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蔓:农村教育改革,在希望的田野上
(2009-08-12 12:13:08)
标签:
教育改革
希望的田野
职业教育
朱小蔓
荷花池
教育
|
分类:
基础教育
|
|
“农村等不发达地区的教育不见得就是落后的教育,农村学校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文化基础、生源和师源情况,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朱小蔓
“保留传统,对农村学校来说,是一种财富。当全球化走的越快的时候,区域化就会弱化,继承和吸纳传统元素就显得愈发重要,真正的特色植根于长期坚持的一种教育理念。”
——李荣安
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办公所在地。
一壶清茶,两位教育专家——中心主任朱小蔓、香港教育学院首席副校长李荣安与记者一道分享回忆了刚刚经历不久的农村教育考察之旅,沿途农村学校淳朴的田园风情、朴实的地域文化如一幅幅电影画面出现在眼前。
对于教育的感悟和理解,两人一个以细腻感性见长,一个以理性前瞻为优,共同的学术旨趣和理念,长达数十年的学术友谊,使得这场对话不断迸发出新的观点。
始于7月中旬,历时11天,跨越5省7县市,走访12所学校,两位教育人沿途访学问教,播撒先进教育理念的火种。基层农村教育丰富的实践探索也带给他们崭新的教育思索和启示——
忧虑:
农村教师缺女性和年轻面孔教育改革亟须新鲜血液 在此次农村教育走访中,李荣安发现,农村基础教育最缺的就是教师,尤其缺女教师和年轻教师。这一发现,最初让他颇感吃惊,一般人看来,女性教师居多,缘何在农村出现了“阳盛阴衰”的现象。在了解中得知,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女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比较少,而有机会上学的女孩子则多数出嫁到城市。
这个问题让李荣安深感担忧,他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一个榜样模范,如果教师性别生态失衡,容易使孩子的心理、思维出现缺陷。”
“英国有一个研究报告发现,国际上众多国家的教育改革成功,最关键的因素不在于地区经济条件,不在于学校资源,不在于教学设备,而是在于教师。”李荣安援引一则研究报告的成果告诉记者,“未来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找出适当的人当教师。”
而面对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年纪偏大的教师对此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热情,积极性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推动农村教育改革的一大障碍。“造成的结果是城市改革很快,农村教育改革跟不上,城乡差距愈发加剧。”
走访过的学校中,李荣安听到最多的就是“缺教师”,一位校长告诉他,该校“10年没有留住一个化学老师”,而这种现象在农村相当普遍。
“如何吸引教师到农村去,是考察中也是今后我们关心的重要课题。”李荣安说。
除此之外,多年的教师培训工作,让李荣安深切地感受到,做农村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使命感,“我一直告诉我的学生‘当老师,一定到一个需要你的学校去’。条件好,工资高当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工作所带来的影响,在多大程度上让你有自我满足感,而这是当今教师最为缺乏的,也是今后教育改革关键的一环。”
感动:
就地取材,农村职业教育“藏”有一片天地 在沿途走过的几所学校当中,朱小蔓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安徽省休宁县“德胜鲁班木工学校”,据说这里是全国唯一一所培养木匠的职业学校。她已是第二次到访这里。
七月骄阳似火,一群十六七岁的少年正在车间里做木工,汗水浸透了衣衫,墙壁上“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标语显得格外醒目。谁也想不到,久藏深山的树木被他们双手打磨成家具竟然远销国内外。
休宁地处山区,林业资源丰富,但输出的大多是木材原料和少量的初级产品,林农挣不了几个钱。美籍华人聂圣哲结合本地资源特色,尝试以职业教育的途径来解决农村孩子的就业问题,办起了培养木工“匠士”的“德胜鲁班木工学校”,教孩子们学木匠,增加木制品的技术含量,从而提高林产品的附加值。
在考察中,朱小蔓多次感动,为孩子们精湛的手艺,也为看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希望。
“实际上每个农村都是可以办这样的学校,但是我们职业教育没有吸引力,原因是我们教的内容没有吸引力,教的方法不切实际,教的内容没有用处,培养出来的孩子没有自尊心。觉得低人一等,这样的职业教育是失败的。”
朱小蔓意味深长地对所有孩子们说:“你们是靠勤奋,不走捷径拥有一双巧手,你们用手和心创作了艺术。”
