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上前卫镇[雷炳新]
(2024-11-10 10:41:55)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
莽莽白鹿原雄奇浑厚,悠悠鲸鱼沟幽壑掩映。在白鹿原上,鲸鱼沟如一把刀,把整个白鹿原从中一分为二,当地人便以鲸鱼沟为界,把鲸鱼沟以北称为北塬(孟村塬),把沟南则称为南塬。
前卫镇便坐落在沟南,隔沟与孟村镇相望。前卫镇因汉武帝设长水校尉之前卫哨所而得名。其东西狭长,南北窄短,东瞰陶峪河,北望孟村塬,南接焦岱镇,西连长安炮里,犹如一片细长的树叶,飘落于白鹿原。
地处白鹿原腹地的前卫镇,不仅沃野千里,景色秀美,更在于塬上积淀了上千年的丰厚文化,其一草一木都浸染了文化的因子,处处散发着文化的气息。
一
前卫镇最东边的将军岭,古称荆山或将师疙瘩,现在,生活在这里的村民称其为将军疙瘩,是古长水校尉屯兵遗址所在地。
将军岭在地域上是一个重要的界标。蓝田是一个半山区县,川、塬、岭、山等各种地形齐全,而将军岭以东即为峻岭起伏的山区,以西则是沟壑纵横的白鹿原。在这里,将军岭成为山区和塬上的分界线;此岭亦是蓝田县境内前卫镇、蓝关镇、小寨镇三个乡镇的分界点,或者说,三个乡镇以将军岭为基点,鼎足而立,将军岭算得上一个“鸡鸣三镇”的宝地了。据《续修蓝田县志》记载:“白鹿原位于灞浐二川间,南北宽二十里,东西长约五十里,高出县城二百至二百五十公尺;西北入长安界,称灞上;东接尤风岭之将师疙瘩。”这里就说得很清楚了,将军岭(将师疙瘩)是白鹿原在蓝田境内最东边的地域界标。
将军岭既然是山区和塬上的分界线,处在终南山出口的将军岭在军事战略上的重要地位便可想而知。再加上它从秦岭中逶迤而出,岭身伏隆,岭头突起,若龙头高昂,自成天险。正因为扼关据口,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这里便成为军事重镇。这个山岭也就是汉长水校尉屯兵之处,将军岭中的“将军”即指“长水校尉”,这也是将军岭之所以得名的缘由了。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内,外掌西域。屯骑校尉掌骑士。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越骑校尉掌越骑。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又有胡骑校尉,掌池阳胡骑,不常置。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虎贲校尉掌轻车。凡八校尉,皆武帝初置,有丞、司马。”也就是说,雄韬伟略的汉武帝为保社稷安宁,在京畿四周设置了八大内军总部,总部最高统帅为校尉,下设丞和司马等职。而长水校尉就是统领长水、宣曲两地的羌胡骑兵的最高统帅,总部驻地为将军岭。
长水校尉得名于附近的河流——长水,即今白鹿原上鲸鱼沟沟底的荆峪沟水,又被讹称为鲸鱼沟水。其发源于将军岭西麓的毛家十字,先后汇聚了聚仙坊水、韩家沟水、李家沟水,经蓝田孟村镇流入长安,最终汇入浐河。
西汉王朝的八校尉制为内军设置,相比于边军(边防部队),内军担负着维护帝胄安危、保卫正统皇权的重大使命。汉武帝时,长水校尉为常置校尉,加之所属皆羌胡骑兵,胡人善骑、剽悍、战斗力强,长水校尉部因之成为八校尉中的精锐劲旅,也就是精兵中的精兵。
