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道走笔[董嘉程]

(2024-12-30 18:43:26)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东周时期,齐、鲁两个大国并肩立于如今的山东大地上。一个求新求变,武威煊赫一时,开启了春秋鼎盛的霸业;一个重礼重乐,文脉绵延千载,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儒学。可以说,发轫于三千年前的齐鲁文化,其精神源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之一。

  我们要去的古道纵贯齐鲁,自曲阜东北齐门出,渡泗、洙、汶,过雁翎关,入齐境,沿淄河,直抵临淄稷下。长勺之战、夹谷会盟,作为军事通道,它凝缩了齐鲁的“战争与和平”;昭公弃国、孔子奔齐,作为交通要道,它见证了君臣间的“傲慢与偏见”;锦阳关下孟姜女哭长城、青石关前蒲松龄摆茶摊……这里发生的故事太多太多。出于一个文史爱好者的求知欲望,也出于一个“北漂”山东人的乡土情结,我随齐鲁理工学院的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组成的考察研学团,一起踏上了深藏于历史尘埃的齐鲁古道,试图探寻那些时间留下的雪泥鸿爪……

  载驰载驱

  追寻孔子的足迹

  我们到曲阜鲁国故城齐门桥的时候,时辰尚早,天空笼着薄薄的雾。旁边荒草覆没、连断壁残垣都称不上的几米高的小土坡,下方是沉睡两千年的鲁国都城曲阜的北墙。前日刚下了雨,湿润的新泥和大棚下厚重的黄土有着截然不同的质感。当年,孔子从这里出发时的心情,一定和我有着天壤之别。

  彼时,鲁国的国君是鲁昭公,但掌握国政的却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这“三桓”。孔子一向不满于“三桓”的擅权,那句“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抗议的就是胆大妄为“八佾舞于庭”的季孙氏季平子。公元前517年,鲁昭公发兵攻打季平子,却反为“三桓”所败,被迫流亡齐国。不久之后,一向敬重国君的孔子也带着他的弟子们一起,追随鲁昭公前往齐国。

  那年,他35岁。

  “从鲁都曲阜到齐都临淄有东、中、西三条主要的官道,我认为孔子适齐走的是中线,去齐选择了西线。”曲阜师范大学原校长、齐鲁理工学院齐鲁文化研究院院长傅永聚教授在地图上勾画出几个历史的坐标:泗水有文姜会齐侯于卞的记载;新泰有保存完好的80米春秋古道;祝阳有孔子过泰山侧愤然抨击“苛政猛于虎”的传说;莱芜有肃穆的孔子观礼处;博山、淄川则有绵延数百里,号称“长峪”的深深峡谷……这样,一条纵贯齐鲁两国的“孔子适齐路线”就有了大致的轮廓。

  几世浮华几度苍凉,两三千年雨雪风霜。孔子乘牛车轧过的关隘,依然无语矗立;孔子洗过手脸的泗河、汶河、淄河,依旧川流不息。如今,一条条宽广的公路打通了横亘在莱芜和博山之间的原山,人们不再需要翻山越岭从险峻的青石关进入齐地,只有沿途的村民还偶尔驾车往来。从土路到石板路,再到前些年翻新的水泥路,曾经车水马龙的古道仿佛盛极一时的寒武纪岩层,渐渐沉入不见天日的地下。

  在下五里桥的村子旁,有一棵足有三人合抱之粗的老槐树,周围的铁栏杆和一级保护古树的铭牌无声诉说着它的身份。“从这里往前走,才是以前的齐鲁古道。”我顺着傅永聚手指的方向望去,参差错落的黑杨树中间,覆满落叶的泥土依稀蜿蜒成一条小路,身侧,则是水清且浅、怪石嶙峋的牟汶河。在流传两千多年的《诗》韵中,我们还能依稀看到当年齐鲁古道的盛况:“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汶水滔滔,行人儦儦。鲁道有荡,齐子游敖。”

