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知识]浅析【中吕·喜春来带过普天乐】的创作[要美萍]
(2025-10-03 10:11:51)分类: 诗词曲赋文赏析/现当代作品[转 |
[散曲知识]浅析【中吕·喜春来带过普天乐】的创作
原创
要美萍 秋野寻芳AJ
2025年07月17日
22:57 山西 1人
编前语:
并州散曲社本期社课【中吕·喜春来带过普天乐】创作谈,欢迎曲友大作跟帖!留言!
为方便大家创作,本散曲社副社长要美萍老师精心备课,为我们全面、详细地整理出一份完美课件。希望大家认真学习,认真创作、认真打磨,提交一份精品作业!
浅析【中吕·喜春来带过普天乐】的创作
要美萍
在正式谈喜春来带过普天乐之前,我们先普及一下基础知识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之所以称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通常包括有小令和套数(套曲)两种基本形式。小令通常是单曲,套数则由两个以上的曲子连缀而成。杂剧中只有套数,没有小令。散曲里有小令,也有套数。
1、散曲小令带过曲定义:
小令——散曲体式之一。体制短小,元人又称之为“叶儿”。普通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也有例外。如“摘调”、“带过曲”、“集曲”、“重头”、“换头”等都是小令的特殊形式。
带过曲:散曲中小令的一种特殊形式。小令本以一支为限,但也可以两支或三支曲调为一个单位,两个曲调间的音律必须衔接,故名“带过曲”。带过曲是一种戏曲表演形式。元曲制作中,用两三个同一宫调的小令联缀在一起以表达一个共同的内容,这种格式称为“带过曲”。
带过曲是同一宫调的曲牌带过另一个曲牌,带过曲的作用主要是补充词意表达上的不足。带过曲往往形成习惯性的兼带关系。某一曲牌常带某一曲牌,它们一般押同一个韵部的字。带过曲与重头或么篇不同,后者是同一曲牌的重复。带过曲之间通常空一格。
2、带过曲小令与其它小令的区别:
散曲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来讲,小令以一支(首)为限,分单支寻常小令(单片只曲)和同调重头(联章)小令。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由若干曲子组成的话,就成了套数。具体来讲:
重头——散曲中小令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以同一宫调和曲牌,重复填写几遍或若干遍,即围绕某一主题撰写数支曲子,用韵互异,首位句法全同的,谓之“重头”。重头:又叫“联章”,见于北曲。
幺篇——戏曲、散曲术语。是指与前一曲牌相同的曲段。它是在同一曲调中,重复使用前一曲牌的格律、曲调等,以进一步扩展内容或深化情感。在散曲中,幺篇通常出现在同一曲牌的重复部分,一般是从第二曲起。在内容上,幺篇通常与前一曲紧密相关,或是对前曲内容的补充、延伸,或是从不同角度进一步阐述主题,与前曲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如果是小令,可能只有一段,间或也有两段的,后段即为幺篇。例如贯云石的《小梁州?秋》和关汉卿套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北曲中连续使用同一曲牌时,后面各曲不再标出曲牌名,而写作“么篇”或简称“幺”;南曲中同样情况则写作“前腔”。
带过曲小令与套曲的区别:
套曲或称套数又称“散套”,或者“大令”,是戏曲或散曲(小令除外)中,用多种曲调互相联贯、有首有尾、成为一套的,名套数,亦称“套曲”。它是从宋、金时期的唱赚、诸宫调等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把同一宫调的若干支不同曲牌的曲子连缀在一起,少则数首,多则十几首,甚至几十首,构成一个庞大的整体。这些连缀的曲子可根据需要在同一宫调中进行选择,但需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而且一韵到底,且末了都用“煞调”和“尾声”结束。(参阅任讷《散曲概论》)。
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曲牌最多不超过三首。它属于小型曲组,与套数相比容量小得多,且没有尾声,是介于小令与套数之间的特殊形式。据对《全元散曲》统计,作为独立成篇的带过曲体式,有27种,皆北带过曲。带过曲之各曲一般为同宫调,称“同宫带过”。宫调相近者,亦可借宫,称“异宫带过”。借宫者较为少见。如【中吕·山坡羊带过青哥儿】为中吕借仙吕。又如【正宫·叨叨令带过折桂令】为正宫借双调。