“孩子们靠勤劳诚实获得了能力,获得了做人的尊严,这样的职业教育,只要办的好,就一定有前途。”这是朱小蔓回来后提及最多的。
李荣安认为:“职业学校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跟不上社会经济转型,如果根据当地的资源进行培养,就地取材,可能比一般职业学校培养出更多人才。”
惊喜:
农村优质教育,或可“反哺”城市 “他追求后工业时期的教育生态文明,他反对培养考试‘机器’,他走出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特色乡村教育;这些年来我一直有种预感,像这样的乡村教育或许是医治城市过度压迫孩子‘教育病’的一剂良方。”被朱小蔓给予如此溢美之词的正是南京浦口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
穿过乡间公路,这里有点像世外桃源,灰白相间的徽派建筑,回旋曲折坐落在一片青翠之中。在花木掩映下,荷塘清浅,流水潺潺,这里不是公园,而是孩子们学习的乐园。
这是此次考察之旅的又一个美丽驿站——南京浦口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被誉为“陶行知”式的乡村教育家,20多年来,杨瑞清不仅努力为农村孩子提供优质的校内教育环境,还联合企业等社会力量在学校开辟生活教育课堂,目前学校有200亩荷花池、200亩枣园。春天,孩子们在这里赏花,秋天,孩子们在这里劳动收获,孩子们在这里接受的是一种被赏识、完整自信的教育。
看过这所学校,朱小蔓告诉记者说:“学校可能没有那么高的升学率,但是这里的孩子都很自信。”
用杨瑞清的话说,孩子们在荷花池畔学习,荷叶上的露珠滚来滚去,我们很欣赏它,荷花的花苞未开放,我们耐心等待它。“教育的奥秘就是等待,我们不嫌花苞开的迟,也不嫌花苞开的弱小。就像孩子们的成长,他们是很自由的,在他的童年时期,我们没有操之过急,我们就是等待,只要他们诚实,纯洁,耐得住寂寞,像荷花一样,他们早开放也好,晚开放也好,都会各得其所。”
朱小蔓说:“城市教育好像就是灌输知识、早慧、培养天才,迫使学校、学生、家长不堪重负,而真正的人才却被摧残,而杨瑞清的学校恰恰树立一个典范,他完全可以医治城市的教育病。”
在考察中,朱小蔓惊喜的发现,尽管农村学校物质条件较差,但是教师的精神面貌却很好,在与山东日照三庄镇中心小学教师座谈中,朱小蔓了解到目前全面推行的“新课改”已经在他们中间产生了影响。“‘要少讲多练,要调动学生内在动机,用活动来带动学习’,这些理念在这里几乎人人都知道,虽然知道跟做到不是一回事,但是这些理念已然潜移默化的融化在他们思想当中了。”
讲到这些发现,朱小蔓非常兴奋,尤其是在看到新课改提倡的生活化的德育而非知识化的德育理念,已经在悄悄改变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时,朱小蔓激动地说:“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课程改革已经在农村开始开花结果,我们推进新课程改革要保持信心,这个过程中不要随便动摇。”
关注:
农村学校保留传统是一种文化传承 “在教育改革中,农村学校会有一种危险,就是把国际的先进的经验硬套过来,却失去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李荣安颇为忧心地说。
“农村教育工作者因为自身的物质条件没有城市的好,就认为不可能办出比别人好的学校,实际上,农村学校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文化基础、生源和师源情况,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朱小蔓回应道。
在考察中,看到休宁中学,这所几近百年历史的传统老校,并没有在追赶现代化教育大潮中大兴土木,反而将传统徽州民居的建筑风格保存的完好无损,并将流传几百年的儒家文化融入到教育中。
对于目前跟风盛行的包装式的学校特色造星现象,朱小蔓深表担忧:“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必须走这种现代化的道路,把自己原有的文化看成落后,认为现代化的元素才是先进,这是错误的。实际上教育现代化和教育民族化并不冲突。”朱小蔓认为,学校特色一定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一代接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形成的,是可以持续传承的。
李荣安说:“保留传统,对农村学校来说是一种财富,是一种社会凝聚力,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是一个社会价值观的传承。当前全球化共同存在,当全球化走得越快的时候,区域化就会弱化,这样让继承和吸纳传统元素就显得愈发重要,真正的特色植根于长期坚持的一种教育理念。”
而这些理念在接下来安徽歙县行知学校、湖南茶陵云阳中学的考察中一一得到了验证。
十几天的考察了解,让共同参与此次旅行的每一个人都收获颇丰,大家共同感受到:农村教育是今后教育改革的一个主战场,只要依托当地资源和发展情况,就能走出一条农村教育改革的希望之路。
图:朱小蔓(中)在德胜鲁班木工学校与学生交流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