  平坦宽阔的大路上,走过了“簟茀朱鞹”的豪华马车,留下了人所不齿的骂名;走过了孔子那辆无盖的牛车,留下了流芳千古的美誉;更多的,是如你我的芸芸众生——他们的名字或许早为历史所遗忘,但他们的足迹,却永远留在了这条古道上。正如鲁迅那句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片土地上的先民曾仰望星空,创造了齐鲁文化;也曾脚踏实地,走出了齐鲁古道——我相信,虽世殊时异,但总会有那么一些人,依然坚定地走在自己的路上。

  公车千乘

  梦见春秋的兵戎

  公元前500年,齐鲁两国会盟于夹谷。惜字如金的《春秋》用寥寥几笔交代完事情的前因后果,而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司马迁则浓墨重彩地渲染了孔子政治生涯中的“高光时刻”:两次“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使齐景公“心怍”“惧而动”“归而大恐”,最终归还了侵占的鲁国田地。我们总习惯于将孔子的形象和画像上那位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至圣先师”联系起来,但这一刻,身为执掌刑罚的鲁国大司寇,孔子所表现出的勇气和胆识,比起任何一位驰骋沙场的名将都毫不逊色。

  那年,他52岁。

  “方志上明确说夹谷‘左为龙门崖,右为凤凰山’,写的不就是这里吗?”两侧青山连绵,溪水穿谷而过,宛如一条天青色的玉带,而临水而建的绿凡崖村,正如镶嵌在玉带上的一颗明珠。谈起夹谷会盟,已退休的乡村小学教师邢业友立刻打开了话匣子。

  1990年,邢业友跟随学校到曲阜旅游,导游在介绍孔子生平事迹时提到“齐鲁夹谷会盟的地点就在莱芜”。邢业友立刻想到了自己的村子,“我们村在历史上就叫夹谷村,并且曾经有过一块夹谷碑,但是并没有关于夹谷会盟的事件流传下来。”

  想法在头脑中闪现只是一瞬间,为了能找出确凿的证据,邢业友一做就是三十多年。他先是翻阅了各类史书和历代县志,但史书记载太过简略,从江苏赣榆到山东的临沭、枣庄、新泰、莱芜、博山,似乎各地都在找能支撑自己是夹谷会盟发生地的依据,甚至仅莱芜境内就有三处存在争议的地点。

  “莱芜县志的影响力毕竟有限,要想彻底解决这个争议,还得找到更多证据。”接下来,邢业友又考察了村子周边十余里的地形环境,试图将那些只言片语的地理名词,还原为真实存在于齐鲁大地上的青山绿水。为了寻找两千多年前的齐鲁边界,他走遍了村子北边的各个山头——这一考察,却得到了意外之喜。山上有许多残存的围墙、城堡,有的山口要道处,城门的样子还依稀可辨。2009年,在国务院组织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调查队对这处大型石墙遗迹进行了深入勘察,邢业友担任向导。最终的研究结果表明,这极有可能就是当年鲁国为防御齐国南侵修筑的鲁长城。

  夹谷会盟的地点之争至今仍未盖棺定论。但无论如何,在某个时间和空间,孔子确曾大义凛然地站在齐景公面前,不战而屈人之兵。那时,他一定想到了鲁庄公十年的春天,“一鼓作气”打败30万强大齐军的曹刿。

  长勺之战大致发生在如今的济南市莱芜区苗山镇境内。刻有“长勺之战遗址”的纪念碑,就竖立在乡道旁西杓山村的村口。白杨高耸,层叠的叶片遮蔽了清晨的阳光,只留下点点斑驳的痕迹,刮花了石碑上的黑漆。鸟鸣山幽,谁又能想象得到,古道边这个一片祥和的村庄,曾因齐鲁两国兵戎相见而黄沙漫天、旌旗蔽日呢?

