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提升中国电影全球竞争力
(2024-10-30 18:38:05)|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
助力提升中国电影全球竞争力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电影评价体系构建论坛”在西安举办
2024年9月23日,作为第十一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丝路电影节”)的重点论坛之一,“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电影评价体系构建论坛”在西安举办。
围绕“全球视域、人民性与新媒介”主题,国内外电影学术评论界、电影节策展、电影发行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展开对话,共同探讨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客观、全面的电影评价体系,助力中国电影全球竞争力提升,为推动电影业高质量发展和电影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聚合各方力量
丝路电影节在理论评价体系担当作为
2021年,国家电影局发布了《“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提出2035年我国将建成电影强国的发展目标。2023年,中国电影票房已恢复至2019年的85%,观影人次恢复到75%,行业恢复情况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24年以来,无论是春节档还是“五一”档,中国电影票房均持续绽放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市场之外,在电影生产领域,创作与评价是电影的一体两面,二者缺一不可。本次论坛旨在理清中国电影有别于世界其他电影体系的发展道路,为中国电影创作生产“保驾护航”。
“2023年,中国电影产业快速复苏,创作质量稳定提升,影片类型丰富多样,吸引广大观众走进影院,也引发大众充分点评、发表意见,形成话题。与此同时,评论营销化、新媒体评论主导影片口碑、平台线上数据制约排片、重大题材影片面临网络舆论争议却往往缺乏有力对策等现实问题也日益突出。”陕西省电影行业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裴亚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也是丝路电影节继在第九届举办“新时代中国电影评价体系的构建论坛”后,再次举办聚焦评价体系构建的主旨论坛的主要原因。
“我们希望持续聚合电影评论界、理论界、创作界的各方力量,形成有利于中国电影创作实践的良好氛围,为实现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的跨越凝聚智慧和力量。”裴亚莉说。
在文明互鉴中
构建中国电影评价体系
当日论坛分为主旨发言和嘉宾对谈两大板块。在主旨发言环节,电影理论家、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兼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王一川先后发言。
在“嘉宾对谈”环节,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当代电影》主编皇甫宜川,上海戏剧学院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石川,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李镇,陕西省电影行业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裴亚莉,资深电影制片人王彧,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助理、费比西国际影评人联盟(FIPRESCI)成员、亚太电影促进会(NETPAC)执委王垚等6位嘉宾,围绕“中国电影评价体系的全球视域、中国性和电影性”等议题展开对谈,聚焦中国电影评价体系如何构建。
“电影本就是舶来品,中国电影自主的话语体系形成过程包含了对西方电影话语体系的建设、融合、整合的过程。”饶曙光表示,要强调中国电影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也要强调文明互鉴,只有在文明对话、文明互鉴当中才能真正完成中国电影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探讨中国电影评价体系构建问题需要放到当代世界和全球语境下衡量,需要借鉴西方现代电影美学而建设起来的电影艺术传统,而不是轻易地抛弃传统,另起炉灶。对此,王一川表示,构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电影评价体系,既不能只沿西方式现代电影美学的路径走,也不能转头回到中国古代艺术体系去,而是需要寻求这两方面相互汇通,“一方面,应当继续传承现代电影美学传统;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现代艺术体系的一部分,中国电影艺术体系需要重新激活中国自己的艺术体系传统。” 记者 孙欢
------2024年09月24日《西安晚报》第8版成长ing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409/25/content_225425.html
致敬“中国西部片”的光辉岁月
全国近百所高校学者为重振中国西部电影献计献策
时光倒流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电影导演在世界影坛抛出声声惊雷,《人生》《老井》《红高粱》《黄土地》开创了属于中国影坛的“西部片时代”。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迈入上世纪九十年代,立于潮头的“弄潮儿”们再度以《红河谷》《黑骏马》《双旗镇刀客》等一批力作闪耀影史……
中国西部大山大水的博大雄浑与万丈豪情,黄土高原的万千沟壑为中国影坛留下太多经典回忆。连日来,全国各地90余所高校、170余位专家学者汇聚西安,重温“中国西部片”这40年的光辉岁月,为重振“中国西部片”献计献策。
“中国西部片”从西安走向世界
1984年3月,著名电影美学理论家钟惦棐先生在西安率先提出“立足大西北,开拓新型‘西部片’”的理论倡议,标志着中国西部电影理论的诞生,这一理论距今整整40年。
