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鹊桥[张朝林]
(2024-11-08 08:34:55)|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
我家的清晨是喜鹊叫醒的。
门头的老榆树上,有一对花喜鹊的窝,东边大坡梁的太阳刚露出半张脸,一对喜鹊就跳出窝,对着太阳欢叫。这时,“咯呀”一声,我家大门开了,婆婆手搭额头看喜鹊,笑盈盈地说:“喜鹊叫,喜事到。”又折身回屋,捧一把玉米粒儿出来:“花喜鹊,吃饭咧!”一道金色的光波倾斜铺下,花喜鹊从窝里跳下来,一边吃一边“喳喳喳”叫着。
父亲牵着牛,扛着犁,上坡去了。母亲提着菜篮,到园子里剜菜去了。婆婆拿起扫把,扫起院落了。花喜鹊围着婆婆跳。这时候,三娘把鸡笼打开了,争强好胜的公鸡最先冲出来,抢吃喜鹊剩下的玉米,吓得花喜鹊飞上窝顶,母鸡跟随其后,吃完玉米的它们不走开,圈着婆婆叫。婆婆把扫把一挥,这才四处散开,去了竹林里,去了杏树下,去了老榆树下的草丛里。
我家门前的榆树,是老太太植下的,一把年纪了,粗壮,高大,枝密,顶端分出三个叉,正好成了喜鹊建窝牢固的“根据地”。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老榆树来了两只花喜鹊,在枝头跳上跳下,“喳喳喳”叫,叫了一会儿就飞走了。第二天早晨又叫。第三天早晨还是叫。等到第四天早晨的时候,它们开始衔干柴棒搭窝了。婆婆说,花喜鹊相中咱们的这块风水宝地了,喜鹊最有灵气,选了个黄道吉日,动工建房啦。
喜鹊是鸟中最勤劳的鸟之一,也是鸟中的“建筑师”,衔来又粗又长的干柴棒棒铺在下边,作为坚固的脊梁,然后再衔上细的、短的搭窝,两只喜鹊分工合作,从大坡梁,从尖尖岭,从小河边,从树林,叼来一根根棒棒铺窝,雌鸟没有放好的棒棒,雄鸟叼起来重新搭建。一只喜鹊来了,另一只去了,来来去去,去去来来,鸟影在老榆树上闪动,柴窝一天天变大,不知过了多少日子,喜鹊窝落成了,落成的那天,一对喜鹊叫得非常欢。筛子般大的窝,架在老榆树顶,仿佛一朵巨大的黑牡丹,在树顶摇摇晃晃。
有了安乐窝的喜鹊,每天晨曦准时的鸣叫,成为全村人起床的闹钟。
婆婆最爱花喜鹊,麦粒头子,碎玉米,都留给喜鹊,起初撒的,喜鹊不予理睬,慢慢地,敢跳下来吃,一边吃,一边警惕地抬起头,看婆婆。婆婆哩,也笑眯眯看它们吃,一来二去,喜鹊不怕婆婆了。
婆婆脸白皙,满头银发,太阳一照,泛着白光,猛一看,婆婆的脖子上就是一枚银月亮,只要这枚银月亮在院子里晃,站在窝边的喜鹊就叫。母亲说,婆婆与喜鹊的心里,有一座连心桥。
一对恩爱的花喜鹊,有时候也干仗。一天早晨,两只花喜鹊在窝里“踢踢咚咚”打闹,从窝里打上窝顶,又从窝顶打上枝头。老榆树下是堆砌的乱石头,乱石头上横七竖八的柴枝条,两只喜鹊又从枝头上打下来,跌进了枝条的空隙里,无论怎样挣扎也无法逃脱。婆婆看见了,奔过去,爬上乱石堆,把喜鹊一只一只救出来,放飞了。喜鹊的爪子很尖锐,婆婆的手背被抓得鲜血直流。飞上窝顶的花喜鹊不叫、不打了,直愣愣地看婆婆摁着手背。
从此,花喜鹊更爱婆婆了。只要一看见婆婆在院子走动,就深情地叫着,时不时地飞下来,在婆婆的前后跳跃,婆婆就掏出一把粮食犒劳它们。
喜鹊是伟大的建筑师,它们建造的窝,不但高大、美观,而且十分坚固。一次刮大风,老榆树旁的草垛子,被吹得四处飞散,一根一根的稻草,成了一根一根脱弦的箭,万千根射向远方,不见了踪影。榆树韧性强,被刮得东倒西歪,也没被折断。树杈上的喜鹊窝,摇来晃去,没有散架,等到飓风一过,两只花喜鹊就出了窝,站在窝顶叫。
花喜鹊从衔来第一根柴棒棒,到完全落成,要飞多少公里,无法计算,但窝的重量大约可以计算出来。黑娃家门前大榆树上废弃的喜鹊窝,被他用长竹竿捣下来,拿长杆子秤一称,居然重五十五公斤!
“婆婆,花喜鹊的窝,咋就那么大哩?”我问。
“喜鹊是寻最美、最坚固的柴棒棒留给牛郎织女搭天桥哩,寻第一根,它们觉得不满意,再寻第二根,就这样一直寻下去,直到喜鹊窝建好了,还没有满意的一根,等到七夕这天,喜鹊们就抽出窝里最长最美的一根柴棒棒,飞上了天河,搭七夕桥去了,这是喜鹊们共同建起的爱心桥,让牛郎和织女会面,这一天,在人间是很难找到喜鹊的。喜鹊是喜鸟,祥鸟,你要爱惜哩!”婆婆说。
从那天起,喜鹊成为我心中的“爱心鸟”是勤劳的图腾,是毅力的标杆。
老家还在,门前的老榆树还在,只是树杈上的喜鹊窝空了,一代一代繁衍生息的喜鹊们,也许飞到别处新建家园去了。
------2024年10月23日《西安晚报》第8版文化终南 闲情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410/23/content_229643.html
前一篇:清代窑神庙碑印证陈炉窑业文化变迁
后一篇:金秋絮语[宋小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