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门18附2号[黎强]
(2024-11-12 09:55:02)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
老县城围城马路下一片老街老巷里,一爿老院子普通的门牌号码,小西门18附2号,蓝底白字,钉在院子大门门顶上方的,很醒目。几十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熟稔而清晰,想忘也忘不掉。
老院子门前的一溜青石板路历经岁月脚步的踩踏,路面有些凹凸不平,沿着它可直通到铺满鹅卵石的河坝,那些空舱的或满载的煤船、菜船、粪船、沙船就停靠在河边。夏天,小西门的娃儿们成群结队到江水里“洗澡儿”“放滩儿”,比“浪里白条”还熟悉水性。大太阳下,用土制“捞兜”捞鱼,用树枝套一根渔线钓鱼,或者趁大人不在,偷偷摸摸拉罾网捕鱼,抓一笆篓鲫鱼船钉子河虾螃蟹。退水的冬天,刨开鹅卵石,掏水柴,待风干晒干烘干之后生火,把家里的煤球炉灶烧得旺旺的,弄得满屋饭菜香。
院子大门高高的,两扇门板又重又厚,门上的铜环被摩挲得发亮,满院子的娃儿都喜欢吊着或抓着门环,说那些永不乏味的童话神话鬼故事。娃儿们都是馋猫变的,一听“冰糕凉快”的叫卖声,清口水就像涌泉似的,可兜里没钱呀。小伙伴大黑灵机一动,打起了大门门环的主意,“噔噔噔”跑回家找来大号螺丝刀,一群娃儿撬的撬、敲的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门环下了,卖给废品商店得了三五块钱,把“豆沙冰糕”“黄糖冰糕”吃得直抹嘴儿。结果可想而知,参与卸下门环的娃儿们谁也没有摆脱大人的黄荆棍,还得由院子管事的小组长把一众娃儿带去废品店,说了不少好话,将门环回购了回来。从此,老院子的门环,娃儿们再不敢去动一根汗毛啦。
三两棵苦楝树、枣树、黄葛树生长在老院子里,很茂盛。平日里,晾衣杆晾衣绳就会从这棵树架到那棵树,牵好的晾衣绳上,张家可以晾晒铺盖,李家可以晾晒衣物。苦楝子挂果了,娃儿们就乐开了。找来一根竹竿,对着青涩的苦楝子一阵噼里啪啦打将下来,揣入兜中。一转身跑进院子后门的巷子里,开始了娃儿们喜欢的“巷战”。不消说,手中的子弹,便是苦楝子。
枣也挂果了,娃儿们馋相毕露,一天天盯着由小到大由青转黄泛红的枣儿。娃儿们铭记着私拆门环的教训,白天就不敢去靠近。夜深了,娃儿们悄悄摸出来,会爬树的发小狗娃蹿上枣树,三下五除二弄了一大裤兜。一群娃儿奔出老院子,坐在青石板路石梯坎上,吃着脆甜的枣儿,看着头顶上的月亮,那神情,特别地享受。
老院子对街有一个酿酒的槽坊,大大小小的发酵池,是用竹篾席围而合成的。一进槽坊,酒香四溢,直灌鼻腔。在槽坊收新高粱的季节,院子里的娃儿们,是最离不开这里的。堆积如山的红高粱,新鲜,漂亮,红红的,好看极啦。那个年代盛行武术,什么长拳、南拳、武当拳,都是街坊邻居小青年小少年模仿学习的拳术。特别是电影《少林寺》一公映,李连杰的少林功夫更是风靡一时,满街的娃儿“操扁挂”“练武打”成为时尚,似乎不懂一招半式的,就很丢面子的。槽坊里的红高粱,就是练拳力的首选,比沙包沙袋来得实在。
我曾背着院子里的小伙伴们偷偷在槽坊练过“铁砂掌”。天啦,不几下,在粗糙的红高粱摩擦下,双手渐渐红肿,渐渐破皮,渐渐渗血,连吃饭时筷子都拿不起。母亲问明原因后又急又气,举在空中打我的手被旁边的父亲挡下。父亲说,男子汉,吃点苦头有啥嘛?不下苦功夫,哪来真本事?待我双手消肿消痛后,父亲还亲自陪我练过几次。
斑驳的老院子还曾让我风光了一回。有段时间,老县城时兴成立“社会主义大院”,城关镇、居委会都要派干部下来参加庆祝仪式,送匾额,放火炮,演节目。父亲是个小干部,成立“大院”他可积极呢,跑前跑后不说,还安排我一个上台扮演潘冬子,唱《红星照我去战斗》,还不容商量地要求“只许演好,不准搞砸”。天啦,我是院子里出名的淘气包,哪会登台表演哟!拗不过父亲的威仪,硬着头皮在家苦练,还差点把声音练哑了。
成立大会那天,我身穿绿军装,头戴五星帽,腰扎宽皮带,脸上化了妆,一首歌怎么演完的我不知道,反正下面的掌声是热烈的。父亲在台下第一排位置,面带笑容给我竖起了大拇指。镇领导还上台握了握我的小手,给我颁发了奖品,一支钢笔和一个笔记本。长大后我才明白,这是父爱的体现,父亲用这种方式校正我的人生航向。
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老院子早已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漂亮的高楼大厦和宽敞明亮的小区。但小西门18附2号,一直在我的心底。我想,那些老街老巷老院子不应该被忘记,因为它们才是城市蒸蒸日上繁荣兴旺的“命根儿”。
------2024年10月30日《西安晚报》第8版终南 闲情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410/30/content_231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