作为第十一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重要活动之一,9月21日至23日,“历史图景·西部空间·民族影像:中国西部电影理论诞生4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大学召开。“我与中国西部电影”主题征文活动、“光影西部”全国大学生影评大赛暨2024年“万夫观影”全国大学生影评大赛、中国西部电影理论诞生40周年微纪录片摄制等系列活动也同步启动。
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艺术专业研究生学位教指委委员兼戏剧与影视分委会召集人、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海洲,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俊,西北大学电影学院院长、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张阿利等7位特邀嘉宾围绕中国西部电影史学、中国西部电影学术史、中国西部电影与中国电影学派、中国西部电影海外传播等主题分别献计献策。
张阿利认为,西部电影是以西部地域为表征的,反映西部地区人民生活状况、生存状态和历史的,具有强烈的西部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电影文化与艺术流派。中国西部电影具有注重开掘人和自然关系、揭示人和自然互相渗透的美学特征。他还着重强调中国西部电影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中国传统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历史再现,以及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深刻揭示与历史呈现,成为西部电影重要的美学特征、艺术传达路径和影像表征,进而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创作。”
众多与会学者赞叹:中国西部电影立足于西部厚重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文化,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赢得了强烈声誉。
助推西部电影迈向繁荣发展新高度
连日来,学者们回顾了中国西部电影40年来非凡的发展历程,审视了中国西部电影理论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以包容性、时代性与超越性的精神,共话西部电影的文化内涵、美学风格与传播路径,分析和总结其理论演进、艺术创作、产业深化过程中的得失与利弊,回应当前数智技术、中国学派、新质生产力等复合语境下,中国西部电影和中国电影在作品创意、人才培养、产业改革、原创理论、国际传播等领域如何取得新突破等系列重要的命题。
省委文明办专职副主任贾琳专程介绍了省委、省政府多项对于中国西部电影发展的利好政策,并强调陕西不仅是电影创作生产的沃土,也是电影理论研究的高地,并进一步展望了西部电影未来的发展趋向。
西北大学校长孙庆伟表示:“要充分挖掘西部电影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地缘优势,助推西部电影迈向繁荣发展的新高度与新未来。”
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师大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燕,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斌,四川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曹峻冰,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所长杨晓林等专家围绕中国西部电影的类型探索、西部电影的理论研究新视角、新西部电影的文化价值与创作新变、“一带一路”语境下的新发展、西部电影的国际传播等议题展开论述。专家们不但深刻总结了西部电影的核心文化属性,同时强调中国西部电影在新时期的艺术探索中催生诗性影像的新形态。
此外,7个平行分组研讨会围绕中国西部电影美学、流派与风格研究,中国西部电影理论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国西部电影导演与创作研究,中国西部电影类型与个案研究,中国西部电影地域空间生产研究,中国西部电影跨界融合与文化研究,“一带一路”与新世纪中国西部电影发展研究等议题同时开展。 记者职茵 实习生史静怡
“中小成本电影推广服务平台”在古城启动
本报讯 (记者 孙欢) 2024年9月24日,第十一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电影项目推介会暨中小成本电影推广服务平台启动仪式在西安举行。
一直以来,中小成本电影作为电影生态的“塔基”,为电影创作和电影市场的多元化提供保障。为营造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环境,由陕西省电影行业协会、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电影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潇湘影视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浙江省电影放映协会共同发起的“中小成本电影推广服务平台”,在此次丝路电影节上正式启动使用。
陕西省电影行业协会会长赵安宣读平台服务纲领及工作计划,他表示,希望“中小成本电影推广服务平台”的启动并投入使用,汇聚中小成本电影发展链条中的众多力量,“为电影行业的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据悉,为了搭建电影项目和资本市场高效对接平台,探索建立电影产业投融资有效机制,陕西省电影局、陕西省电影行业协会自2020年开始举办本土电影项目推介会,为优秀项目搭建对接渠道。
借力本届丝路电影节,推介会活动在今年扩大规模,汇聚了全国中小成本电影项目,《就刮刮刮大风》《雨落屋瓦》《五彩云霞》《撼沙》《挥舞在南门口的铁勺》《雪域使命》《我心光明》《欢迎欢迎》《调解员》《潜海日初》《英俊黄》等11 部优秀电影在当日的推介会环节精彩亮相。其中,《雨落屋瓦》《雪域使命》《我心光明》3个项目荣获“丝路电影节电影项目推介单元优秀电影项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