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非遗“出圈”记:从乡土记忆到都市生活新时尚

(2025-06-13 21:48:29)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一只小小口杯,白瓷雅洁、釉色晶莹,肆意、夸张又带着浓郁三秦味儿的社火脸谱图案占据了杯体核心地位。“可别小看这一只杯子,我们一年在网络平台的销量超过10万只。”说话的人,是陕西社火脸谱绘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薛亚兵,他向记者展示着手中的社火脸谱十二生肖流釉杯,而社火脸谱十二生肖流釉杯如今在网购平台已是“明星商品”。

  6月14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其中非遗宣传展示活动部分的主题为“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不再是尘封古籍里的符号,也不仅仅是展厅的展品,在记者连日采访中,非遗正展现出一场青春蜕变。

  它们不再满足于被“保护”,而是主动“解码”现代生活、融入科技浪潮的脉动、拥抱属于这个时代的表达。古老智慧与当代活力实现“双向奔赴”,由此开启“出圈”之旅。

  破壁·融入生活

  从“村子里”到“购物车”

  在陕西武功县东合村,织布机的“嘎吱”声是村子里的“主旋律”,但72道工序织就的土布已悄然换了新颜。

  苏蕙织锦回文与武功民间送手绢风俗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哲摸着新织的布匹说:“机器织造追求效率,手工织造讲究的是那股子‘棉线的脾气’。”这份“脾气”,正是土布吸汗透气、亲肤柔软的秘诀。

  东晋时期,武功才女苏蕙所织《璇玑图》名动天下,她用五彩线将纵横二十九行回文诗织在八寸见方的手绢上,细腻诠释中国诗词文化与织锦艺术的结合。如今,在赵哲设立的古法织锦技艺大师工作室中,越来越多的年轻设计师及传承人加入进来,对土织布产品的款式、色彩等方面进行设计创新,赵哲带领众人开发出了苏绘手工家纺、中式时装等系列100多种相关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记者了解到,这些带着手掌温度的布匹,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织就出乡村振兴的新图景。“我们不是在简单复制传统,而是要让老手艺活在当下。”赵哲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已带动周边数千名农村妇女就业,让古老技艺成为实实在在的“致富经”。

  让古老非遗从“村子里”走入“购物车”,薛亚兵同样很有心得。6月10日,在陕西省文化馆中,从宝鸡赶到西安参加“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相关活动的社火脸谱绘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薛亚兵、张星,忙着向一拨又一拨的参观者,介绍汇聚二十四节气巧思的巨型组合式社火脸谱马勺作品。

  薛亚兵说:“我们这次除了展品,还给西安市民带来了以社火脸谱为核心设计元素的水杯、背包、餐具等。”薛亚兵手中的十二生肖流釉杯,将社火脸谱与当代生活巧妙联系起来。“就拿十二生肖流釉杯来说,每个杯子都要经过三次烧制,就像非遗传承需要不断创新。”薛亚兵说。

  “经过不断探索,我们进一步以脸谱艺术将传统社火脸谱元素与现代流行元素融合,结合现代工艺和科技,陆续推出社火脸谱十二生肖流釉杯、社火脸谱餐具、脸谱灯等一系列兼具生活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新品,很受网络销售平台欢迎,甚至销往海外。”薛亚兵说。

  他有些“得意”地说,自己以社火脸谱为创意,设计了擀面皮祈福包装系列,该祈福包装的擀面皮在去年的“与辉同行”直播间,半小时销量就突破30万袋。

  当古老技艺遇上当代生活,传承便不再是沉重的使命,而成为自然的生活选择。正如薛亚兵所说:“只要非遗融入生活方方面面,就不用再担心传承问题。”

  解码·汇入科技

  当“匠心”遇上“智造”

  伴随机械臂的左右平移,一组精密轨迹下,3D打印喷头吐出的陶瓷浆料,正逐渐堆叠出层叠娇美的芍药纹样。

  “这是一个扩香牌的底盘。”6月10日,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工作人员李祎小心托起一片刚成型的多孔陶瓷向记者展示道,“它是用独家设计的多孔陶瓷浆料一体打印而成,相较于传统陶瓷制品,具有高吸附率、高表面积等特色,能让香氛更持久地驻留。”

