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长天诗意远[樱杰]
(2025-11-01 08:50:19)|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那个秋日的傍晚,王勃在江边散步,看着野鸭贴着水面扑食飞蛾……在这一刻,天边的晚霞和江水在视觉上融合了,成就了千古名句,从此定格了中国文学史上最美丽的秋日画面。
王勃之后,“秋水长天”不再只是自然景观,更成为一种文化意象,在唐诗宋词中蔓延开来。杜甫在《秋野》中写下“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同样描绘了秋日水天相接的景色。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虽出自宋词,却延续了唐诗中秋水长天的意境。而元代赵善庆的“晚天长,秋水苍。山腰落日,雁背斜阳”,可以说是对王勃的隔代呼应。这些诗词,都在做同一件事——将我们的目光引向水天相接之处,引向视野的尽头。“秋水共长天一色”让天空和水面这两个本来并不相交的“面”在视觉上相交了,而“落霞与孤鹜齐飞”则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天顶。有远有高有深,境界开阔,给人一种强烈的立体美。
在那些秋水长天的背后,不只是壮丽的景色,还有诗人真实的生活与情感。杜牧在南陵的江面上,曾见过这样一幕——隔岸的江楼之上,一件红色衣裙映入眼帘。他没写“美女”,而是写“红袖”,那一抹艳色,像忽然滴入水墨的朱砂,霎时点亮了整幅画卷。她望的是归人?是秋色?还是和诗人一样,望着望不见的远方?不得而知。只知道那惊鸿一瞥之间,为诗人的漫漫旅程注入了无限温暖。而赵善庆在《普天乐·秋江忆别》中,则由眼前的“晚天长,秋水苍”的景色,过渡到了“忆别”的思绪,回忆起当年在兰舟上与恋人分别的场景。“洒西风,泪湿罗裳”的离别之苦,与“钗分凤凰,杯斟鹦鹉,人拆鸳鸯”的无奈,都在秋水长天的背景下更加深刻动人。最深的怀念恰是未完成的凝望,是水天相接处隔着半江的距离。
为什么唐代诗人对“秋水长天”如此钟情?或许是因为秋天水位的特征,“潦水尽而寒潭清”,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早已点明。秋季降水减少,河流湖泊水位下降,水质变得清澈,展现出潭水清澈的特征。同时,秋季空气湿度降低,能见度提高,使得天空显得更加高远,水面更加开阔,这才有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视觉体验。这种自然条件下的景色,为诗人们提供了抒发情感的绝佳背景。秋天的萧瑟与辽阔,正好呼应了诗人们或豪迈、或孤寂的心境。
今天,我们依然能看到那片秋水长天,只是心境已然不同。杜牧的船只早已远去,那一抹红袖也渐渐消失;王勃的生命虽然短暂,如同划过夜空的流星,但他笔下的秋水长天却永远地留在了中国文化中。又是一年秋天,当你在水边看天空倒映在水中,天水仿佛连成一片时,也许你会想起那个秋日、那个少年,和那些在秋水长天中鲜活过的生命与故事。自此以后,秋风吹起时,人间又多了一个凭栏远望的理由。
------2025年11月01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
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11/01/content_308045.html
前一篇:“寿比南山”之“山”[梁文俊]
后一篇:唐诗中的海石榴[刘永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