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长民集》前言[陈学勇]

(2024-11-23 17:39:10)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林长民,清末民初一位颇具时代特征的政治人物。

  回顾中国近现代史那段新旧交替的岁月,很难无视他的身影。他投身求新求变的大潮,伫立潮头,为世所瞩目。

  林长民幼时有过小名则泽,入私塾启蒙才起学名长民,字用宗孟,后又取别号苣苳子。娶了如夫人程桂林,百般宠爱,再号桂林一枝室主;晚年所居庭院栽栝树两株,便自称双栝庐主人。在致子女家信中,他落款多为竢庐、竢庐老人、桂室老人、双栝託叟;有时仅一个字,或孟,或宗,或栝。

  正如那个时代的许多维新青年一样,林长民出身于并不守旧的旧官吏家庭。封建的清王朝气数殆尽,他适时而降,生日是光绪丙子年六月十四日(公历1876年8月3日)。林氏祖上原系闽地望族,家道渐落日久,到他父亲林孝恂一代败至寒微。然而林孝恂发奋进取,经科举重新步入仕途,做过浙江多地的州县长官。好在他意识到时代巨变在即,能与时俱进。为子侄们开设的家塾,入读不分男女;所课兼容中西,一边延聘古文名家林纾传授国学,一边特邀新派人物林万里引入西学。林万里仅比林长民年长两岁,亦师亦友,他对林长民的影响不言而喻。至于林纾的师道,也不排斥西方文化,他曾译过百余部外国小说,《茶花女遗事》就是其一。

  这样的启蒙,这样的家庭,奠定了林长民的人生走向。他取得秀才功名后,旋即诀别科举,进修英文、日文,两度赴日留学。主编浙江最早的翻译刊物《译林》,出版译著《西力东侵史》。他广交能人志士,以助实现强国抱负。林长民振兴中华的志向起始于此时。他的抱负、度量,他的豪气、胆识,还有他的文才、口才,在同胞中赢得了口碑,被举为留日同乡会会长。

  林长民留学归来时,正值清政府施行新规,凡留学生经朝廷面试皆可授予翰林。然而他毅然舍弃这一仕途捷径,回到民间跋涉于法治、宪政。他先任官办法政学校教务长,因办学理念与学校当局不合遭免,于是自办私立法政学校,自任校长。他又感到办学所及囿于校园,创办了《法政杂志》,谋求面向社会,志在切实地研究实际问题。辛亥革命成功,林长民由福建省推荐前往南京出席各省都督代表联合会,参与议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短短几年,他接连担任参议院秘书长、参政院代理秘书长、国务院参议、法制局长、司法总长等职。政局动荡,法治、宪政之路坎坎坷坷,他屡挫屡试,坚忍不拔。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纷繁复杂,中国与日本矛盾日益突出。林长民转身外事,名列总统府外交委员会,创建民间性质的国民外交协会,借民间外交掣肘政府内亲日势力。他与仁人志士们力主中国对德宣战,作为战胜国,北洋政府取得了出席巴黎和会资格。会场外,旅欧的梁启超及时通风:“和会”可能签署损害国家利益的条约。林长民立刻于《晨报》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疾呼:“国亡无日,愿合我四万万众,誓死图之!”后来,他迫于压力,不得不辞去外交委员职务,公开披露辞呈于报端,意在申明大义:“长民愤于外交之败,发其爱国之愚昧”,“激励国民,愤于图存,天经地义,不自知其非也。但无加危害于日本人之据,彼日本人绝无可以抗议之理由”。后来又说:“长民政治生涯,从此亦焕然一新”。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北京政坛瞬息万变,林长民难以自主。郭松龄反叛东北军阀张作霖,欲借重林长民声望,秘密接其出京。不意林长民来到郭部不久就遇郭军惨败,中流弹毙命。无可挽回的悲剧,突然结束了他短暂而跌宕的一生,世人对此多有叹息。外界不谙隐情,林长民出行时已托人带口信告知梁启超,此行实“以进为退”。他想趁机摆脱京城险恶环境,借道南归,抽身远离政坛。

  看林长民时论文字,充溢书生意气乃至呆气。天资聪慧的林长民,也许误入了政坛,他实在应该成为出色的文艺家。人以群分,徐志摩引林长民为知交,正是两人相似的艺术天分与气质的契合。年过半百的林长民,还以名流身份与女儿林徽因、朋友徐志摩同台粉墨,公演泰戈尔名剧《齐特拉》,传为一时佳话。林长民多才多艺,能诗擅书,兼有著译。青春时期与徐自华、徐蕴华姐妹唱和,晚年屡屡在王世澄、黄濬主编的《星报》发表诗作,可惜今日的我们已很难寓目这些作品。徐志摩深知林长民“万种风情无地着”,多次“讽劝”他离开政界“回航”,与其一并翱翔文坛。无奈林长民自负志不在文,他的文学天资遗传到女儿林徽因身上才大放异彩。林长民自身有所收获的是书法,至今他的墨迹流传不绝,市场拍价也不菲。

  值得一提,林长民为数届国会议员、几任议长,一度执掌国家司法部,与多位总统过从不疏。有这般人脉,拥万贯家财不是难事,而林长民清贫依旧,曾经跌入卖字接济生计的境地,罹难时家中仅剩三百余元现金。梁启超形容:“彼身后不名一钱,孀稚满堂,粥且无以给,非借赈金稍为接济,势且立濒冻馁。”这位亲家不得不出面乞告亲友,组织“抚养遗族评议会”,筹集资金以养遗孀、遗孤。林徽因为此甚至决心弃学回国,好在有梁家资助,学业方才得以完成。

  今日阅读林长民,既可远眺北洋时期政坛风云,亦可认识剧变之际各种思潮的风起云涌,又可追寻社会变革之原由,收获不止某一方面。然而,当林徽因家喻户晓的现今,当年名噪一时的父亲竟然淡出了读者视野,形象变得模糊。淡出缘由许多,其中之一即由于斯人早逝、著述杳然。林长民生前十分注重社会活动,似没有多少精力顾及著述,文字不为宏富,大多散落在京、津及其所属党派、社团相关的报刊之上。所幸他擅言辞、好演说,留下篇幅不少的演讲记录稿,较之文章或更具“直观性”。林长民许多文字属于时论,虽不以立意深邃见长,却对时局反应敏锐,其史料文献价值毋庸赘述。

  《林长民集》,林长民/著,陈学勇、于葵/编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年版


------2024年11月23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 长安悦读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411/23/content_235978.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