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人才布局 新能源产业“掘金”必选路径
(2010-05-14 12:27:12)
标签:
新能源
桐籽
碲化镉
生物能源
陈浩
新会
教育
|
分类:
职业教育
|
加快人才布局 新能源产业“掘金”必选路径 |
|
一颗小桐籽的魔力——撬动人才需求
在南方一些贫瘠的荒山荒滩地区,生长着一种名叫“小桐籽”的植物,它生命力极强,一棵幼苗插在土里即可成活,特别适合在干旱地带生存;它还不占用耕地,荒山荒地和农家的房前屋后都可以种植,一年后即可结果。可别小看了这颗小小的小桐籽,它的“魔力”在于经过压榨萃取提炼出来的植物油可以充当柴油机汽车的燃油,不仅爆发力强,而且燃烧时无黑烟、污染少,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有害固体颗粒物明显低于化石柴油,种子含油量高达40%~60%。据悉,目前国际上几大航空公司正在开发以小桐籽为原料的新型生物航空燃油。
“种植小桐籽可以一举多得,一是这些植物适合在贫瘠和干旱的地方生长,可以绿化荒山荒地,保护生态环境;第二可以提供新能源原料;第三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谈起小桐籽的好处,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陈放如数家珍。
陈放从事植物能源研究已经10多年,除了大学教授,他还有另外两个身份——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及生物质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新能源专业委员会委员。目前四川大学生科院与生物能源研究所不仅与国内的中海油、中石油等大型公司开展生物能源方面的合作,还把这些生物能源技术推广到尼日利亚、马达加斯加、巴西以及东南亚的印尼、缅甸、柬埔寨等地。
“生物能源研发不仅可以缓解能源危机,还可以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科技支撑。”陈放说。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产业越来越重视,一些企业逐渐意识到新能源领域的商机,新能源项目陆续上马,而产业人才也变得炙手可热。这两年陆续有企业找到学校,希望能招收生物能源方面的人才。
新能源人才困局 “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很好,但是这方面的人才非常缺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谈起新能源发展前景,陈放不无忧心。
据了解,目前全国有近20个省颁布了新能源促进计划,1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其中包括上海、深圳、成都、苏州一批大型和特大型城市,各地也相继出台了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一系列刺激计划不仅吸引了大批民间资本的驻足,许多传统能源企业也开始改道易辙,主攻新能源方向。新能源产业上演如火如荼之势,而对新能源人才“求贤若渴”的信号也持续升温。
陈放分析说:“目前新能源产业人才需求分为三类:一是高端研究型人才;二是应用技术型人才;还有一种就是市场型和管理型人才。”
两会期间,为了加大绿色经济、环保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教育部下达了鼓励“有关高校从本科教育入手,积极申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相关新专业”的通知。此后各高校反映非常迅速,按照预定时间,目前已经完成了新专业的上报工作。但是从培养人才的周期来看,一个新专业的开设,新兴产业人才的出炉至少需要3~4年时间,短时间内难解“人才之渴”。
为了尽快补齐新能源人才缺口,地方政府把吸引人才的触角伸向了外地甚至国际人才市场。据悉,为了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早在2009年年底,上海市已经出台了《关于促进上海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旨在引进高端“新能源人才”,按照规定优先为其解决上海户籍、上海市居住证。
实际上,不仅中国,新能源人才匮乏是全球都面临的一个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化工系生物化工研究所所长邢新会认为:“新能源并非是一个无中生有的产业,这方面的人才需要有一定交叉学科的背景,实际上,很多海外归国人才也不是专门做新能源研究的。”
2000年,通过“百人计划”,邢新会进入到清华化工系,目前也致力于生物能源的研发,比如利用农村废弃的秸秆、粪便等转化为沼气和生物氢气,沼气可以用来生火做饭,生物氢气可以取代柴油作为能源动力,“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已经做得不错,但是实际上这也不是我原来的专业。”
新能源“掘金”时代的人才布局 作为国内最大的风险投资公司,早在几年前,联想投资就投资了一家太阳能电池片和电池组件提供商林洋新能源、一家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组制造商先进太阳能公司,其中林洋新能源于2006年成功上市。
2008年,联想投资了致力于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组研发的先进太阳能公司。彼时国内的太阳能制造商正在研究下一代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而碲化镉薄膜又是一般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下一代。“它的生产过程非常清洁、低能耗,这个技术在美国已经有成功的案例。负责开发这一技术的科学家是一名海归专家,技术水平非常高,带了一个科研团队,现在还在研发阶段,今年年底会有小批量的投产,我们要做的就是资金上给予支持。”联想投资总经理陈浩告诉记者,新能源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许多企业早已跃跃欲试。
谈起人才困局,陈浩说:“人才问题早在几年前就已凸显,目前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快科研院校人才培养机构与产业对接,着手人才布局。”
新能源人才究竟“新”在哪里,陈浩解读说:“对市场要有很高敏感性,不仅仅关注技术进步,更重要的是要把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结合在一起,转化成商业行为。当然这不是上几节课能培养出来的,需要调整现有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模式。将企业引进来,或者直接把人才培养放到企业里与之合作,这是我们正在研究的。”
众所周知,作为联想投资的大股东,中国科学院在能源化工等科研领域可谓人才济济。
“中科院有着丰富的人才基础,我们希望从事新能源产业的人才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有管理方面的知识,因为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在这方面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更有优势。”陈浩说。
据悉,早在2008年中国科学院和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发起了“联想之星”创业CEO特训班,旨在通过发现并培育优秀的科技创业人才,推动我国高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和规模产业化。
邢新会认为,目前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方向有很大的影响,国内一些知名高校对产业人才需求的“嗅觉”也越来灵敏,“从学科设计来说,一定要快速地跟进产业发展。”
此外,他还提出要创造让高科技人才进行新能源创业的氛围,因此要出台相关方面的创业政策,比如进行税收减免。“目前很多从事新能源的企业都是风险投资企业或者高新技术企业,几乎都是从小企业开始做起,因此国家要从政策上给予扶持。”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能源工程学系教授樊建人认为:“从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一个人的作用是很大的,但是,如果国家能出台一个政策,促进一个团队的引进会更好。”
加快人才布局,将是新能源产业“掘金”时代的必选路径。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