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染秦岭诗意浓[党家宇]
(2025-10-25 10:55:15)|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
一
对于秦岭的认知,最早源于中学时代的《地理》课本。那时,我还是一个未经世事的幼稚少年,只粗略地知道陕西境内有秦岭,是横亘于中国中部的一条大山脉。至于其他,并没有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而真正对秦岭有了朦胧的遐想与憧憬的,则是因为读了韩愈那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诗。在我浅薄的理解里,诗句中的“云横秦岭”四个字简直就是神来之笔,有一种令人折服的雄浑气象。它呈现在我脑海里的影像,活脱脱就是一幅壮美的山水画,把秦岭的巍峨高大和绵延厚重描画得入木三分。也是由这句诗的描绘,让我对诗人遭遇贬谪的命运心生叹惋。同时,对陕西境内的这座大山也愈加神往和敬仰。可惜,因各种原因,我却迟迟没能前往秦岭去拜访。直到近十年间,我才有了一睹秦岭风采的机会。而且,我还不止一次地深入秦岭腹地,真切地领略了这座山峦的独特和雄奇之美。
深秋时节的一场雨后,我再次走进秦岭,去“会晤”这座充满无穷魅力的厚重山脉。
那天,我们一早就从县城出发,目标是直驱位于秦岭腹地的“分水岭”景区。正赶上雨过初晴,天空上云来云去,偶有阳光自云雾间朦胧透出。两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我们便抵达秦岭最有名的一个山口——沣峪口。
人常说,秦岭北坡有七十二个峪口。其实,所谓的七十二峪,仅仅只是个概数而已。据说,秦岭北坡的峪口远不止七十二个,还有很多山峪因为较小或者距离较短而不大出名,因而,没有被记入总数。说起秦岭这众多峪口的成因,则缘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一年四季,山地中生出的大量水系不断切流山体。天长日久,山体便被水系切穿,遂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峡谷。于是,秦岭面向关中盆地的一侧,诸多峡谷便依次并排而立。这些峪口,如同群龙吐水,使得自秦岭山脉生发的山水,从北坡众多峪口流向关中盆地,盆地内即形成大大小小的湖沼和纵横交错的河流。这些河流和湖沼携带的大量泥沙,经过漫长时间的沉积,在关中盆地堆积起肥沃的土壤,便催生了“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千百年里,水出秦岭,才有了“八水绕长安,泽被千万人”的恩惠。因此,历史上的关中地区在秦汉以至隋唐时期都是重要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长期的历史浸润,造就了秦岭北坡地区丰富的历史、地理、宗教和人文内涵。这是被人类不断涉足和充分开发的区域,各朝各代的帝王将相也都把这里当作避暑狩猎的胜地。自然,秦岭也少不了文人墨客的足迹,他们在这里寻幽览胜,寄情言志。就连僧侣、隐士也总要在秦岭寻觅一处幽静之所,以安贫乐道、修身养性,真乃“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前往位于秦岭腹地的“分水岭”,需沿210国道从沣峪口入山。沣峪口到分水岭大约33公里的路程,其中大部分路段都是上坡路。公路依山势蜿蜒延伸,车子沿着公路逶迤行进。入山后,车子一路疾行,道路两旁的山体则匆匆“后退”。自山间而出的一条小河,一直在山路右侧如影随形地汩汩流淌。其清流潺潺,水落石出,很是令人喜爱,总想下车去那里玩上一阵子,真可谓“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进山途中,就见雾气逐渐散去。猛一看,山上树木密实低矮,仿佛紧贴着地皮在生长。事实上,这不过是我们坐在车上观秦岭的错觉而已,那些草木其实长得很是旺盛。继续前行,就见山色渐渐被一片片红色晕染。仔细看去,那多半是些低矮的五角枫。车窗闪过的间隙,就见左侧一条山谷,红枫遍岭,把层层山峦晕染成了一大片一大片蔚为壮观的云霞。在这里,在此刻,就感觉生命的烂漫与生命的凋零相融相生。