  我们沿着曹刿“遂齐师”的路线一路前行,到了齐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峙的双峰和雄踞谷口、仿佛扼住了古道咽喉的青石关。蒲松龄游泰山时曾路过青石关,一连住了四五天,最后留下诗句吟诵其险峻:“身在瓮盎中,仰看飞鸟度。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樵者指以柯,扪萝自兹去。句曲上层霄,马蹄无稳步。”据说,他还在旅店门前的槐树下摆下茶摊,收集往来行人讲述的故事,正如他在家乡的做法一样。

  除了青石关,被称为“长城之父”的齐长城还有多处留存,如位于章丘和莱芜区界上的锦阳关,相传孟姜女传说的原型“杞梁妻哭夫”就发生在这里。与十几年前才“重见天日”的鲁长城不同,齐长城是我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的古代长城,冥冥之中,也恰好对应了齐鲁两国军事实力上的差距。但无论战无不胜的荣光,还是城下之盟的屈辱,齐鲁两国的历史早已离我们远去,只剩下那些扣人心弦的故事,留与后人口耳相传——“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惠此中国

  赓续华夏的文脉

  世界上,总有些东西会随着时光流逝而烟消云散,比如个人的喜怒哀乐、家族的荣华富贵;也总有些东西传承几千年却历久弥新,比如一个文明的精神、一个民族的风骨。

  孔子无疑是相信这一点的。所以,他才会在55岁那年离开中了齐国奸计、沉迷享乐、不理政事的鲁君,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周游列国的14年间,他曾因无妄之灾被围困于匡地,曾遭到宋国司马桓魋的威吓,也曾经历长达七日的陈蔡绝粮,却一如当年在夹谷会盟上那般,始终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弦歌不辍。

  有人说孔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仁”和“礼”与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产生了龃龉,在人生最后的20年里,他没有得到任何一国之君的重用。但是我们需要这样的理想主义者。他们的信念和事业,或许一时不会显露其价值,但终将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照耀星空,泽被后世。

  孔子无疑是相信这一点的,所以他才会在68岁那年回到鲁国,把重心放在教育学生和著书立说,修“六经”,授“六艺”,直到73岁那年与世长辞。而如今,在曲阜东高速出入口附近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雄伟的青铜雕塑《孔子列国行》,高6米,象征孔子所创的“六艺”;周长则是 73米,正对应了孔子的寿年。

  “先贤留足迹,吾辈复追寻。”与孔子一样,我们也从这里离开曲阜,向着齐都临淄进发。只不过,孔子乘牛车跋山涉水,少则十日,多则半月;我们乘坐大巴车,若是中途不停,三四个小时就能走完全程。

  齐鲁古道,孔子走过,孟子也走过。孔子去齐国并非全然出于本愿,但孟子确曾雄心勃勃先后三次踏上这条古道。他的目的地,稷下学宫,也是我们此行的终点站。稷下学宫因地处临淄城稷门附近而得名,作为当时的学术中心,这里荟萃了战国时期天下各国英才:孟子、荀子、邹衍、慎到、申不害、淳于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个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共同点亮了中华文化史的一个黄金时代。

  稷下学宫的兴盛,乃至齐国的强盛,其背后呈现出的,是长期以来被鲁文化的光芒所掩映的齐文化。齐鲁理工学院齐鲁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宣兆琦教授总结了齐文化的四个特点:变革性、开放性、多元性、务实性。正是得益于这样海纳百川的胸怀、水无常形的机变,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渐融为一体的齐鲁文化,借助儒学的华丽转身,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承载了齐鲁文化互动、交流和融合的,正是这条齐鲁古道。

  两千多年前的长城,残破的身躯还曾梦见金戈铁马;几百年前的槐树,在寥落的行人身上见证古道盛衰;今人所铸的雕塑,将永远铭刻下孔子的一颗丹心。它们不言,故事却流传了百年、千年。我挥手与它们作别,继续前行——身后,是稷下学宫遗址所在。

  传承数千年的文明之光,在一代代中华儿女身上正苏醒……


------2024年12月30日《西安晚报》第8版终南 文心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412/30/content_243601.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