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导演制建立与经典生成[王淼]
(2024-12-14 15:35:46)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
一般认为,导演是把文学剧本变成舞台形象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具体来讲,戏曲导演的职能是“保证思想性,保证主题的统一,保证艺术上的统一”(张庚《戏曲艺术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第162页)。这也是当代戏曲导演合法性存在的依据。
提起秦腔导演,不同群体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和反应。有人认为,导演是多余的,它限制了演员的发挥,阻碍了秦腔表演在当代的发展。也有人认为,导演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新编戏的演出,没有导演的组织是无法完成一部戏的生产的。客观来看,这两种观点各有道理,但都不够全面。对于经典保留剧目而言,导演能够发挥的作用自然很有限;但对现代戏、新编历史剧而言,导演的作用就举足轻重了。因此,对于秦腔导演的作用,要辩证来看。
秦腔导演的源头,可从易俗社算起。易俗社成立之初即建立了教练制,曾聘请陈雨农、李云亭、刘立杰、党甘亭等秦腔老艺人和京剧艺人唐虎臣作为教练。表面上看,这种训练方式与传统科班教学区别并不大,但若联系易俗社以演新戏为主的编演理念,这些教练的作用则不限于教程式、唱腔、武功等,更重要的在于排演该社的新剧本。这个排演新剧本的过程,其实就是导演的过程;这种模式后来被西北各秦腔班社学习借鉴。不过,当时并未明确提出导演这一概念。因此,秦腔真正建立导演制要从封至模算起。20世纪30年代,他明确提出了“导演”的说法,开秦腔导演先河。封至模在这一时期参与编导的剧目,包括《山河破碎》《还我河山》等。值得一提的是,在陕西省巡回歌咏戏剧队戏剧专修班、上林剧院、晓钟剧校时期,封至模大力推行导演制,培养了任哲中、刘茂森、栗怀荫、吕宁馨、胡文藻等著名演员。任哲中的《新忠义侠》(即《周仁回府》)就曾受过他的指导,成为久演不衰的经典之作,而京剧著名导演马科就毕业于他任教的夏声剧校。
与封至模同时期的李逸僧,也是著名秦腔导演,他20世纪30年代进入三意社任编导。他能取其他剧种之长为秦腔所用,善于大胆创新改革。经他移植京剧排演的《玉堂春》结构严谨、情节分明、清新质朴。他在《苏武牧羊》中创造了苏武与李陵各唱半句的对唱形式,为秦腔导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这一时期,陕北的民众剧团也开始推行导演制。编剧马健翎创作的《查路条》《中国魂》《血泪仇》等剧,均由其亲任导演。这时候的秦腔导演虽无先例可循,但他将传统程式与现实斗争结合起来,并逐渐转向生活化的表演,为秦腔现代戏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像眉户剧《十二把镰刀》《大家喜欢》,都是这一时期秦腔导演制影响下的经典作品。除马健翎以外,史雷、张季纯也在这个时期开始介入导演工作。
可以说,在20世纪上半叶,秦腔导演在古典戏和现代戏两个方面,尤其是秦腔表现革命斗争和现代生活上,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为秦腔的现代转型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戏改”的推动下,秦腔各剧团均正式设立导演一职,改变了过去完全由编剧、演员兼任导演的情况。这一时期的秦腔导演,主要是由退出舞台或很少演出的老艺人和中年演员担任,而在实际排练过程中往往是“集体制”。以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为例,《游龟山》的导演标注了刘毓中、宋上华、王霭民三人,《游西湖》则只注明韩盛岫一人。实际上,《游西湖》是十多位老艺人共同排导的,是名副其实的集体创作,这里就包括了秦腔著名导演李文宇。渭南新民剧社的《铡美案》显示是由老艺人申正坤执导的,西安五一剧院的《忠王李秀成》则是集体导演的。如果仍然按照传统“台上见”的排演模式,《游龟山》《游西湖》《铡美案》的整理改编、经典化是很难实现的。
李文宇是这一时期的著名导演。《陕西省戏剧志·省直卷》这样评价他:“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戏曲导演,他既具有新文艺工作的思想观点,又掌握传统戏曲的表演程式等技巧,对改革过去艺人口传心授的排导方法,建立新的戏曲导演体制和秩序作出了成绩。他排戏,特别对现代戏,从内容到形式,严肃认真,从生活中吸取营养,大胆革新创造。”他主要导演或参与导演过《赵氏孤儿》《游西湖》《白蛇传》《谢瑶环》《窦娥冤》等四五十部戏。据记载,《游西湖·鬼怨》李慧娘披的白纱,就是他根据梅兰芳演出《洛神》一剧的服饰变化而来的。这一时期,值得一提的还有黄俊耀编写的眉户《梁秋燕》,该剧由任国保、宋英山、张云执导,成为继《血泪仇》《大家喜欢》《十二把镰刀》之后又一出现代戏经典剧目。
进入新时期,秦腔导演在新编戏和整理改编古典戏两个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易俗社的新编现代戏《白龙口》(导演:王霭民、杨兴华)、《西安事变》(导演:陈尚华、王霭民、刘幼民、李箴民、贺孝民)拉开了现代戏演出的一个新高潮,尤其是《西安事变》已成为秦腔现代戏的经典之一,而陈尚华深厚的导演功底无疑是这部剧作成功的重要保证。陈尚华是秦腔“敏腔”传人,工旦行,后转入幕后从事导演工作。经他整理执导的《辕门斩子》(刘茹慧版)、《大回荆州·别母》(郝彩凤版)都已成为秦腔保留剧目。新时期以来,易俗社陆续创排了《卓文君》《日本女人关中汉》《郭秀明》《柳河湾的新娘》等质量上乘之作。
而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也同样涌现了不少经典之作。由寇治德、胡正友、谢欣导演的《千古一帝》,谢欣、霍慧君、张全仁、杨通民导演的《西湖遗恨》,都是一时之选。20世纪末期,眉户剧《迟开的玫瑰》引入省外著名导演谢平安,引发了其他剧种或话剧导演执导秦腔的潮流,而其大获成功促使秦腔“凡排新戏必外请导演”。陈彦“西京三部曲”中的《西京故事》《大树西迁》,分别由查明哲、胡筱坪主要执导。值得一提的是,1977年排演的《祝福》,是由著名秦腔演员李继祖改编、执导的。
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现代戏三部曲”《花儿声声》《狗儿爷涅槃》《王贵与李香香》均由张曼君执导,易俗社的《柳河湾的新娘》由卢昂、芦珊执导,都已成为新戏中的佼佼者。
可以说,20世纪以来,秦腔经典剧目的生成与导演密不可分。无论是本土演员改行做导演,还是外请其他剧种导演,都已经改变了秦腔的传统生产模式。对于新戏而言,传统的脚色制、角儿制都已不再适用,必须依靠导演来组织、生产、实施一部剧。正视导演的作用,重视青年秦腔导演的培养,才能将秦腔创作推向新的繁荣。
(作者系巢湖学院讲师、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
------2024年12月14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 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412/14/content_240196.html
前一篇:“先河”究竟是哪条河[张天野]
后一篇:水墨晕染玉山镇[王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