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样一棵村上春树

(2009-02-27 18:33:36)
标签:

译文出版社

译文好书

村上春树

孔亚雷

世界尽头

冷酷仙境

且听风吟

文化

分类: 书评专栏

这样一棵村上春树 

孔亚雷(翻译家,译文社08年出版小说《不失者》作者)

转自深圳晚报090223 
这样一棵村上春树

    2月3日,2009年度的耶路撒冷文学奖授予了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该奖项的官网称村上的“人道主义清晰地呈现于其作品中”。耶路撒冷文学奖创办于1963年,每两年颁发一次。

    那些村上春树教我的事

    对我来说,谈论村上春树并不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他和他的作品,我太熟悉,太热爱,太融入,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究竟该从何说起呢?那就像跟人描述一座我非常喜欢而且经常去的森林。嗨,那座森林到底好在哪里,你拍拍我的肩膀,说给我们听听。而我则挠挠头,耸耸肩,嗯,那里很棒,我说,很美,很奇妙。这个回答显然难以令人满意。你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于是我补充说,也许你可以自己去看看。

    也许你可以自己去看看。村上春树牌森林。鉴于它现在如此有名,通往森林的道路已经极为便利(你几乎可以在任何一家书店买到他的小说)。但我要提醒你,那座森林并不是对所有人都适合。名气——以及顺带产生的畅销——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既不能说明好,也不能说明不好。事实上,这十多年来,我所遇见的号称喜欢村上的大约有近百人,而真真正正的村上爱好者不超过十个。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当然,这很可能是因为我认识的人数量极其有限。那怎样才算真真正正的村上爱好者呢?你或许会问。很简单,只要提一个问题:你最喜欢村上的哪部小说?如果对方回答《挪威的森林》,那么立即淘汰。如果对方的回答是《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或者《奇鸟行状录》,则顺利进入下一轮(下一轮是判断是否骨灰级粉丝,例如“‘等待是形式最为洗练的复仇’这句话是哪本小说里哪个人物说的?”之类相当疯狂的问题,这里就不深入了)。毫无疑问,《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流传最广销量最大的小说,但同样毫无疑问的是,《挪威的森林》并不是村上春树最好的小说,也不是最能代表他写作风格的小说。这本书就像是村上森林里最靠近高速公路的一个旅游景点,明亮,安全,舒适,微风习习,游人如织。但如果你以为这就是森林的全部,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只有真真正正的村上迷知道(并能全身心地体验到,就像进入森林最幽深处漫游的旅行者),那座森林看似一目了然,而实际上却是多么复杂,深邃,诡异和迷幻。就像一座迷宫。那里有半人半兽的羊男(《寻羊冒险记》),有位于另一个时空的世界尽头般的小镇(《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有打扮成JONNYWALKER威士忌酒标人像模样的杀猫人(《海边的卡夫卡》)。那里有时如夏日傍晚般轻快洒脱(《舞舞舞》里的无聊中年),有时又像风暴将至般黑暗凝重(《奇鸟行状录》里的“二战”回忆)。那里有青春的迷茫伤感(《且听风吟》,《1973年的弹珠游戏》),也有无可排遣的失落和绝望(所有作品),有对生命本质的极端探求(《奇鸟行状录》里时空交错的深井),也有后现代式的荒诞和温暖(《再袭面包店》,《青蛙君救东京》)。

    也许你可以自己去看看。

    不过,根据我曾长期在这座森林里游荡而积累的小小心得,我或许可提供一些类似于指南的东西(但又绝不是指南)。换句话说,让我从亲身经历讲起:我为什么会迷上村上春树?

    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遇见“他”的情景。1998年10月一个阳光很好的下午,我在单位宿舍附近大学路上的一家小书店“真友书屋”里,发现了一本名为《青春的舞步》的日本小说,作者叫村上春树——一个我从未听说过的名字。我买了那本书。那天晚上,我躺在单人床上,就着昏黄的小台灯,一边听平克·弗洛伊德一边翻开书的第一页。

这样一棵村上春树 这样一棵村上春树 这样一棵村上春树

 

    我总是梦见海豚宾馆。

    而且总是栖身其中。就是说,我是作为某种持续状态栖身其中的。梦境显然提示了这种持续性。海豚宾馆在梦中呈畸形,细细长长。由于过细过长,看起来更像是个带有顶棚的长桥。桥的这一端始于太古,另一端绵绵伸向宇宙的终极。我便是在这里栖身。有人在此流泪,为我流泪。

    旅馆本身包容着我。我可以明显地感觉出它的心跳和体温。梦中的我,已融为旅馆的一部分。

    便是这样的梦。

 

    这是书的第一小节。我被彻底击中了。似乎一切都在瞬间倏然远去,我似乎被带到了另一个世界。我迅速读完了这本《青春的舞步》(其实就是《舞!舞!舞!》,《青春的舞步》是其第一版的译名)。随后我开始如饥似渴地寻找这位名为村上春树的小说家的其他作品。但在1998年这并不容易——当时那座森林还几乎不为人知。但无论如何,我还是陆续找到了最初漓江出版社的那套“村上春树精品集”,以及译林版的《奇鸟行状录》。我把它们读了一遍又一遍。可以好不夸张地说,它们完全改变了我的人生。

    那年我23岁。我大学刚毕业,在一家如同航空母舰般庞大的银行大厦里上班。我外表已经像个男人,但内心还像个男孩。我看书,听音乐,做一份比呆在月球还无聊的工作,几乎没有朋友。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不知道自己是谁。我不知道怎样才能避免被别人有意无意地伤害,也避免有意无意地去伤害别人。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对付——或者说忍受——我身在其中的这个像巨型机器般运转的世界。

    是村上春树教会了我。不,也许可以说是村上春树教会了我们——这座星球上千千万万生活在大都市里的年轻人。准确地说,他教会我们的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态度,一种作为一个成人面对——或者说对付,或者说忍受,或者说享受(反正本质上都是一回事)——这个世界的态度。那就是置身事外。自得其乐。就像小鸟筑窝那样,为自己筑起一座小而又小的城堡,一个小而又小的世界,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时空。用书籍,用爵士乐,用冰镇啤酒,用比喻,用幽默,用无所事事,用有节制的爱,用适可而止的绝望。那是一种乐观的悲观主义,一种积极的消极,一种无力的力量。

    注重生命中微小而确定的幸福(一个句子,一阵微风,一棵树,一口咖啡,一张散发着阳光味道的干净床单)。

    尽可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然后尽可能把它做好。

    与外部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把谨慎当成一种美德——不伤害别人,但也不会随便被别人伤害。

    早睡早起。

    坚持运动。

    这就是村上春树教我的。

    而他那些绵延不绝的小说本身,正像我前面说过的,仿佛一片辽阔的森林(它仍然在伸展:根据最新消息,村上已经完成了一部长达七八十万字的新小说的初稿,大约会在今年夏天在日本出版)。对于每一个真正的村上迷而言,那都是只属于他(或她)的森林,就像那座梦中的海豚宾馆,森林包容着他(或她),他(或她)已融为森林的一部分。那里有人在流泪,为我们流泪。

    正如《舞!舞!舞!》的结尾所写到的:

    “可为什么大家都为我哭泣呢?”

    ……

    “我们是为你不能为之哭泣的东西哭泣。”喜喜低低地说,像在嘱咐我似的说得一字一板。“我们是为你不能为之流泪的东西的流泪,为你不能为之放声大哭的东西放声大哭。”

    我想,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村上能风行全世界的原因,因为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我们已经失去了哭的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