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圪堵阁楼杂忆[陈义勇]
(2025-09-14 10:14:42)|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
陈家圪堵村位于榆林市府谷县麻镇南部,黄甫川西岸。村寨东头,坐北面南,旧有一座,东西筑有厚实的土筑围墙。是陈家圪堵的地标性建筑,追溯其历史,已有400多个春秋。据考始建于明末,清道光二十九年重修。
底座是石头垒砌的墩台,高九米宽六米,墩台基础正中是石头拱券的门洞,当年是村子与外界唯一的进出通道,内置钉有数排大帽铁钉的厚重木质寨门,里侧有凹槽,放置顶门杠。洞内顶部和两侧绘有彩色壁画,技法娴熟,画中人物栩栩如生。南面正中凹嵌长方形石质匾额,刻有“陈家圪堵”四个大字,笔法遒劲,古朴大气,凸显村子的悠久历史与文化底蕴。
沿西侧踏步拾级而上,悬山式四角挑檐正脊顶的大殿,多层斗拱,彩绘金描、美轮美奂;顶部正脊灰色吻兽,两边瓦挂望兽,下部四周用八根明柱支撑,形成回廊式样。整个大殿殿阔三间,进深三间,南北开门,南供关公,北供观音。
南大殿关公塑像高丈余,身披铠甲,长髯飘飘、威风凛凛;两侧站立的是关平、周仓,身披战袍,粗犷矫健、彪悍威猛,全殿给人一种肃穆、森严之感。
拉开北大殿双扇木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观音菩萨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神态慈祥,手持玉净瓶、杨柳枝,面带微笑,令人心生敬畏;左立金童,手执拂尘,右立玉女手提花篮。整个塑像造型逼真,眉目传神。
村内西北隆起的石丘之上,建有龙王庙,院内有一株百年树龄的老榆树,伞盖般的树冠郁郁葱葱,几乎覆盖了整个院子。
昔日之大殿,曾悬挂六块牌匾,其中清雍正十年(1732年)两块,一块上书“千秋表忠”,落款是第五代:陈于阁、陈于熙、陈于候、陈于聖、陈于殿等;己酉(清道光二十九年 1849年)重修陈家圪堵关帝观音殿匾两块,经理人均是第八代:陈开业、陈开第、陈世道、陈世法;清咸丰九年(1859年)立的两块,上书“綱维宇宙”、“惠风浩荡”,敬立人是第八代:陈开业,其子(第九代)陈鸿恩、陈深恩。
先祖创建和龙王庙,蕴含有振兴家业、美化家园、护佑家族平安之意,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耗巨资建造,殊为不易。在邻近村镇,为数寥寥,世代被人传颂。
与村子休戚与共,息息相关。每年大年初一早晨,村民争先恐后赶早到大殿上香、敬神、许愿、敲钟、放炮,祈求流年好运,健康平安。秋收后农历八月二十八,在南边高台上唱大戏三天,敬神还愿,家族亲戚乡邻大团圆,热热闹闹庆贺丰收。
遥想当年:风铃叮当,旌旗猎猎,先祖们开的店铺、商号林立,门前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足迹遍及西北数省。传说马帮驼队,延绵十几里。
斗转星移,风雨不测。祖辈们留下的这些、庙宇,在上世纪70年代被拆毁,令人痛惜、哀叹。
岁月更迭,欣逢盛世。陈氏家族2015年筹备并举办首届宗亲联谊会,商议续修家谱,重修,架电修路……老四门十三代陈国强、十四代陈志荣、陈三计倡导牵头,成立遗址保护协会,筹款谋划,众族人踊跃捐助,老四门十六代陈龙跑前拾后,于2018年之暮春,详事筹谋,勘定开工,历经半年,初冬告竣。
今之,修旧如旧,底宽6.8米,总高12米,顶列九脊,坡起四面,斗拱歇山,立柱飞檐,进深面阔各三间,巍峨壮丽,岿然如初。南供关帝,北坐观音,彩塑金身,涂饰庄严,功能齐备,人喜神悦。
2018年11月24日,陈氏家族重修告竣,我拙作碑记:“吾村东南,原有,明末创建,清道光二十九年重修。
昔之,雄居山坳,大殿高耸,门洞下穿,甫出麻镇,跃入眼帘。惜一九七二年春,岁月动荡,遭遇拆毁,可怜墩台,孤寂凄守。
然则族人慕景物之伟峻,念祖居之神奇,魂牵梦萦,神驰心往。乡愁记忆,铭刻在心,时有宗亲不远千里,临其墟缅怀古迹,拜遗址以乞神佑,信仰弥切,期盼修复。”
小时候,听爷爷经常讲述,“在明朝后期,咱们先祖陈威、陈勇兄弟二人,肩挑行李、锅灶等生活用品的一副担子,从绥德州雁儿坡出发,外出讨生活。一路旅途,风餐露宿,某日行走到神府两县交界一个叫枣树坡的地方 ,以‘半根扁担’含泪作别,兄弟落脚镇羌(新民),兄长落脚在咱麻地沟(麻镇)陈家圪堵,入太平都四甲。”