两汉400多年的时间里,将军岭一直是长水校尉的驻军总部和大本营。无数个薄雾蒙蒙的清晨,将军岭上,军旗猎猎,战马的嘶鸣此起彼伏,士兵的操练声铿锵有力,回响在山谷,不由人踌躇满志,激情涌动;无数个苍凉的秋日夜晚,将军岭上,羌笛悠悠,金柝声声,军营里的点点火光混合着如碎银般的月色洒遍山野,荆山(将军岭)上下一片灿烂。
自古劲旅多战事。汉武帝时,因长水校尉所属羌胡骑兵骁勇善战,在北击匈奴、平息太子刘据叛乱等多次大战中均作为精锐主力,立下赫赫战功。在无数次的惨烈鏖战中,不少将士马革裹尸,血洒疆场,以生命捍卫了大汉的疆土和国威,而化身为一代忠良。时至今日,在毗邻将军岭以西约一公里处,依然有一个以军寨命名的村落——杨穆寨村,村里曾建有过一座“忠良寺”,规模宏大。“忠良寺”,顾名思义,就是专门供奉、祭奠那些以身殉国的将士们的。可惜的是,杨穆寨村中的忠良寺今已不存。
前卫镇中部的龙旗寨村亦称龙寨村,居住着三大贵姓:赫姓、聂姓和龙姓,原本均为少数民族。龙旗寨村的赫姓原为复姓,即赫连,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赫连勃勃的后裔。公元418年,匈奴族铁弗部英雄赫连勃勃趁东晋将领刘裕灭后秦急于南归之机,攻取长安,在白鹿原称帝,改元昌武,定都统万城。不久,赫连勃勃班师回朝,随从的一部分铁弗部匈奴便在白鹿原上定居繁衍,后汉化为赫姓。在白鹿原上的北塬——孟村镇,也有一个名叫赫家村的村落,至今仍居住着不少赫姓人家,他们和龙旗寨村的赫姓出于同宗,大多是铁弗部匈奴的后裔。
同样身世显赫的还有村中的聂姓。聂姓原本为耶姓,再往上追溯,耶原本也是复姓,即耶律,乃契丹王室后人、大辽皇族。这一史实,《龙旗寨村史》亦有记载:“聂姓复姓耶律,原为契丹族人,辽国遗民,来自长安。”笔者了解到,龙旗寨村的聂姓来自长安区魏寨的聂坡村(又称耶家坡)。
龙旗寨村的又一贵姓为龙姓,亦为满洲贵族。据《蓝田县地名志》记载,清初龙姓满洲贵族入住白鹿原,插旗立寨,遂为村取名“龙旗寨”。又据《龙旗寨村史》记载,清时村北有一块百亩良田,由龙姓旗人插旗占领,故这片百亩良田被村中人称为“旗山地”或“旗杆地”。这块地因其主人身系贵族,所以清王朝时一直享有“不纳皇粮”的特权。
二
历史上,前卫镇寺庙众多,其境内曾有杨穆寨村的忠良寺、康沟村的观音寺、吴村庙的东岳庙、安岱村的安庙以及杜家沟的青龙寺等,极具代表性的要数布村的白鹰寺。
布村位于前卫镇西约六公里处,历史上曾建有白鹰寺与白鹰塔。布村村东有一条沟,因白鹰昼飞夜栖而得名白鹰沟,村子里建有一座古庙宇,亦名白鹰寺。据兴教寺碑文记载,杜甫乐游长安路线,首站为兴教寺,第二站便是白鹰寺,说明在唐中期,白鹰寺已是白鹿原的名寺了。
白鹰寺坐北向南,内有上殿、中殿、下殿三座大殿。上殿供奉着王母娘娘,旁边有水神、火神及菩萨塑像;中殿供奉着药王爷,内有黑虎、灵官等诸多神像;下殿供奉着关公塑像,左右两边有关平和周仓画像等。内设厢房、客房等,门口的钟房里安放着一口大钟。古时的白鹰寺,闻名遐迩,墙壁上的佛经故事画工精美,门外墙上的题诗不乏名流,是好多王公贵族出京城来到白鹿原游玩踏青的必经之地。在历史的长河中,白鹰寺一直香火旺盛,据白鹰寺现存砖瓦上的存记可知,一直到清乾隆年间,白鹰寺翻修时依旧规模宏大,影响一方。新中国成立后,白鹰寺被改建成布村小学。
