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博物馆,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现馆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始于1958年。原馆位于市区勤俭路禾兴路口,后迁建南湖区海盐塘路,并于2003年10月对外开放。
嘉兴博物馆馆内藏品丰富,结构较完整,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嘉兴各个时期的文化风貌。
馆内 “禾兴之源——史前时期的嘉兴”和“沃土嘉禾——历史时期的嘉兴”
两个基本陈列,梳理了整个嘉兴的发展过程。
(下面四张照片来自百度感谢作者)
嘉兴粽子的历史源远流长,六、七千年前,先民们孕育了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代表——马家浜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源头之一,也是我国稻作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汉唐以来,嘉兴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稻作区,被誉为“天下粮仓”。
唐•李翰在《嘉兴屯田政纪绩》中云:“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
清•嘉兴府知府许瑶光重辑《嘉兴府志》卷三十三《物产》中提到:19世纪中叶时,嘉兴府地区所产的糯米品种就有诸如:白壳、乌簔、鸡脚、虾须、蟹爪、香糯、陈糯、芦花糯、羊脂糯等三十几个品种。
嘉兴历史上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猪生产基地,肉鸡和鲜蛋产量和质量也很高。这些丰富优质的农副产品原料,为发展各类花色粽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这也是后来形成五芳斋粽子独特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嘉兴粽子是浙江嘉兴特色传统名点,以糯而不糊,肥而不腻,香糯可口,咸甜适中而著称,尤以鲜肉粽最为出名,被誉为“粽子之王”。
这盘也是在博物馆里看到的特色美食,它是啥?叫啥?我没看到,好似田螺?
(简介资料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