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瘦西湖风景区(1)‘正在审核中’暂时还看不到。
瘦西湖全长4.3千米,是由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濠连缀而成的带状景观,并始终与大运河保持着水源相通的互动关系。
瘦西湖从隋唐开始,水系两岸陆续建园,及至清代康乾时期,由于康熙、乾隆两代帝王的六次南巡,造就了“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湖山盛况,形成瘦西湖园林基本格局。
长堤春柳
长堤春柳又称“柳堤”、“隋堤柳”,起始于虹桥西岸,沿堤岸遍植柳树、桃花,形成狭长的带状景观,堤边如图画般展开的楼台、花草、湖水,迤逦至桃花坞。
它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民国四年(1915年)复建,是瘦西湖文化景观的渲染之篇。
长提春柳,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桃柳相间。相传当年隋炀帝杨广为到扬州,下令开挖南北大运河,河道开挖好了之后,翰林学士虞世基建议在河的两岸种植柳树,一来可以遮荫,同时也可以保护堤坝。
隋炀帝当年还亲手栽了一株柳树,并赐姓为“杨”,后来人们便称柳树为杨柳。
钓鱼台
吹台又名“钓鱼台”,始建于南朝刘宋年间,由扬州大盐商程志铨复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前后。
亭上覆青瓦,重檐翘角,周边为黄墙,亭东壁通敞,其余三壁开月洞门。
自东向前观看,莲花桥、白塔恰好分别框入西、南两侧月洞门中,与桥、塔倒映相配合,互为因借,构成一处较佳的景观。
白塔
轮白塔塔身白色,又称观音寺白塔。
塔平面呈八角形,由高大的束腰须弥座、八角重亭式塔身、硕大的窣堵波和顶部的十三天相组成。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两淮盐总江春集资仿北京北海白塔,就旧塔基建造。塔高30余米,塔基为砖石雕花方形,上为塔身,呈古梅瓶状,顶盖覆以华盖,正中竖葫芦形铜顶。
(简介资料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