屏息惊异,不由自主地陷入他既不理解也不企求的美学沉思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