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街变迁溯流年[晨骊]
(2025-11-01 09:02:56)|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
看了《西安晚报》2023年10月28日刊载萧迹先生写的《安西街记忆》,使我想起上世纪50年代初曾多次去过的经十路和90年代曾在那里住过几年的安东街。两个街名,同一条街道。
昔日的经十路,今日的安东街,位于和平门外安西街的东边,北起环城南路,南至友谊东路,长约千米。北边街口正对着西安城墙,偏西一点是建国门。正如萧迹先生所述,因时间久远,昔日这一带道路的名称已无人知晓,而经十路这个名字我还记得。至于经十路西边的那条路,今称“安西街”,儿时也曾去过几次,是否按顺序叫“经十一路”,我也确实记不得了。
一
在西安,道路多以东西或者南北走向。按照习惯,东西走向的,喜以“纬”命名,譬如早年规划的纬十街,曾经命名的纬一街和纬二街。南北走向的,喜以“经”命名,譬如早年规划的经二路、经五路、经九路和经十路。值得一提的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从万寿路向西,依次建起许多大型工厂和企事业单位,有东方机械厂、陕西钢厂、西安邮电器材厂、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省计量局和兴庆宫公园等。在环城南路东段的路南,建有西安市建筑设计院和西安市第三建筑公司。这些工厂和企事业单位,用地面积大,把许多阡陌小路占据了。现在,经二路改名“公园南路”;经五路融入“东二环”南段;经九路向北延伸至长乐西路,成为一条南北主干道。这是古城西安70多年变迁的一个缩影。
盛唐时期,这一地区位于长安城108坊中的平康坊,灯红酒绿,歌舞升平,荣昌康盛。而在上世纪50年代,出了西安城墙,外面就是农田。从这里向西,是永宁门和它外围的南关;向东,向南,是广袤的庄稼地。每年初春,常有成群的大牲口——牛、马、驴、骡,在麦地里啃青。夏收时节,麦浪滚滚;中秋时节,苞谷高粱随风摇曳。出了和平门向东是环城南路,其东口与太乙路的北口交会,再向东叫“咸宁路”,因历史上的咸宁县而得名。那时,漫步在环城南路和咸宁路上,向南可望大雁塔和终南山;向东,白鹿原清晰可见。路上跑运输拉货的是马车和人力架子车,一溜一行,常有赶车人坐在车辕上吼唱秦腔,好一派繁忙荣耀的景象。而今,路上跑的是汽车,马车和人力架子车早已销声匿迹,即使走进附近的村庄,也难觅牛、马、驴、骡的踪影。在环城南路和咸宁路的两边,绿树茂密成荫、高楼林立,一派新都市的景象。在环城东路开通后,在咸宁路与太乙路交会处,修建了地下通道,方便城市通行,而视野,不再那么开阔了。
在1966年,西安市街巷改名,建国门里的建国路改名“先锋街”,咸宁路北边的古迹岭改名“挺进街”,咸宁路南边的乐居场改名“奋斗街”。1972年西安市街巷名称调整,建国路、乐居场恢复原名,挺进街改名“东关南街”,经十路改名“安东街”,西边的一条改名“安西街”,在安东街中部与安东街垂直的那条街命名“建东街”,雁塔路西边的一条街命名“建西街”。与建东街平行,在其北边,西安市第十二中学门前的一条路被命名“标新街”。而实际上,在上世纪50年代初,出和平门,除了村庄,许多道路没有名字,譬如建东街和标新街,因在李家村旁,常以李家村名代称。1953年,西安市拓宽雁塔路,在随后的几年里,陆续对两旁的道路和街巷命上了名。而因地域偏僻,没有竖立街牌,长时间没有叫开。直至1972年竖起街牌,这里的街道才实至名归。
------2025年11月01日《西安晚报》第7版文化周刊
西安地理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11/01/content_308049.html
前一篇:唐诗中的海石榴[刘永加]
后一篇:三街变迁溯流年[晨骊]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