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让[张勇]
(2025-01-04 10:40:02)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
有名人说:“有一种人,一生都喜欢做‘上、中、前’:吃饭喜欢坐在上首;照相喜欢坐在中间;走路喜欢走在前面。”吃饭坐上首,表示自己的地位,但也要知道,自己的修行够让人众星拱月吗?照相坐中间,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别人心悦诚服吗?走路走前面,大家都心甘情愿尾随你而走吗?否则,“上、中、前”就必须谨慎考虑。
我以为这种人,只知道争和抢,不晓得退和让。“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这首诗对退让做了形象化的说明——退让表面看是在后退,其实它是在后退中向前。
鱼朝恩派人挖了郭子仪的祖坟。郭子仪并没有借机报复,而是对着皇帝哭诉道:“臣可能因为长期在外主持军务,部下众多,治军不严,下属摧毁别人坟墓的事是常有的。这是为臣的不忠不孝,招致老天的谴责,不是人患所造成的。”他任命了一个州县长官,代宗却不批准。部将们都为郭子仪鸣不平,但是他却大笑:“你们不知呀,皇上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这些节度使手里有军队,不答应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不会听命,这样做是因为皇帝怕他们造反呀。而对我,却不怕我有所回应,那是将我当成心腹、自己人呀。”这样的退让,还有谁能寻找到击垮郭子仪的手段呢?
清同治三年,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一时间曾国藩名满天下,被誉为中兴之臣,清廷更是加赏太子太保衔,封一等勇毅侯。然而,清政府喜笑颜开的背后,却是刀光剑影。几十万虎狼之师握于曾国藩一人之手,各省督抚多有曾国藩的门生故吏,而此时的八旗绿林早就溃不成军,这一切不能不使清廷顾虑重重。其实,早在收复安庆之后,便有人劝曾国藩称帝。攻克安庆后,李元度撰“王侯无种,帝王有真”一联,曾国藩见后立即撕毁并予以斥责。曾国藩寿诞日,胡林翼临走时遗留一字条于桌上,赫然写着“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其有意乎”,曾国藩惶恐万分,将其撕个粉碎。左宗棠也曾写过“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曾国藩则将“似”改成“未”以表心迹,要功成身退。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之后,他大幅度裁军,先下令裁撤江宁吉字营湘军2.5万人,后又着手裁撤湘军精锐——曾国荃统领的5万余人;到同治四年二月,曾国藩军队只剩2000余人。再到清政府命其北上镇压捻军时,曾国藩手中除了刘松山统领的“老湘营”少量湘军之外,基本再无军队。一退再退,自剪羽翼,无论从姿态上还是实力上,都让清廷相信了他无意称帝的野心,所以曾国藩能高官厚禄,得以终老。
咸丰年间,山西乔家堡的乔家大东家因为生意失败而含恨去世。乔家大太太立刻召回了正在参加科举考试的乔家二少爷乔致庸,来接管乔家的生意。乔致庸的大哥和乔致庸自己都希望读书,参加科举,然后光宗耀祖。可是家境的变故和大哥的突然过世,则使乔致庸不得不走上了经商的道路,开始背负整个乔家的重担。大哥留给乔致庸的是一个巨大的烂摊子——乔致庸大哥在包头与对手邱家争做霸盘生意,结果中了对方的圈套,使得乔家生意巨额亏损。因此,当乔致庸刚到包头时,前来欢迎的不是伙计和朋友,而是纷纷前来要债的商家。乔致庸用从岳父那儿借来的钱渡过了难关,并且在孙茂才等人的帮助下巧设妙计、扳回了局面,让对手达盛昌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境地。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乔致庸会将对手置于死地的时候,他却主动上门向达盛昌的邱老东家赔罪道歉。乔致庸的做法不仅让众商家没有想到,更是出乎邱老东家的意料。最后,乔家与达盛昌化干戈为玉帛,在生意中相互帮助,成为合作伙伴。由于乔致庸的退让,赢得了众商家的支持,乔致庸在整个包头市场推行“义、信、利”的市场信条,使得整个市场开始了良性竞争,结束了过去那种互相倾轧的局面。
这些都是退让的力量。退让看似软弱,但是却能以柔克刚。因为让里有一种真诚接纳的态度,让是一种宽容和尊重的修养。所以,当矛盾突现时,如果双方各让一步,就能化干戈为玉帛,换得和谐共赢的局面。
退让,是一种圆通的智慧。退,并不意味着无能和逃避。在特殊情况下,或时机不成熟的时候,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尤为必要。只退不进是懦者,只进不退是莽汉。只有进退得当,善于以退为进者,才能审时度势,把握事物发展的态势,控制自己人生道路的方向。退让,其实是为自己留下再次起步的踏板。进一步,豁然开朗;退一步,海阔天空。
进退自若,才是人生的大境界。
------2025年01月04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
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1/04/content_244673.html
前一篇:古人的快活观[刘效仁]
后一篇:“西秦第一琴师”康振亚[秦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