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三问
2022-07-08 20:50:23
标签: 茅盾文学奖 《额尔古纳河右岸》 文风沉静婉约 语言纯洁、诗化
《额尔古纳河右岸》三问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黑龙江作家协会主席迟子建的代表作,也是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多年前,为了研究萧红,我曾读过这部书。并拿迟子建和萧红做了对比,那时还比较幼稚。看完这部书,我产生几个疑问,也可以说是《额尔古纳河右岸》三问。这次呼伦贝尔北线游,是追寻之旅,沿根河向北造访最后的驯鹿部落,从根河向西连接额尔古纳河,行走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疑问豁然开朗。
1
这部书为什么叫《额尔古纳河右岸》,而不叫《额尔古纳河》?这个问题,对于懂得地理和历史知识的人来说,不算问题。对于我和多数人产生疑问,也属正常。上中学时也许学过这方面的知识,但后来忘却了。还有一个原因是之前没有关注这一问题。额尔古纳河是一条界河,如果不标明左右,那简直就是一个国际笑话。
2
迟子建是一位乡土作家,是央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介绍的几位作家之一。额尔古纳河右岸并不是迟子建的故乡,她为什么写这里鄂温克族人的生活?迟子建的故乡是北极村漠河,漠河和根河距离300多公里,
同属大兴安岭山脉,生活习俗基本一样,所以,从广义上讲这里也是她的故乡,她写这里的生活并不生疏。当媒体报道了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下山定居的事情,许多人蜂拥到内蒙古的根河市,想见证人类文明进程中这个所谓伟大的时刻,凑热闹,而作家迟子建的心中却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忧郁和苍凉感。在这时,她看到一份报纸上有一篇文章记叙鄂温克画家柳芭的命运,写她如何带着才华走出森林,最终又满心疲惫地辞掉工作,回到森林,在困惑中葬身河流的故事。看完这篇文章后,灵感来了,迟子建决定动笔写作这个民族的历史。
迟子建到根河市通过追踪驯鹿的足迹找到了山上的猎民点,找到了笔下女酋长的原型,探望了柳芭的妈妈,倾听他们内心的苦楚和哀愁,听他们歌唱。迟子建用了整整3个月的时间集中阅读鄂温克历史和风俗的研究资料,作了几万字的笔记。然后,开始在故乡创作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
3
《额尔古纳河右岸》只有205000字,书并不厚。何以获得茅盾文学奖?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获奖,今天看来,主要源于三点原因:一是题材选得好。小说是一个弱小民族鄂温克族人的挽歌,是最后一个驯鹿部落从山中走向城市的生活史。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信奉萨满,逐驯鹿喜食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艰辛备尝,人口式微。他们在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铁蹄、“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他们有大爱,有大痛,有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也有眼睁睁看着整个民族日渐衰落的万般无奈。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独特民风,一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显示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二是主题挖掘得深。小说充盈着丰厚的生态意蕴: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对生灵的关爱与体贴,对人的自然天性的礼赞与颂扬,对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困境的忧虑与不安,对宇宙生态平衡秩序和谐的祈盼与畅想。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具有诗史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三是艺术手法表现高超。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讲故事,且叙述主体又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从而形成了一种艺术个性更为鲜明的叙事视角。呈现出一种鲜明的神秘色彩,其神秘色彩与鄂温克族人文明发展进程相切合。这种神秘色彩则着重体现在虔诚、悲悯的民族和部落信仰上。小说文风沉静婉约,语言纯洁、诗化。
这部小说和阿来的《尘埃落定》有异曲同工之妙。
《额尔古纳河右岸》三问
《额尔古纳河右岸》三问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黑龙江作家协会主席迟子建的代表作,也是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多年前,为了研究萧红,我曾读过这部书。并拿迟子建和萧红做了对比,那时还比较幼稚。看完这部书,我产生几个疑问,也可以说是《额尔古纳河右岸》三问。这次呼伦贝尔北线游,是追寻之旅,沿根河向北造访最后的驯鹿部落,从根河向西连接额尔古纳河,行走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疑问豁然开朗。
1
这部书为什么叫《额尔古纳河右岸》,而不叫《额尔古纳河》?这个问题,对于懂得地理和历史知识的人来说,不算问题。对于我和多数人产生疑问,也属正常。上中学时也许学过这方面的知识,但后来忘却了。还有一个原因是之前没有关注这一问题。额尔古纳河是一条界河,如果不标明左右,那简直就是一个国际笑话。
2
迟子建是一位乡土作家,是央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介绍的几位作家之一。额尔古纳河右岸并不是迟子建的故乡,她为什么写这里鄂温克族人的生活?迟子建的故乡是北极村漠河,漠河和根河距离300多公里, 同属大兴安岭山脉,生活习俗基本一样,所以,从广义上讲这里也是她的故乡,她写这里的生活并不生疏。当媒体报道了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下山定居的事情,许多人蜂拥到内蒙古的根河市,想见证人类文明进程中这个所谓伟大的时刻,凑热闹,而作家迟子建的心中却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忧郁和苍凉感。在这时,她看到一份报纸上有一篇文章记叙鄂温克画家柳芭的命运,写她如何带着才华走出森林,最终又满心疲惫地辞掉工作,回到森林,在困惑中葬身河流的故事。看完这篇文章后,灵感来了,迟子建决定动笔写作这个民族的历史。
迟子建到根河市通过追踪驯鹿的足迹找到了山上的猎民点,找到了笔下女酋长的原型,探望了柳芭的妈妈,倾听他们内心的苦楚和哀愁,听他们歌唱。迟子建用了整整3个月的时间集中阅读鄂温克历史和风俗的研究资料,作了几万字的笔记。然后,开始在故乡创作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
3
《额尔古纳河右岸》只有205000字,书并不厚。何以获得茅盾文学奖?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获奖,今天看来,主要源于三点原因:一是题材选得好。小说是一个弱小民族鄂温克族人的挽歌,是最后一个驯鹿部落从山中走向城市的生活史。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信奉萨满,逐驯鹿喜食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艰辛备尝,人口式微。他们在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铁蹄、“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他们有大爱,有大痛,有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也有眼睁睁看着整个民族日渐衰落的万般无奈。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独特民风,一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显示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二是主题挖掘得深。小说充盈着丰厚的生态意蕴: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对生灵的关爱与体贴,对人的自然天性的礼赞与颂扬,对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困境的忧虑与不安,对宇宙生态平衡秩序和谐的祈盼与畅想。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具有诗史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三是艺术手法表现高超。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讲故事,且叙述主体又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从而形成了一种艺术个性更为鲜明的叙事视角。呈现出一种鲜明的神秘色彩,其神秘色彩与鄂温克族人文明发展进程相切合。这种神秘色彩则着重体现在虔诚、悲悯的民族和部落信仰上。小说文风沉静婉约,语言纯洁、诗化。
这部小说和阿来的《尘埃落定》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