再往前走,黄色渐次多起来了,我知道,红色和黄色的递增,预示着更多生命的凋零。深秋时节的秦岭,正是色彩纷呈的时节,每一种色彩的渐变背后,都是一种个体生命在退场前对季节深情而绚烂的告白。在这些深浅不一的色彩涂抹中,红、黄、绿永远在以主色调的姿态铺排秋意的绚丽。在这三种色系中,红色和绿色把整个山系装扮得沉稳而隆重,浓烈而丰腴;黄色,则更显明艳和亮丽。它仿佛是一种爽眼的标识,提亮了山的肌肤和色泽,也使观者眼前一亮,正如张抡《踏莎行》中所述——“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我们的车子在逶迤的山路上缓缓行进,在一处较为开阔的路段旁,竖着一块不起眼的标识牌,是在一块水泥预制板上题的字,可惜我已经记不得它的名目了。正好,道路左侧的高崖下有一处不大的停车场,我们便决定歇歇脚,顺便欣赏一下秋日的“潭水”。下车后,我们才留意到,虽然路旁有标识牌,但此地并没有任何被开发过的痕迹,一切都还是原生态的模样。只是,此处道路右侧的河谷地带略显宽敞而已。而且,河谷与路面的落差足有四五米之高。于是,我们顺着陡峭而逼仄的简易小径,小心翼翼地下到了河谷底部。这里散落着大大小小很多石头,大的有一堵墙那么高大,小的则是填塞于河谷里密密实实的鹅卵石。看着清凌凌的河水泛着波光欢快地流淌,大有一种澄明心灵的快意。我们迫不及待地穿过大一些的石缝,走近水边,心中的喜悦不言而喻。高兴起来,禁不住蹲下身去,用手撩拨起河水,这才感觉河水冷冽,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惬意。但不管怎么说,看着可以清晰映照人影的河水,听着这股清溪潺潺的流响,不由就生出远离尘嚣的舒适和开心之情,诗句“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正是此时此刻的生动描摹。
站在谷底,仰面四望,雄伟的秦岭绵延不绝,人在谷底,更显得渺小。此地的山色似乎因受河水的滋养更见精神,即便到了万山红遍的秋日,山间植被依旧很显旺盛,那里山间始终有一种生命的张力在扩散、在延伸、在跃动。一切都在色彩的不断变换中,展示着秋日秦岭特有的大气与壮美。四面的山峦,危峰兀立,有的崔巍高大,有的鬼斧神工,有的奇险峻秀……真可谓“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此时此刻,无论哪座山峰,都着上了丰腴而美丽的秋之盛装。还是红与绿、黄与红、绿与黄这三种主色调的错落搭配,还是这三种主色调没有规律地交替展演。这些色彩,在一座座山上,一条条谷里相间又相连,高高低低、错落相接,形成一种层层叠叠、明明灭灭、山外有山、色中含情、“一山放过一山拦”的绵延不绝和柳暗花明又一山的美好景致。
二
欣赏完山色,触碰过河水,我们的目光又投向了脚下堆积的山石。河滩里的山石真多啊,大的、小的,圆的、方的,粗粝的、细滑的……一句话,形形色色的石头在这里扎堆儿。这里的山石很有特点,多是较为粗粝的石头,很重,但却因久经河水的冲刷而各具特质。我们避开水流,在山石遍布的河谷腹地睁大眼睛寻找着好看的石头。一会儿他喊:“看这个!”一会儿她道:“这个漂亮!”只要有人捡到叫好,大家就都发出啧啧的赞美声。我也发现了好几块好看的山石,但它们确实太重了,无法全部带回。没办法,几经挑选,我舍弃了一些,决定带回三块好看的石头。
这三块石头,大小各异,形状有别,但却各具特色——最小的一块,跟我的手掌大小差不多。它呈椭圆形,看上去极为素洁。它的底部和背面都较为平坦,可以平稳地放在桌面上,可谓“平平沙石净于筛”。这还不是这块石头最诱人的地方,其由自然色彩构成的图案才是极富吸引力之所在。这块石头的底部和背面是黑灰色的,其间还夹杂着亮晶晶的小亮片。尤其是它的表面凸出,且由灰、白、绿三种颜色组合成了一幅类似“卫星云图”的画面,让人心生遐想。尤其是绿色部分的前端,又类似乌龟爬行之状,实在太惹人喜爱了。而白色部分,基本环绕于绿色四周,又与黑灰色相杂,像极了若隐若现的云图。可以说,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块石头了,真有点爱不释手呢。