美丽的白鹿原因东眺终南山,北临灞水,自古便是埋葬先祖的风水宝地,而处于白鹿原腹地的前卫镇自然也就颇受青睐了。
见之于史料的有前卫镇谢湾村的汉代墓群、石槽村汉代墓群、康庄村的唐代墓群等。这些墓群的发掘,出土了不少文物,再现了古代人类的真实生活图景。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有康庄的唐代贺若妇墓。
康庄村位于前卫镇东约5公里处,村子很早就有一个墓冢,当地人称其为“总疙瘩”。在一片耕田中,突兀着一个园丘形高地,愈显得扎眼。笔者成年后才知道,被我们叫了多年的“总疙瘩”原来是“冢疙瘩”——贺若妇墓。
据《长安志》记载:“贺若妇,蓝田人,姑有疾,刲股肉奉姑,疾遂愈。府县以闻,敕旌表门闾,名其乡曰节孝乡。”盖“贺若妇”复姓“贺若”,应为鲜卑后人,后落居中原。而贺若妇的“刲股奉姑”无疑是忠孝的典范,自此,贺若妇美名扬故里,节孝乡美誉动桑梓。白鹿原的千古遗风里,便永远镌刻了尽善至孝的懿范淑德。
三
前卫镇境内有不少美丽的传说:有白鹿踏过百草生瑞、百业兴旺的鹿走沟传说,有神槽飞天、逢吉而降的石槽村传说,有钱财(银子)择明主而栖、仗义疏财的徐园村徐霍霍传说……这些传说连同历史上一条条古谚,是我们探究早期白鹿原文化的窗口。
在白鹿原上,有这样一条流传了千年之久的古谚:“白鹿原变鹿走镇,县尉留下好名声”。让我们把时间的坐标推向1000多年前的盛唐,那时的白鹿原林木葱郁,野生动物繁盛,属“上林苑”,历代帝王多在此狩猎。古谚记载着这样一段有趣的史实:唐时高祖皇帝到白鹿原狩猎,因所属将士、僚属众多,白鹿原百姓的庄稼受到极大践踏、损坏。随行县尉苏世长看到这一现象遂犯颜直谏,高祖皇帝听后不但没有以触犯龙颜之罪惩治,反而决定以后不再去白鹿原上狩猎。百姓感激县尉之恩,把白鹿原改名“鹿走镇”——取意为不再有皇家将士的大肆猎杀,白鹿等野生动物可以自由跳跃的地方。后鹿走镇演变为名震白鹿原的大镇,如今的前卫镇基本统辖了昔日鹿走镇的大部。古谚所讲述的故事遂成为关于前卫镇的一段佳话。
“长寿山,不遭难,见苗收一半”。这句农谚诉说着终南山下前卫镇一带土地的神奇:白鹿原(长寿山)上,沃土遍野;长水(荆水)两岸,水露丰盈。只要在田间播下种子出现禾苗,即使遭遇大灾之年,这里的庄稼也能“收一半”。这块神秘的土地,年年旱涝保收,几乎岁岁丰年。也正因为前卫镇处于白鹿原的中心位置和产粮重地,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赋予它白鹿原“白菜心”的美誉。
历史上,前卫镇的社火文化源远流长,久盛不衰,享誉白鹿原上下。而前卫镇布村的社火则为其杰出代表。
布村原本分四个村落,分别为布村熊家、布村乔家、布村王家和布村杨沟,习惯上把这四个村子合称为“四布村”。“四布村”因处于前卫镇西部边沿,属蓝田和长安的交界处,在统辖上,布村熊家归长安管辖,而布村乔家、布村王家和布村杨沟归蓝田管辖,书写了“一村归两县”的治理佳话。据《长安志》记载,明初就有此村,明洪武年间称布村里,当时布村已超过百户,是远近闻名的大村。在耍社火上,特别讲究各个社火局的关系,而布村熊家和布村王家是一社,也就是布村南社;布村乔家和布村杨沟是一社,也就是布村中社。长期以来,两社明着较劲、暗里比拼,却齐心协力,共同把社火艺术一步步发扬光大。
