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陈忠实故居[魏韬]
(2024-12-27 20:45:57)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
车子在蜿蜒的乡村公路上缓缓前行,循着左侧望去,潺潺灞河水一路自东而西悠然涌来;右侧抬眼望去,便是满目青黛色夹着枯黄野草的白鹿原。
陈忠实先生曾留下一句话——“到《白鹿原》中找我去”。遵着这样的由头,我与友人相约一同前去拜谒陈忠实先生的故居。
睹物思人,眼前所见令人霎时遥想,这白鹿原上的峁梁沟壑,深刻而沧桑,不就真的如同先生脸上的皱纹一般,隐藏着一段段不为人知的秘史?
《白鹿原》这部史诗性巨著,凝聚了陈忠实先生对于他所生存的这片土地的一腔热血。1986年春天,正是在位于白鹿原脚下的西蒋村老宅,先生开始为创作《白鹿原》做准备。他先后查阅西安周边的蓝田、长安等县志及相关文史资料,在踏勘、访谈和读史的过程中,这部跨时代的长篇小说雏形渐渐生成。1988年4月,陈忠实开始了《白鹿原》的创作。到1989年1月完成初稿,此后又耗时两年修改,终于在
1992年3月定稿——这些酝酿着时代文学巨响的默默耕耘,都是在白鹿原脚下的老宅里完成的。
怀着文学朝圣般的激动心情走进西蒋村,顺着门前的“忠实路”没走几步,一座简朴大方而又别有意趣的乡村民宅,便展现在眼前。故居坐落于白鹿原的原根,坐南朝北,与一般陕西农村院落的朝向有所不同。虽然已是深冬,门前一簇簇青青翠竹,竹影婆娑,仿佛依然还在彰显着主人温文儒雅的文人风范。站在这里,我不禁感怀:正是这个质朴、幽静、典型的关中农村小院,承载又抚慰着陈忠实先生的文学岁月。
在故居门口,蓦然间,猛嗅一口白鹿原脚下清冽的空气,似乎与先生有了几分亲近的交集。来之前,我们事先电话联系到西蒋村的陈益书记,他是忠实先生的侄子,便幸运地走进陈忠实先生故居里面去参观瞻仰。走进宅子,我们与陈益边走边聊,得知这座院落建成于1986年4月。门口那株高大的梧桐树,就是先生亲自种下的。先生故居是典型的关中农村小院布局,坐南朝北三间房屋。但与众不同的是,院落的进深比一般的农村宅院深不少。打听得知,这是一座祖宅,因此便显得宽敞一些。
留心观察便会发现,这座宅院虽然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但建筑风格匠心独运,在细节之处展现出先生独特的个人审美:正房门厅延伸而出,由两根粗壮的水泥柱子顶着,颇有几分西式风格;房子靠西窗户外面的水泥墙壁上,以线条勾勒出山峰形状,靠东的一侧墙上则画着大海及海鸟。房子初建之时,先生便亲自设计,随后由匠人勾勒在墙上。
走进屋内,在书房看到先生曾经的手稿、使用过的书本和书桌等物品,还都按照先前的样式摆放着。一时仿佛时光凝固,晦暗的灯光下,看到先生呕心沥血、伏案创作的身影。在这个小院里,在这间书房里,先生将白鹿原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凝炼成自己的句子,将自己的热血、热泪奉献给这片深爱的大地。
迈出先生故居大门,冬日凛冽的寒风拂面而过,门口的梧桐树在寒风中不时跌落几片孤零零的叶子。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此情此景,不禁想起庾信《枯树赋》中的几句,聊以表怀:“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2024年12月27日《西安晚报》第6版终南
晚晴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412/27/content_242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