我保留的第二块石头,是一块以黑灰色为主色调的粗硬石头,可以当作欣赏石竖立起来。它高约十厘米,有大的碗口那么粗细,掂在手里沉甸甸的。虽然沉了一点,但整块石头洁净且别具个性。它的底部、背面和正面都比较平整。稍有缺憾的是,底部右侧稍微低斜了那么一点点。其实,这块石头前后两面的“画面”皆有可赏之处。它的一面仿如斧削刀劈一般,黑灰的底色上有一些白色的晕圈,靠里面的白色晕圈勾勒出状若狼头的图像,神态活现。而这粗粝的质地,正好又与狼的野性相得益彰,这块石头便有了极富欣赏的意义。反过来看另一面,也是在灰黑的底色上,由白色晕圈“勾勒”出一幅简约的图案来:在石头的中心位置上,形成类似三角形的“小山”模样,立体感极强。不知怎么的,一看到它,我就想起了“泰山石敢当”这句话来。于是乎,这块石头成了我心中的精神图腾,这正是我毅然决然地要带它回家的原因了。
我保留的第三块美石,是一块更为粗粝的石头。它呈圆滑的三角形,跟菜盘子大小差不多,极其笨重,一只手是很难拿得动的。我之所以没有舍弃它,是因为它的主色调是白色和绿色,看上去很清爽。更重要的是,在靠近底部的三分之一处,有一条自然形成的白色与绿色相混杂的纹理,这条纹理绕石一周,与上下其他不甚分明的纹路相互烘托,相互映衬。加上整块石头上白色与绿色相间所形成的厚重和沧桑感,很容易让人想起那段穿山腰而过的沣峪渠的壮美与险峻来,可谓“云山幻出千峰色,水墨天然不用工”。在我看来,它既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是大自然缩版的影像图。在这块石头身上,仿佛有某种力量,或者某种寄托,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感召和引领。于是,我毫不犹豫地保留了它。
玩了好长一段时间,我们才带着各自喜爱的“战利品”爬上公路,继续我们的旅程。车子启动,我们终止了有关石头的话题,继续欣赏沿途秋色。一路上,山峦起伏,沟谷幽深,草木渐黄,林梢泛红。越往里走,就越感觉空气清新,山上的树木也变得越来越朗润。山峦起起伏伏,其色彩更是变化无穷,像是画家用不同的画笔随意进行过涂抹,有的地方红彤彤一片,有的地方黄澄澄一块,有的地方却还是清一色的绿,而且是那种翠色欲流的感觉。更多的地方则是五色交杂,七彩斑斓。每一个山窝都仿佛用彩色装扮过,山头、山体和山脚都被不同颜色包裹得严严实实。于是,每一座山就像身着花衣的山里女子,丰腴朴素又沉静安然。或许,“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是对这番景象最好的注解。山头与山头相接的间隙很密实,两座山头之间又夹着一条条沟谷。而这些由五彩秋叶拼接而成的“花衣”,又因为多了一些色差与变化而打破了山的沉闷与孤寂,使得眼前的景象活泼了许多。
我透过车玻璃朝前望时,忽见远处似有一个豁口,豁口处耸立着一大块藏青色的山峰,峰顶如刀劈一般直插云霄。山顶上云雾缭绕,一半儿白,一半儿灰,仿若仙境,又似梦幻,好似“崖口众山断,嵚崟耸天壁”。车子随山路拐来拐去,过了一会儿再看那里,那座山峰又没了踪影。拐过几个弯道,那座藏青色的山峰忽然又呈现在眼前。白色的云气如漂浮的烟岚,给山戴上了一顶白色的礼帽。再看那披着花衣的秦岭,倒像一位多变的美人,周身都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走着走着,山势低下来了,两边的谷地变得宽敞起来,视野也开阔起来了。此时,天空也由灰变蓝,但远处山头上依旧云遮雾罩。我们都以为快出山了,可没走多远,又见两边山势嵯峨,有的高大威武,密林遍布;有的低矮敦实,状如卧牛;有的绵延不断,起起伏伏;有的如刀劈斧削,陡峭险峻……凡此种种,阳光照射的一面葳蕤生光,背阴的一面却幽暗深沉。山尖上的花色变幻不定,山脚下的草色依旧浓郁。有时候,半山绿半山红,那绿色深浅错杂,明明灭灭,形成视觉上的明暗交替,宛如“半山青翠半山红,一岭鸿蒙一岭枫”。就在这两山之间,一条白带似的公路顺着山脚逶迤伸展。路随山转,往来穿梭,一会儿柳暗花明,一会儿山重水复,好似“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车子继续往前行驶,发现云雾忽又加重了。俯瞰窗外,此刻的秦岭沟谷幽深,云遮雾罩。