据《蓝田县志》记载,布村社火至少在清光绪年间已经很有规模。当地人耍社火的劲头足、热情高,社火门类包括平头桌子、芯子、柳木腿(踩高跷)、旱船、纸扎等。其中平头桌子、芯子的表演以村落里10岁以下儿童为演员,每一桌芯子都演绎着一折秦腔片段。其设计精巧,人物脸谱逼真。演员或立于剑鞘之上,或站于大刀之尖,或坐于官帽的帽翅之上,或位于雨伞的四周边沿……非常惊险。而柳木腿演员则以青年后生为主,多扮丑脸,步履踉跄,似倒非倒,似醉非醉,步态夸张大胆,让人惊叹。每到大耍的年份,周围的“亲戚”社火局都来“帮社”助兴。他们带着自己的锣鼓队、抬着自己的桌子、芯子,和主社火局一块敲鼓、联欢。一时,场面宏大,锣鼓震天,主、客社火局队伍联在一起,非常壮观。现场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如今,布村社火已被列入西安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次代表白鹿原、蓝田县外出赴演,已然成为蓝田县社火的一面旗帜。
前卫镇中部的徐河村,古称神河村,位于鲸鱼沟底,与前卫村是近邻,历史上以耍狮子而闻名白鹿原。徐河狮子的第一代传承人谷金仓在清朝末年去河南跑生意,学得了耍狮的技艺后带回家乡。在他的带动下,徐景康、洪登奎等人积极参与,使得徐河狮子自成一家,尤其是在1926年“二虎守长安”时,在庆祝打败围困西安的军阀刘镇华时,徐河狮子演出轰动一时。后来在多次演出过程中不断创新,成为白鹿原民间文化的又一代表。
前卫村群众热爱龙,以积极参与耍龙而著名。他们的巨龙表演全身灵动,腾挪翻滚,潜行穿越,挥首摆尾,独具神韵。故在前卫镇,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俗语:“徐河的狮子前卫的龙,布村的社火真正行”。或许,这就是对前卫群众文化的最好写照吧。
四
前卫镇美食众多,极具代表性的有高馔蒸馍、挑担饸饹以及手工醋溜。
高馔蒸馍是前卫镇香村极具盛名的特色美食,是“蓝田十大美食”之一,已被录入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馔蒸馍纯手工打造,原料精选白鹿原上的优质小麦面粉,经过一整套繁杂而细致的和面、酵头起面、精心揉面、揪块、精致造型、点红、装锅、大火定型、文火蒸馍、停火焖锅、小心起锅等几十道工序,极为考究。仅一个揉面环节,就要求反复抓、揉、吊、压、抻、搓等,高馔蒸馍要求使用硬面,所以揉面时很是费力,直至面团弹性适度,筋度十足,表面光滑方可。高馔蒸馍的造型更是讲究,整体呈圆柱形,茶碗粗细,高约十二三厘米,下底面略小而平整,便于竖立放置,上底面略大而中心略鼓,圆周棱肥厚外翻,显得敦厚硕大,顶面中心点有梅花点,非常美观。做好的高馔蒸馍洁白润滑,口味香醇。硬面制作让它质地瓷实,体型不大但重量可达二两半,剥开表皮,里面呈层次状,可一层一层剥着食用。揉面上的功夫使其筋道耐嚼,口感极好。
前卫镇的第二大美食为挑担饸饹,亦源自香村吴家。在前卫镇政府的斜对面,只要不下雨,你总会看见一副饸饹挑子,沿街摆放,摊主就坐在挑子中间,悠然地打点着自己的生意。若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挑子颇有些年头,两边的圆盘底座已经很陈旧了,底座上原本左右各有一只木箱子,如今只剩一只了,两只挑子便显得一高一低,左边木箱上的小木盘里摆放着芥末、油泼辣子、蒜泥、盐、醋汁等调料,右边底座上的大盘里则摆放着几只干净的瓷碗,在两个挑子中间的盘中则放着待卖的饸饹。