陈威先祖一支,三代单传,到了第四代陈三林,生了八个儿子(谱记老大门至老八门),人口一下子兴旺了起来,到了第五代,农商并举,办字号,开油坊,组建马帮驼队,诚信经营,财源广进。用现在的话讲,完成了财富的原始积累。
相传初建前岁之秋,糜子上场,数日无风,来风之日,长工们起场不竭,古人谓之“场越”,第五代先辈们欣喜万分,安土谢神,遂照诸神之意新建了。
陈家圪堵群山环绕,四季分明,风景宜人。但地势却异常险峻,西、北、东三面临近几十米深悬崖,西南到东南筑有厚度近两米,高度近三米的土围墙,顶盖石板;所建房屋以明、清四合院形制居多,风格各异。明末建村以来,在当地逐步发展成为名门望族,远近闻名,史书有载。
2020年3月,受家谱编委会之托,由我撰写祖居地的地情部分,为查阅相关史料,我在陕西省图书馆查阅清乾隆版《府谷县志》时,不经意间翻阅,在山川篇之五竟赫然记载着:
“陈家圪坨(堵)俱石山,顶有寨一所,颇具险要。东北五里柴官岔并化皮圪垯。西北三里古楼山,即清水边墙口,三里老板沟梁,一名梁家山。俱石山。折尔东北七里旧芭州城山。又二里新芭州,俱靠边墙。又东北五里杨家峁。五里胡家梁、邬家沙峁,为麻地沟即黄甫堡之大边口,东至莲花缠十五里。已上俱清水川东,黄甫川西之山。”
我看后感到震惊,村子的容貌、地理位置如此精准,一语中的。一个小小村落,竟然在县志中被“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一笔,着实是先祖的荣光,后辈的骄傲。
陈家圪堵是府谷县太平都四甲陈氏族人的祖居地、祖源地、发祥地。
经四百余年繁衍生息,陈氏族人初步统计已近五万人,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现在国内的主要聚居地包括陕西府谷、神木、榆林、靖边,内蒙古鄂尔多斯、包头、呼市、巴彦淖尔、乌海,甘肃庆阳,山西河曲、岢岚等地。
“他乡纵有当头月,不及故乡一盏灯。”家,是心灵的港湾,是给人温暖的根脉。村,是民众的安居之所,是外出游子魂牵梦萦的故乡。陈氏第五代先祖因感念神灵庇佑而建了,供奉关帝、观音二位神仙。佛在心中,敬神如敬人,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普通民众最纯朴的精神慰籍与寄托。
经历了400多年三建漫长而曲折的历史,有了对延绵不断的重新认知,有了牵挂、热爱的人,从而将村子变得丰满和写意,变得伟岸和动人。
小时候,从上眺望村子四周,群山环绕,山清水秀。走在村里石板铺就的巷道中,曲径通幽,每隔十几步就出现一进农家小院,精美的砖雕,设计奇妙的影壁……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铭刻在心,难以忘却。
曾记得,村内居中的当中院,是一个院中院。五间大正房,门面一色地采自本地山中的柏木椽、檩、柱子及隔挡,砖砌窗台,白灰勾缝,门框上方悬挂金字牌匾,上书“进士”,室内木板壁,顶棚松木方框天花吊顶,几何图案,桐油漆面,历经数十年,斑驳陆离。进门客厅北墙,悬挂古代字画,靠墙根,放置供桌,供奉历代先祖牌位,香炉;前放太师椅、八仙桌,摆放青花瓷茶具;全屋青砖墁地,麻油浆抹,光彩照人。
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天际,村子掩映在一片暮色之中,洇染了一副美轮美奂的乡村风景画卷。
入夜,村里悄无声息,只有几声犬吠,打破了夜空的宁静……
如今,依旧屹立在村头,默默地守望着这片土地。
阁楼,是陈家圪堵历史、人文、自然景观融于一体的见证,是让全体族人喜爱到骨髓里的物证。
------2025年09月13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
西安地理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9/13/content_297741.html
前一篇:“绳之以法”一词的由来[晋川]
后一篇:山水画卷朝阳沟[王凯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