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携史韵过羊城[崔泽锦/西安市铁一中高二(1)班]
(2025-10-21 21:20:40)|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
羊城的风,自珠江口海面,掠过沙面岛的榕根,拂过纪念堂屋脊的铜兽,轻拂十三行残碑上的苔痕,一路把百余年前的烟火与枪声,吹进我的耳廓。时光回溯,我的思绪被拉回十三行所映衬的历史光影。
踏入展馆,午后阳光斜斜切过玻璃展柜,将一把18世纪的外销象牙骨扇照得温润又透亮。“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樯橹间仿佛还能听见行商与外商讨价还价的声浪。展柜里流光溢彩的广彩瓷碗,是“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的浓缩体现。十三行作为“天子南库”,是中国手工业巅峰的见证。
站在复原的十三行街景前,看着洋行旗幡与中式轿子的微缩模型,道光二十一年的火光仿佛穿透了历史的尘埃。奕山兵败,英军占据十三行,筑墙建堡,沿岸百姓不堪其扰,愤而掷火焚馆。与我只隔一层玻璃的那一幅幅油画,是那段惨烈历史的无声抗诉。
“夷祸接踵起,轰天火万团,垒垒十三行,一望颓瓦砖”。战火不仅烧尽了行商们精心保存的账本与充满东方韵味的外销画,更烧醒了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让人们不得不直面世界的剧变。这里,曾是帝国对外通商的“窄门”,却也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窗口。
出馆不远,便是沙面岛。那日偶尔生雨,使这片土地历史的沉重感又增添了几分。漫步在湿漉漉的石板路上,雨水冲刷过的墙面泛着冷白。偶一抬头,瞥见东桥畔被半掩的角落,一座黑色纪念碑在雨幕中静静矗立。撑伞走近,冰凉的雨丝顺着碑顶的棱角蜿蜒而下,将碑身镌刻的文字浸得愈发清晰。这是为纪念1925年沙基惨案中牺牲的烈士而立的丰碑。一百年前,青年学子扛着标语、紧随游行队伍穿过沙面桥,却惨遭帝国主义枪炮扫射的记载,字字如针刺痛眼眸。指尖轻触被雨水浸透的碑面,仿佛还能摸到当年溅落的热血余温。那些振臂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的青春身影,与展馆里焚馆抗敌的难民形象在雨雾中重叠,同为华夏儿女不屈的脊梁。雨水顺着“毋忘此日”的隐约刻痕流淌,像是在反复擦拭这段不该被遗忘的伤痛。
不远处,百年教堂的尖顶刺破雨雾,白纱轻扬的新人在拍摄婚纱照,雨水打湿了裙摆。快门按下的瞬间,教堂的钟声恰好响起。十三行批发市场的叫卖声,老城区间的粤讴与喧闹,早茶铺中的烟火气……历史的沉重与当下的安宁在此刻剧烈碰撞。
雨势渐小,江风裹挟着湿润的气息扑面而来,远处的珠江水面泛着冷光。雨中的纪念碑巍然矗立,它目睹了从租界铁栏到自由热土的变迁。那些曾经的呐喊与牺牲,早已化作并融入城市血脉的红色基因,提醒着每一个到访的青年:先辈用热血守护的尊严,当以青春接力传承;当年未竟的强国梦想,正待我们续写华章。
指导老师 孙晓萱
------2025年10月21日《西安晚报》第8版成长ing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10/21/content_304940.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