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品秋浓冬已立[金戈]
(2025-11-08 13:48:49)|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
挥手别秋遇见冬,转身迎雪梅绽红。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立冬标志着寒冷冬季的正式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注曰:“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在古典诗词的世界里,立冬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更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寄托思绪的绝佳时节;尤其是唐朝诗人笔下的立冬,既有草木凋零的萧瑟之美,也有霜寒露重的纯净之美,还有羁旅行役的乡愁之美。
古人曾将立冬节气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新乐府运动发起人之一的元稹,在《咏廿四气诗?立冬十月节》诗中对这“三候”就有详尽的描述:“霜降向人寒,轻冰渌水漫。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田种收藏了,衣裘制造看。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精炼的语言,展现了立冬时节景色的苍凉与环境的静谧,以及人们在严酷自然条件下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反映出农业社会中人们对于季节变换的顺应和准备,抒发了生命对环境适应性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关心百姓的思想情感,极富生活气息。
立冬的不期而至,意味着气候开始从秋季少雨干燥,向冬季阴雨寒冷过渡,于是“寒”与“冷”成为这个节气最主要的特征,“霜”与“雪”成为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唐诗人笔下的雪霜,并不是单纯地写景,而常常承载多种意境和作者心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在《江雪》中,以极简笔墨勾勒出冰雪覆盖的孤寂世界,“独钓”二字将清高气节与凛冽寒雪完美地融为一体;白居易《夜雪》曰:“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从触觉、视觉、听觉多层次地描写夜雪,虽未直接写雪而雪势却自现。杜甫《阁夜》(节选)云:“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霜雪初晴的寒夜,与诗人漂泊天涯的悲怆情绪相互渗透,气象苍茫。“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李白在《北风行》(节选)中,以夸张手法写北方雪暴之烈,霜雪严寒与思妇的断肠之痛相互烘托。“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将霜月拟作神话中耐寒的仙女,空灵清绝中透出孤傲高洁的情怀。
天气如此寒冷,那用什么办法来驱寒呢?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自然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在“诗仙”李白的笔下,却多了一份恣意与洒脱:“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此诗以立冬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一幅冬日闲居图。诗中既有对严寒冬日的真实写照,也有诗人借酒消愁、陶醉于自然美景中的闲适心境。通过“冻笔新诗”“寒炉美酒”“天上明月”“村前白雪”等意象的巧妙组合,冷暖对比,虚实结合,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又温馨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冬日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的特点。
当然,并非所有的文人都生活在寒冷之地。“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白居易的这首《早冬》,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当时诗人五十二岁,任杭州刺史。白居易此次到江南任职,与其在朝廷政治斗争中的处境有关。据《旧唐书·白居易传》载:“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白居易来到了江南,情绪上的变化十分明显。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兆鹏主编的《小磨诗坊:冬》,如此评价此诗:“多数诗人写冬景,往往写它的寒冷萧索,诗人却不同,他抓住江南初冬的不同,为读者呈现出一幅颇有生机、温暖娴美的冬日景象,颇具个性与特色。”
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时至立冬,黄花带露,细雨生寒,红叶满阶,让我们一边品读脍炙人口的佳构妙制,一边回味秋冬之交独有的诗意与温情吧!
------2025年11月08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
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11/08/content_309659.html
前一篇:闲话旧时的门[刘效仁]
后一篇:人文胜地仓颉庙[张会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