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腔世家[王淼]

(2024-12-28 13:52:36)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在京剧界,父子(女)、兄弟姐妹、祖孙从艺的并不鲜见。甚至可以说,京剧界就是由一张巨大的“姻亲网”构成的。而在秦腔界,一百年多来,也有不少这样的情况,有的甚至家族几代人共同构成 “秦腔世家”,他们为秦腔事业的发展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大书特书。

  三意社的苏家,因前文已介绍,这里就略过了。饮誉三秦、长期在三意社献艺的王文鹏,长安东湖村人,以《葫芦峪》《辕门斩子》最为拿手,并发明了“伤寒调”,其族侄王定秦工丑角,乃是甘肃省秦剧团演员。长安滦镇的秦腔演员王步礼有四子,其中王庆民、王景民、王庆林等三子均为红极一时的须生演员,尤其是王景民,演唱的《葫芦峪》被不少人誉为经典。王步林的孙辈中,王升堂为著名丑角演员。

  临潼刘立杰、刘毓中父子,乃是著名的“父子档”。刘立杰早年以木匠为生,因喜爱秦腔下海,终成一代大师,人称“木匠红”,他以天罡音著称,擅演《八义图》《祭灵》等,曾挑班秦钟社;“秦腔皇帝”李琼钟、著名须生刘易平,即其得意门生。刘毓中学艺较晚,然大器晚成,以衰派老生著称,像《祭灵》《三滴血》《游龟山》《烙碗计》皆擅,被马连良誉为“衰派一绝”。

  “秦腔正宗”李正敏出科于正俗社,创立“敏腔”,一改秦腔激越高亢之特征,行腔吐字走中音区,以韵味悠远见长。他少年成名,一时无两,像《二度梅》《二进宫》《五典坡》《白玉钿》都是拿手好戏,外甥女婿陈尚华慕其艺,能以假乱真,后专事导演,排演了不少经典剧目,像秦腔《杨门女将》《西安事变》均出自陈尚华的手笔。出科于易俗社,后落脚于甘肃的著名小生沈和中,育有三子二女,长女沈爱莲乃著名旦角演员,三子沈明强继承了其衣钵。易俗社著名小生康顿易,长期与王天民搭档演出生旦对儿戏,其子康少易习武生,擅长《伐子都》《铁公鸡》《火烧裴元庆》等戏。康顿易之女康兰工旦角,曾演出电影版《三滴血》中周马氏。康顿易之孙康云翔习京剧武生,昆乱不挡,在俞鉴和康少易的共同调教下,终成一代名角,现为重庆京剧院著名演员。有“西京梅兰芳”之美誉的王天民,小旦、花旦无所不精,是易俗社旦角风格的奠基人之一,其子王福鸿工丑角,献艺三意社。同样出科于易俗社的旦角演员肖筮易,养育出了一代名角、肖派创始人肖若兰。

  长安籍须生演员孟光华,其弟孟毓华(后改名孟志杰)习净角。他们兄弟俩培养出了一大批秦腔名家。孟光华之女乃秦腔界早期坤伶之一的孟遏云,叶圣陶曾这样评价其演唱:声音那么一转,一转之后又像游丝一样袅上去,你就默默点头,认为非那么一转袅上去不可。她把一个语音斩钉截铁地喷出来,才喷出来就划然煞住,你就咂咂嘴唇,认为唯有那样喷出来就煞住才恰到好处。孟遏云后来收养了一位妹妹,取名孟小云,也是名小生。孟家第三代还出了一位名须生孟金平,以擅唱“袁(克勤)派”戏得名。

  三意社著名花脸周辅国,其子周双喜、其女周晓莉分别从事花脸和须生艺术。以《祝福》拿手的旦角演员崔惠芳,其女任小蕾女承母业享誉秦坛。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马友仙和咸阳剧团的马金仙是一对“姐妹花”,她们戏路相似,然各有千秋,像《断桥》一剧,二人能平分秋色。马友仙的丈夫为著名生角演员、导演李继祖,女婿为著名小生演员王新仓。马金仙的女儿安娜,现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旦角演员。 著名演员窦凤琴,正旦、小旦皆精,《斩秦英》《铡美案》《五典坡》《火焰驹》《回荆州》等戏均为上品,乃同辈中的佼佼者,其妹妹窦凤霞能秦腔、陇剧“双下锅”,姐妹二人均获中国戏剧梅花奖,这在戏曲界并不多见。二人的父亲窦富民,是秦腔须生演员。

  扎根新疆的熊月玲、和强家族,为现存不多的三代从艺的秦腔世家。熊月玲之兄熊兆兰(陕西长安炮里人)曾入三意社第五期习旦角,1939年赴兰州加入何振中的振兴社,1957年定居新疆。熊月玲1940年生于兰州,自幼随兄学艺,曾加入玉门秦腔剧团,1954年获甘肃省戏曲汇演表演奖,1957年随兄入疆加入乌鲁木齐秦剧团(新疆秦剧团),其夫和强为著名须生演员。熊月玲嗓音高亢,戏路宽广,小旦、正旦、老旦无所不能,《铡美案》《五典坡》《杨门女将》《玉堂春》皆有出彩之处。和强工须生,做派大方,文武不挡,宽音大嗓,以《金沙滩》《走雪》《杀庙》等戏最为拿手。二人之子和小强、之女熊小玲皆从艺,分别工须生、旦角。二人合作的《走雪》《杀庙》珠联璧合,为一时之选。熊小玲曾上演著名编剧谢梦秋所作《潇湘夜雨》一剧,在剧中扮演翠鸾一角,“发配”一场唱做并重尤见功夫。熊月玲孙女和妮娜幼承家学,早年入陕西省戏校学艺,师承马蓝鱼、马友仙等名家,现为乌鲁木齐秦剧团优秀青年演员。

  戏曲艺术历来是口传心授,“家学”对于戏曲艺术的传承具有先天优势,但现在秦腔世家越来越少,给秦腔流派的继承和传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也许是秦腔流派不够兴盛的原因之一吧。


(作者系巢湖学院讲师,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


------2024年12月28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 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412/28/content_243286.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