那挑子均是竹提手,高若平肩,中间是一条上弯翘度很大的长扁担,长三米有余,由于年深月久,整个扁担被磨得黝黑发亮。这样的饸饹挑子,放在临近摆放的各色现代化商品之中,颇有些怀旧意味。香村的挑担饸饹,精选上等荞面,专注于手工传承,硬是把一副饸饹挑子做成了家族传承,那担子随着手工饸饹已传承百年有余。点一份荞面饸饹,色泽黑亮,入碗松散,加入呛人的芥末、油泼辣子、蒜泥等,入口筋韧爽滑、香辣美味。坐在传统的挑担饸饹跟前,时空仿佛瞬间错位,一股小时候的味道入喉,勾引无数年长食客的旧时回忆。
前卫镇的又一地方名吃为手工醋溜,这里所说的手工醋溜又名蓝田醋粉。手工醋溜的制作类似于手工凉皮,先选取白鹿原上等面粉,再加上制醋时的醋糟,混合成面水蒸成手工凉皮。因其成料加入了醋糟,所以做成的醋溜色泽淡褐,自带酸味,筋道有韧性,光滑柔软,香馥浓郁,佐以蒜泥、香油、辣椒等,让人食之忘俗。
五
前卫镇自古便是蓝田的官马大道,人流量大、非常繁忙。如今的前卫镇,关中环线穿将军岭隧道而过,终南大道几乎穿越了整个镇子东西,成为前卫镇前往西安的主要要道。
历史上,白鹿原风景迷人。鲸鱼沟畔,植被苍翠,幽深荫翳;鲸鱼沟底,溪水潺潺,鱼跃蛙鸣;白鹿原上,良田漠漠,阡陌交通。因白鹿原临近京畿长安,早在唐代,就是京城王公贵族、文人墨客的常顾赏景胜地。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等近40人都在白鹿原上留下过足迹和诗篇。其中以白居易的《城东闲游》最脍炙人口:“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
白鹿原又是蓝田的主要小麦产区,麦子成熟时,金黄的麦浪连成一片,麦穗若与天齐,故“鹿原秋霁穗通天”自古便是“蓝田八景”之一。明代陕西提学副使敖英曾作《鹿原秋霁》:“雨过梧桐夜气清,隔林双鸟说秋晴。云收秦岭撑重碧,风动荞花弄月明。白鹿何年呈上瑞,丰原长岁获两成。菊英满泛新醅绿,对酌斜阳颂太平。”将金秋时节白鹿原的丰饶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
乡村大集是前卫镇一大旅游热点。雄踞白鹿原中部的前卫大集,历史悠久,至少在清雍正年间已设镇立市,是蓝田仅次于焦岱、玉山的第三大乡村集市,它覆盖面广,以“四月八”古会为依托,贸易繁华,是白鹿原上唯一设立集日的大集。如今的前卫集市,街道平整,太阳能路灯一字排开,街两边绿化严整,各商铺的对外装饰统一规划,门牌标识一致,崭新、洁净的市容,标准的停车位,从头到脚都散发出一股现代都市的气息。每到农历的二、五、八集日,不仅是老街里,就连毗邻的国道两边,亦是人山人海,喧闹异常。历史文化深厚、紧跟时代步伐的前卫镇正逐步走向更加富裕更加秀美的明天。
------2024年10月26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
西安地理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410/26/content_230247.html
前一篇:秦腔剧目的移植与被移植[李想]
后一篇:南宋行暮[虞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