下面我们来看我们这次要写的【喜春来带过普天乐】,散曲中的“喜春来带过普天乐”是元代常见的带过曲形式,需兼顾两曲牌的格律与情感衔接。以下是本带过曲的曲谱:
曲谱:【中吕·喜春来带过普天乐】
×平×仄平平厶,×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去上(平),×仄仄平平。
[过]仄平平,平平去。×平×仄,×仄平平。×仄平(可押仄声韵),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去,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可押平或上聲韵),平平×仄(可押中聲韵),×仄平平。
例曲:【中吕·喜春来带过普天乐】赵岩
琉璃殿暖香浮细,翡翠帘深燕卷迟,夕阳芳草小亭西。间纳履,见十二个粉蝶儿飞。
【普天乐】一个恋花心,一个搀春意。一个翩翩粉翅,一个乱点罗衣。一个掠草飞,一个穿帘戏。一个赶过杨花西园里睡,一个与游人步步相随。一个拍碎晚烟,一个贪欢嫩蕊,那一个与祝英台梦里为期。
我们先来赏析一下赵岩的例曲,我们通过赏析,来找一下创作的方法。我们首先了解一下赵岩和他创作的背景
赵岩(生卒年不详),字鲁瞻,号秋墩,元初长沙人,为南宋淳祐年间丞相赵葵的后裔。据史料记载,赵岩才思敏捷,曾在太长公主前应旨立赋七律八首,获得丰厚赏赐,但其性格豪放不羁,出门便将所获金银器皿"皆碎而为分,惠宫中从者及寒士"。后遭鲁王诬谤而退居溧阳(今江苏),郁郁不得志,每日以饮酒为事,据称醉后可顷刻赋诗百篇,为时人推羡。晚年醉病而卒,遗骨运归长沙?。
赵岩现存散曲仅《中吕·喜春来过普天乐》一首,这首作品是他在退居溧阳期间,于李氏园亭宴饮时见十二个蝴蝶戏舞庭前,即席赋成的咏物之作?。
1.那么我们来看《喜春来》部分?(前五句):描写环境背景和结构,前三句为工整的对仗句:"琉璃殿暖香浮细,翡翠帘深燕卷迟,夕阳芳草小亭西"。后两句过渡:"间纳履,见十二个粉蝶儿飞"。间,有一种说法是间通闲,还有一种说法是间或,偶尔,间纳履,就是偶尔去悠闲地散步的意思。看见十二个粉蝶在轻盈地飞舞,自此开始粉蝶儿的描写。
前段《喜春来》以"琉璃殿暖香浮细,翡翠帘深燕卷迟"两个对仗句开头,用词华丽,"香浮细"、"燕卷迟"成功营造出慵懒静谧的气氛。"夕阳芳草小亭西,间纳履"则巧妙地将视角由闺房转向庭院?。然后非常自然的过渡到了普天乐上。
2.
语言艺术的创新运用
排比与重复?:连续使用十一个"一个"开头的句式,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拟人手法?:将蝴蝶赋予人性化特征,如"恋花心"、"搀春意"、"贪欢嫩蕊"等都是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
口语化表达?:整体语言通俗活泼,符合元代散曲"文而不迂,俗非卑俗"的特点?
衬字运用?:大量使用"一个"作为衬字,增添了曲子活泼的韵味和轻快的节奏感
?3.
典故的巧妙化用作品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在结尾处化用"梁祝化蝶"的民间传说:"那一个与祝英台梦里为期"一句,一笔兼写两个蝴蝶比翼齐飞。这种用典方式不露痕迹,既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又提升了意境,通过这一典故,将现实的观察与浪漫的想象完美结合起来。
?4.我们看一下内容组织的层次性前段写景,营造环境氛围,为蝴蝶出现提供优美背景。过渡句引出描写主体,自然衔接前后两部分。后段咏物,细致刻画蝴蝶,展现生动活泼的画面。结尾用典,提升意境,增添文化内涵和余韵。
5.本带过曲的特点:《喜春来》前两句对仗工整,辞藻华美。《普天乐》部分?:突破常规,用十一个"一个"领起排比句,衬字的大量使用增强了表现力。两曲衔接?:过渡自然,形成完整艺术整体。?
本作品体现了元代散曲"雅俗交融"的审美特征:
雅的一面?:精巧的结构设计、工整的对仗句式、含蓄的典故运用。
俗的一面?:活泼的口语表达、直接的铺陈方式、生动的生活情趣
6.咏物散曲的代表作元代咏物散曲多具有以下特点:题材生活化,关注日常所见;语言通俗活泼,善用口语;情感表达直率,不事雕琢。
赵岩此曲不仅具备这些共性,还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观察更为系统细致(十二只蝴蝶各具情态)。结构更为精巧完整(两曲有机结合)。用典更为含蓄巧妙(梁祝化蝶)。??