由此,我联想到秦岭这一名称的由来。据史料记载:秦岭,源于古老的秦人和秦帝国的威名。首先,从地理方位来说:秦岭位于秦国都城之南,天之中,故名中南,也称其为终南山、南山。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最早记录秦岭或南山的文字,出现在《山海经》和《禹贡》两书中。《山海经》中的《南山经》清楚地描述了南山的地理概况,在《禹贡》(成书时间大致在战国时期)的文字记述中,中国山脉的布局是“三条四列”系统。其中,秦岭就被列为中条。此后,直到司马迁在著名的《史记》中写下了“秦岭,天下之大阻”这句话,秦岭才有了正式的文字命名,并一直沿用至今。换个角度说,从地理学上来看,秦岭,是一条东西走向、横贯中国中部的重要山系,主峰太白山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境内,海拔3771.2米。太白山山顶气候严寒,冰冻时间极长,并常年伴有积雪。天气晴朗时,雪峰皑皑,“太白积雪六月天”就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自古以来,太白山就以高、寒、险、奇和富饶、神秘而称雄华夏,闻名于世。
再从气候特点来说,秦岭北侧是富庶的八百里秦川,南麓则是属于北亚热带气候的汉中。由于秦岭势如屏障,遮挡了北方寒流的侵入,汉中地区的潮湿气流也不易北上,气候就显得温和湿润、干湿有度,成为中国北方的小江南。从水系上说,长江的重要支流嘉陵江,其部分支流(如流经陕西汉中的褒河)就发源于秦岭南麓。秦岭是黄河支流——渭河与长江支流——嘉陵江(部分支流)、汉水的核心分水岭。也就是说,秦岭一山分南北,是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秦岭以北以黄河流域为主,以南以长江流域为主。故此,秦岭南北的温度、气候、地形均呈显著差异性变化。因此,秦岭被称为分开华夏南北的界山。不仅如此,秦岭更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中华”“华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代称,其“华”象征着上古时期中原族群的文化先进性,“夏”与上古“夏族”“夏朝”相关,二者共同凝聚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华夏始祖、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墓——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而秦岭及周边的关中平原等区域,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发祥地之一。因此,秦岭在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值得称道的是,生态与生物的多样性,也是秦岭的一大特色。秦岭不仅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因为它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孕育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秦岭生长着种类多样的动物,藏匿着鬣羚、斑羚、野猪、黑熊、林麝等众多哺乳动物,以及堪称世界上最为丰富的雉鸡类族群。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和朱鹮更被誉为“秦岭四宝”。另外,秦岭还遍布着多种多样的植物,仅中草药就达1100多种。这些动植物资源不仅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支撑。
三
我们坐在车上,一路观景,一路欣赏着秦岭的“厚德载物”和“物华天宝”,一睹分水岭真面目而为之后快的期盼便愈加强烈。在大家心心念念的期盼中,我们终于抵达心中的圣地——秦岭分水岭。
