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延寿冤不冤[王兆贵]
(2024-11-16 17:43:39)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
在我国历史掌故中,四大美女的传说故事家喻户晓。流传过程中,四美的名号尽管略有分歧,但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她们的容貌,得到了后世的一致认可。其中,“落雁”指的是昭君王嫱。
昭君的故事,出自东晋葛洪所撰的《西京杂记》。大意是说,王嫱因不肯贿赂画工而被丑化,结果错失了皇帝召见的机会,奉旨远嫁匈奴。皇帝得见王嫱真容后追悔莫及,于是就下令彻查此案,毛延寿等一干画工均被弃市和抄没家产。后来,这个故事越传越广,并在诗词、绘画和戏曲中一再被展现。时至今日,《昭君出塞》的故事仍被人们津津乐道。作为民间故事,为了让大众喜闻乐见,诗书绘画、杂剧戏曲,拿来编排演义一番,倒也无可厚非。
据文史学家考证,《西京杂记》是葛洪抄录、加工前人散佚的传闻而成。这部笔记体小说,辑有大量不见经传的故事,其中也不乏杜撰的内容。从史实来看,昭君出塞和番为真,这在《汉书》和《后汉书》中略有备述,但却没有毛延寿等人丑化昭君的记载,反而是说昭君因困守宫中积怨日久,而自愿出嫁塞外。
历史当然要以事实为据,故事自然要以精彩为噱;而在文学的表达上,则须以构思取胜。值得琢磨的是,唐代周昙的诗《前汉门》和宋代王安石的诗《明妃曲》,对这一逸闻生发出的却是另一番感喟。《前汉门》诗云:“不拔金钗赂汉臣,徒嗟玉艳委胡尘。能知货贿移妍丑,岂独丹青画美人。”周昙的这首诗,显然是话里有话,借题发挥:通过行贿篡改真相,何止是发生在此等事中?
《明妃曲》诗云:“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这两首诗,其实都是借他人手上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周昙《前汉门》,侧重于讥刺世事;王安石《明妃曲》看似为毛延寿叫屈,实则是道出了笔墨与真相之间的微妙关系。就算毛延寿因丑化昭君被杀属实,那么,毛延寿冤不冤呢?在王安石看来,毛延寿被杀是冤枉的,因为“意态由来画不成”。这一申辩的措辞,堪称神来之笔。我们知道,绘画特别是人物画中的肖像,酷似容易神似难,难就难在传神。不似则为欺世,太似则为媚俗。而要做到“似与不似”之间,非传神不可。
再往深里说,作为前朝记忆的历史,同样也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的缺憾。我们知道,正史也好,野史也好,都是后人采集编写的。除了皇帝的“起居注”出自宫掖近侍外,当代史官直书当世人事的情形并不多见。即便是当事人所述,也并非照单全收,而是有所选择和取舍,“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就是孔子修纂《春秋》的原则和态度。
排除选择性取舍的春秋笔法,任何一位参与编修历史的人,都不可能完全复盘还原已经发生的事件。同一个事件,在目击者的回忆和表述上也会有细节上的差异。比如,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即便是面对同一段摄像记录,办案人员也需要反复回放、细心观察,才能发现可疑的线索,征询目击者的旁证,并到实地勘测,查验包括作案现场、作案工具以及指纹和血型鉴定等蛛丝马迹后,才能最后定案。
言归正传,再把镜头切换到遥远的历史烟云中,昭君出塞是否因毛延寿丑化所致、毛延寿被杀冤不冤的问题,也就不难解释了。当然,我们也不能由此去苛责葛洪,除“昭君出塞”外,《西京杂记》还给我们留下了“凿壁借光”“文君当垆”“怀铅提椠”等许多有趣的文史掌故呢。
------2024年11月16日《西安晚报》第5版文化周刊
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411/16/content_234558.html
前一篇:掌掴的仅是脸吗?[郭发红]
后一篇:胡服越千年[杨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