7.
历代评价现代学者认为该作品"笔调活泼,构思颇见新意,在元曲中亦可算作佳作"?,被评价为"穷形尽相,加之拟人化的笔法,尤觉生机盎然,移情若痴",?结尾"明说'十二个粉蝶',却只实写十一个,将最末之蝶巧借梁祝化蝶故事暗喻为双,在平铺直叙之后留有余韵,堪称画龙点睛之笔"。
这首作品虽篇幅短小,却充分展现了元代散曲的艺术魅力,也体现了赵岩作为落魄才子的独特视角和卓越才华。在元代散曲发展史上,这首带过曲以其新颖的构思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成为咏物散曲的典范之作?。?
?学习了赵岩的例曲,我们收获颇丰,那么下面我们再看一下今人的例子,我们来学习原振华老师的两首曲子
【中吕·喜春来带过普天乐】青海湖环线道中
原振华
首先我们看到原老师的这首带过曲和我们的例曲一样,是那么自然的承接与过渡,喜春来是引子,引出了普天乐一幅幅的画卷,然后再看她的语言艺术,一开头的一瞬儿,后来的卷卷儿,这些个带口语式的词一下就把曲味提升了。第一句谁人天上白云牧,这个牧字很出色,白云需要牧吗,是吧,这个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感觉特别生动。再一个是六个一幅的排比句,也是此曲的彩头,把青海湖环线的美景生机勃勃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最后的三句,看不够的什么,她的色调七彩和蓝融圣湖是属于并列对仗,很别致,最后一句和这两句形成了顺承的手法,从景色的描写落到了人的描写上,可谓虚实结合,远景近景层次分明,最后的落脚点是美景给人情绪的带动,一路上惊喜连呼,也是把曲子带到了高潮,可以看得出,作者真的是位写作高手。
【中吕·喜春来过普天乐】潼关老腔
(通韵)
原振华
黄花引路长安远,北雁啼归渭水寒,老腔一喊震潼关,台上看,家伙十八般。【带】一个似补天,一个如拉纤,一个摇旗踏浪,一个击鼓情酣。一个战马乘,一个黄河转。一个威凛凛挺起脊梁长龙挽,一个气昂昂挂云帆沧海开船。说不尽秦川八百,唱不完乡情千载,换了人间。
我们来看一下原振华老师的第二首曲子,先来读一下,从结构来看,喜春来和普天乐的过渡和第一首一样,非常的自然顺畅,从喜春来的家伙十八般引出了普天乐的八个“一个”的排比句,然后再细读,黄花引路长安远,北雁啼归渭水寒,这两句用了非常工稳的对仗,这个头就算是凤头,一个工稳的对仗顿时让整首曲子感觉到一种雅致,而八个“一个”的排比句更是把台上演员的神态表情动作表现的淋漓尽致,好像看到了黄河岸边喊着号子的生动场面,说不尽的秦川八百,唱不完的乡情千载,八百里秦川,数千年的乡情,又是一对工稳的对仗,最后一句“换了人间”,把我们从磅礴的历史景象中垃回到了现实,换了人间,也是一种虚实的结合。这首带过曲读来真的感觉有嚼头,衔接顺畅自然,描写生动活泼,应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工整的对仗技巧,和排比的自然灵巧,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
那么通过例曲和原振华老师的两首曲子,我们来梳理一下创作思路:我感觉就是要把《喜春来》的轻快灵动与《普天乐》的舒展铺陈有机结合,形成情绪的递进或场景的延展。主题通常是描绘美景、抒发闲情逸致或略带人生感慨。
【中吕·喜春来带过普天乐】玉门河公园小荷塘写真
孙爱晶
时逢盛夏甘霖降,雨霁清凉逸兴偿,悠游漫步小荷塘。风快爽,此处景添妆。【过】柳低垂,云飘荡。碧波映蔚,翠盖昂藏。尖尖角舒,欣欣花放。袅袅婷婷娇模样,与人邀、笑脸清扬。叫我心生幻想,叫我情随景象,一股脑装入诗囊。
这个带过曲不一定非要写成“巧体”,也可以按照曲谱来完成。
通过赏析以上作品,我们来整理一下创作核心思路:要把《喜春来》的轻快灵动与《普天乐》的舒展铺陈有机结合,形成情绪的递进或场景的延展。主题通常是描绘美景、抒发闲情逸致或略带人生感慨。
一、
吃透格律是关键
1.