这里是210国道通往秦岭的一处高地,海拔约2100米,因为海拔高、气温低而成为西安地区秋景出现最早的地方。从这里再朝南走,又该进入下坡路段。原来,分水岭的“岭”是如此名副其实!它就像一架驼峰,使得秦岭在这里高耸呈“岭”。举目四望,路边停靠的货运车相对较少,前来此地的,多为自驾游客,还有一些骑行者。其时,路边停满了小轿车和摩托车,很多游人正在悠闲地观景。而这里除了地势略高之外,并没有特别的景观建筑,跟其他地方也没多大区别。只在公路西侧的一角,以石条将那座低矮的山头围砌成了两面相交的墙体,在石墙连接处的地面上,立着一块题写着“秦岭”二字的黑色石碑。其字体雄浑刚健,就如秦岭的厚重古朴一样。石碑后,面朝东方和南方的两面石壁中央,各粉饰着一块长条形的“黑板”。南向墙壁的黑板上写着“长江水系”四个大字,东向墙体上则书写着“黄河水系”四个大字。其字体一改石碑上“秦岭”二字的雄浑古朴,转而代以较为细长的线形字体,想必,书者大约是以字形寓意弯曲的水流吧。如此这般,这座石碑和两面墙壁及其上面的题字,便是唯一一处与“分水岭”有关的所谓景观了。但别看它简陋质朴,其意义却非同一般,无愧于“分水岭”的名号。不远处还有一座碑亭,站在亭中朝北眺望,可以看到高原草甸。事实上,这座分水岭,不光分开了黄河、长江这两大象征着中国南北不同地理的水系,也是极其明显的中国南北地理和气候等的分界线。真可谓是“一山分南北,一岭贯江河”。站在这里,一脚朝南,即身处南方;一脚踏北,则身居北方。仅就这一点来说,分水岭就是一处足够神奇和令人神往的所在。
我们登上对面的观景台,举目四望,只见远远近近峰峦叠嶂,好不雄伟壮观!时值深秋,空气格外清新。分水岭上,山风徐徐,松涛阵阵,让人心旷神怡。山上的树木花草与路途上所见大致相同,正在上演一场精彩纷呈的秋日斑斓图景。岭上高大的林木很多,满山满坡层林尽染,形成一片片密密麻麻的彩色“林海”,好似“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关键是,这“林海”随着山势起起伏伏,不断变化,色彩上也是五彩斑斓。花花绿绿的山体上,像是谁打翻了画家的调色盘,把各种各样的颜色一股脑儿全泼洒在了林间。于是,山野上便显得缤纷多彩,五光十色。站在观景台上,能纵览“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与“秦岭”石碑的全貌。由此,心中的敬畏也油然而生:巍峨的秦岭,见证了历史的沧海桑田,也孕育了丰富的生命景观和人文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龙脉象征。它,就像一道天然屏障,既屏蔽着中国南北不同温度的气候,又护佑着身处南北各地的华夏儿女幸福地生活着。沐浴着徐徐山风,感受着大山深处的无限静谧,心情也变得宁静而平和。置身其中,真是心旷神怡,尘俗烦恼一扫而光。
此时此刻,分水岭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人们纷纷在石碑前打卡留念,路旁的小商贩也在不停地叫卖,兜售着各色山货和土特产。这让我对“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句话的体会更深了。秦岭出产的核桃、板栗、猕猴桃、柿子、茶叶、香菇、木耳、天麻、花旗参等在这里都能见到踪影。这就是秦岭这座巍峨的山脉对生活在周边子民的养育和庇护。
走进大秦岭,就像走进了一条有山有水的长廊,走进了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廊。作为南北宽约一二百公里的高山地带,秦岭,不仅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更是一座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活化石”。
瞻仰过秦岭的雄奇和险峻,领略过河水的蜿蜒和清冽,再回望巍巍秦岭,心中升腾起无限敬意。秦岭高峻挺拔的奇峰秀岭,既彰显着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也承载着天地人之间的和合之美。即将回归之时,我不由感慨万千:秦岭啊,你这山高水长的中华龙脉,你这统领四方的中华芯脉,是真正深藏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双重密码的国之瑰宝和民族脊梁。每一个中华儿女怎能不发自肺腑地爱恋你、盛赞你、歌咏你!
------2025年10月25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
西安地理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10/25/content_306315.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