  最新科技造就的素胚,此后还将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它们会被送往唐鎏彩非遗传承人那里,接受传统非遗技艺的“点化”。“3D打印技术还能精准复刻传统器物的形制,解决手工塑形效率低的难题,”李祎说,“而非遗大师的鎏彩技艺,则为科技产品注入了灵魂。”

  科技与传统的对话,既延续了古老工艺的美学基因,又赋予了与当代生活关联的更多新可能。

  非遗艺术的数字化采集、保护与传播展示,因此同样拥有更多可能。

  6月12日晚,在西安长安乐·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中心里,准时与观众见面的中国首部大型驻场观念演出《无界·长安》,让现场观众享受到了一场非遗与科技相融合的艺术大餐。

  这一由张艺谋导演的作品,将秦腔、皮影、木偶等陕西非遗代表性项目与极富张力的前沿科技相融合,让传统文化与新媒介、新技术、新艺术“拥抱”,让观众拥有震撼的视听体验,现场氛围火爆。

  “观众在炫目的视觉特效中感受艺术盛宴,方寸舞台融合非遗与科技,也在无界时空中演绎‘忒色’陕西。”长安乐·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中心工作人员说,“提高观众的体验感,是非遗走入更多视野的有效方式,而‘非遗+科技’,则提供了一种途径。”

  科技在非遗传承中应当扮演什么角色?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袁红认为,绝非替代技艺,而是助力促进活态传承,“在科技助力下,非遗能够更好发挥价值、回归日常、融入时代”。

  重构·走入时代

  青春面孔与“破圈”表达

  需要通过更多努力,让非遗艺术融入生活、贴近时代、抓住年轻人的心——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是许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共识,而另一边,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投身非遗传承大潮中。他们苦练技艺,融会贯通,并借助新技术、新手段,推动非遗在更多领域“破圈”。

  36岁的齐兴峰,是西安鼓乐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西安东仓鼓乐社主管。他每天的固定日程,是在大唐芙蓉园内为游客带来西安鼓乐表演。

  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西安鼓乐,有“中国古代交响乐”美誉。随着浑厚的鼓点,时而肃穆清雅、时而大气磅礴的音律每每响起,总带着“穿越时空”的文脉魂魄,震撼人心。

  齐兴峰的固定日程,也并非只有演出。如今每周,他还和同伴们前往西安的两所小学,给学校鼓乐社团的孩子们进行授课。此外,搭建“大唐芙蓉园东仓鼓乐”的网络平台账号,为演出进行直播,也是他的重要“任务”。“在网上,我们鼓乐社已经有70万关注粉丝,直播时,人数最多的一场能达到百万人同时在线观看。”齐兴峰说。

  这个夏天,有着“戏曲活化石”之称的秦腔,也在屏幕中找到了自己的最新表达方式——百年剧社三意社推出了秦腔微短剧《火焰驹》,此外,还有多部以秦腔经典剧目为内容改编的微短剧,也已“箭在弦上”。在三意社社长侯红琴看来,创新与坚守、大戏与短剧,绝不是反义词,“新媒介的出现,召唤古老的艺术去进行新的表达探索”。

  让人惊艳的还有不久前举行的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2025届服装设计作品动态展——从民间剪纸的灵动到非遗刺绣的精巧,年轻的设计师们以厚重文化遗产为创作源泉,从中汲取灵感,通过解构重组融入现代设计语言,让文物和非遗不再囿于展柜,而是以时尚姿态续写传统文化的开放、包容与现代传承。

  齐兴峰明显感觉到,这些年,大众对于非遗的关注度和接受度有了几何级的增长,“传统文化热,带动的是全社会的氛围,也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这一代传承人,该怎么让古老艺术走出庙堂、走进大众,成为男女老少喜闻乐见的文化符号?”

  薛亚兵认为,非遗传承,关键在人。但传承,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的。“在潜心修习的基础上,让更多青春面孔加入传承队伍,让古老艺术用更多方式‘破圈’,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薛亚兵说。

  当非遗不再仅仅是“遗产”,而是可感、可触、可用的生活美学与精神滋养,它的“青春”才能真正历久弥新。


  首席记者 孙欢


------2025年06月13日《西安晚报》第3版综合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6/13/content_276568.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