《喜春来》 (中吕宫):
句式:
7773 5。(共5句)押韵:句句押韵
(5韵)。必须押同一个韵部(如《中原音韵》的“齐微”、“鱼模”、“萧豪”等)。
风格:明快、活泼、清新、喜悦。是引子,描绘眼前的景象或瞬间感受。重点:前三个七字句常构成鼎足对(三句对仗)或至少两句对仗,这样会使文笔精致,画面感强。三字句是情绪的转折或点睛之笔,常口语化、带感叹。五字句收束本曲,点题“喜春来”或引出下文情绪。
2.
《普天乐》 (中吕宫):
句式: 3
3 4 43 3 7
7444(共11句)押韵:根据我们的曲谱,是押6韵(根据具体变体)。必须与《喜春来》同韵部!风格:较《喜春来》更舒展、铺陈,可叙事、可抒情、可议论。是对《喜春来》的深化、拓展或情感的宣泄。
重点:开头的两个三字句常对仗,点染环境或心境。中间的四字句、三字句组合灵活,可叙事细节、可描写场景。结尾三个四字句常鼎足对或流水对,形成有力收束,或推向高潮(如劝酒、沉醉)。普天乐的句式组合变化多,注意节奏感。
二、创作步骤与技巧
1.
定主题与情感基调:纯粹赏春乐事?(如游园、踏青)闲适隐居之乐?及时行乐、忘却烦恼?春景触发的人生短暂感慨?(需含蓄,保持整体“乐”调)
明确:《喜春来》侧重“喜”与“春景”,《普天乐》侧重“乐”与“情致/行动”。
2.
选韵部:根据主题和常用意象选。如写清新春景常用“齐微”(i, ei, ui韵)、“萧豪”(ao, iao韵);写闲适常用“鱼模”(u,
ü韵)、“歌戈”(e, o, uo韵)。确保所选韵部字够用。
3.
构思《喜春来》:抓瞬间/典型意象:选最能代表你心中“喜春”的2-3个动态或色彩鲜明的意象。然后构建鼎足对(或对仗):前三个七字句尽量构思成一组对仗工整或意境连贯的画面。`
三字句点睛/转折:用口语化、带感叹的词收束前三句的景,引出情。常用:`心儿醉`、`闲滋味`、`真堪画`、`春如许`、`游人醉`、`东风力`。
五字句收束点题:直接扣“喜春来”或明确点出“乐”的由头。常用:`宜唱喜春来`、`都入醉吟怀`、`人在画图中`、`乐事在芳丛`、`莫负好时光`等。
4.
构思《普天乐》:承接与拓展:紧接《喜春来》结尾的情绪或场景,不能断档。
开头(2个3字句):常渲染环境氛围或心境。对仗要工整。如:`草萋萋,日迟迟`;`云淡淡,风细细`;`山如黛,水如蓝`;`心无事,身自由`用这些对仗词。
铺陈(二个4字句和二个3字句):具体展开人物活动、场景细节或感受。注意节奏变化。例(叙事):`步芳径,携酒卮`;`傍花立,临水嬉`。例(写景):`蜂蝶闹,莺燕啼`;`秋千影里,笑语声中`。核心抒情/议论(2个7字句):最重要部分!
表达核心的“乐”或感慨。语言可稍雅致。大家要注意一下,这两个7字句,第一个是律句的句式,也就是4|3的句式,而第二的7字句它是七乙句,是3|4的句式,大家写的时候注意一下。
结尾(3个4字句):推向高潮或有力收束。多用鼎足对或流水对,动作性强,常带“醉”、“歌”、“归”等。
5.
语言风格:
本色当行:可以使用一些口语、俗语,生动活泼。避免过于文绉绉的诗词语言。
形象鲜明:多用具象的名词(莺、燕、柳、桃、酒、杯)和生动的动词(啼、飞、剪、沾、携、醉、歌、归)。
适当用衬字:在规定的字数外,可加少量衬字(虚词或口语词)使语气更流畅、口语化。如:`(则见那)东风剪柳黄金缕`,`(端的)是宜唱喜春来`。但不宜过多,以免破坏基本句式。
谋篇的过程中要避免两曲内容重复或相近,要有层次推进。
相信我们通过以上构思,定能情景交融与格律配合,从而写出符合曲味的“喜春来带过普天乐”。期待大家精彩的作品,今天的分享就到这儿,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整理不易,诚谢点赞转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