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手摇纺车[魏建彪]

(2025-07-23 18:27:49)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手摇纺车,村上人称“摇车”,用来“摇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家家都有。

  摇车很简单,由木架、锭子、绳轮、手柄等组成,锭子在左,绳轮和手柄在右,中间用绳弦传动。摇车低沉的“嗡嗡”声,陪伴我度过了年少时光。那时,摇纱是村上人家的重要副业。集体劳动之余,称来棉花,摇成纱,赚取加工费。纱,则由纺织厂织成布。家里日常开销,甚至婚丧嫁娶、造房起屋等大事,就得靠种养和摇纱。常见妇女们在家闷头摇纱,整个村就成了由七八十架摇车组成的大作坊。路上经常能见到挎篮匆匆而行去缴纱的村妇。摇纱拔尖的家庭,一年的进账有六七十元,不少于养两头猪的纯收入呢。

  每隔一段时间,奶奶就会和邻居结伴去7公里外的常熟王庄缴纱。缴纱店里,营业员先称纱的重量,再查验纱的质量,然后凭卡称给继续摇纱的棉花。加工费揣入口袋,她们喜滋滋回家。奶奶每次摇5斤纱,一般能得2.75元加工费。挣了钱,我们都跟着沾光,有时还能吃上油条或烧饼。奶奶年过五十后,她的口粮钱由我家和叔叔家各负担一半。她也参加生产队的轻微劳动,加上养几只拉毛兔、摇纱,手里便有些活络铜钱。

  母亲也有个摇车,摆在客堂间靠西墙边,晚饭后油盏灯光下的摇纱,让我记忆犹新。东墙边,有张饭桌供我写作业,那时家里只有一个油盏,离我近。母亲摇纱离油盏远,还背光,但她动作娴熟,似乎没受影响。作业做完,便将油盏靠近母亲,如时间还早,我就坐在油盏边陪她。目光跟随母亲的手势,在手柄、棉条、锭子之间来回切换,不多时,纱线就密密地绕到了锭子上。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摇车好像是母亲双手的延伸。她重复着摇纱的动作,棉条用完一根接上一根,锭子上的纱,慢慢绕成了纺锤形。

  墙壁上,有母亲放大了的身影,身子有小幅的、规律的转动,但手的影子不停地移动着,还会不时受到油盏火苗、墙角和箩筐等物的影响。开始看着挺有趣,时间一长,瞌睡虫就来了,头就跟鸡啄米似的,母亲便赶我去睡觉。她什么时候停下的,父亲什么时候回家的,我都不知道。

  摇车“嗡嗡”作响,绳轮悠悠转动,见证着勤劳,诉说着辛苦,积攒着希望,也摇走了时光。后来生产方式有了大变革,农民挣钱的渠道也增多了,摇车便跟很多农耕时代的老物件一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不久前,在乡土文化展览馆,又一次见到摇车,安卧在角落。我注视良久,眼前浮现出当年村上人摇纱的场景,奶奶踏着朝阳缴纱归来,脸上笑眯眯的;夜深了,昏黄的油盏灯光下,母亲还在摇啊摇……


------2025年07月18日《西安晚报》第8版成终南 晚晴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7/18/content_283312.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