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七律的创作心得》
周阳生
各位专家、学者、诗友晚上好。
首先,我作个自我介绍,我是周阳生,祖籍苏州,现居盐城。因是周敦颐第34世孙,故自号“爱莲后生”。原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政协文史研究员、国际华文诗词研究会研究员等,今又应黄汉江先生之邀在11月自选题,谈谈创作诗词的心得体会。思之良久,不知谈些什么为好,现如今网络如此发达,诗友们要学什么?查什么?百度一搜,十有八九。但为了完成任务,也是为了自己的再学习、再提高。出题的想法,是因为我最近几年,多次担任官方全国诗词大赛的评委,发现律诗写得好的很少,故从律诗的创作中选择自认为重要的几个方面作些探讨交流,了无新意,权作再修再悟。
五律、七律诗,是诗友们喜闻乐见、又勤于笔耕的一种格律诗体。它定型于中国唐代,其代表人物是诗圣杜甫、柳宗元、韩愈等。《唐诗三百首》中收录五律80首、七律53首。从唐代始,延续至今,律诗已成定格,第一、二句为首联,第三、四句颔联,第五、六句为颈联,第七、八句为尾联。现今,在律诗的创作中,很少要求四联全对仗,但颔、颈两联必须对仗。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云:“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律诗创作中的对仗正恰如其意。律诗的对仗,在内容上分有正对、反对、和流水对三种。正对,是指上下句意思相类或相关,相互补充、相互映发。像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反对,则是指上下句意思相反,有强烈的对比、映衬作用。如李商隐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流水对
,要求上下句的意思有递接顺承的关系,次序不可颠倒。如杜甫“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从宽严上分,有工对
、宽对和半对半不对三种。工对又称“切对",要求相对必须十分工整,不但音节、词组、词性相同,名词还要分为若干类,小类与小类相对。如韦庄“两岸严风吹玉树,一滩明月晒银沙。”宽对,是相对工对而言,有三种情况一是只求词性相同,如“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二是同字相对,如“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净无限”;三是偏枯对,其对仗一方偏重而另一方偏轻,如“手自移蒲柳,家才足稻梁。”半对半不对是指两句只有部分字词相对其余部分不对,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在律诗创作中,要讲究起承转合。首联,是起,颔联为承。颈联为转,尾联为合。首联写涉及到主题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色等,为全诗定下情感基调或要描写的意象;颔联要承接首联而展开,并要注重主题的意境美,并为颈联做好铺垫。颈联的情感要在“转”中,做到情景交融,并为尾联埋下“合”的伏笔;尾联之“合”的最佳形式是“首尾呼应”,末句最好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另外在律诗创作中,除了上面讲到的颔颈两联必须对仗外和起承转合外,还要,一是讲究押韵严格。不能连韵、撞韵、挤韵、凑韵。其中首句入韵为正格;二是注重意象的运用,如有诗友撷杜甫《登高》诗的前四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进行论述,我亦有同感,该诗前两句的六个意象为:风、天、猿、诸、沙、鸟,并分别用形容词和动词对句子进行了修饰。意象之间紧密相连,被后世赞誉为:“精光万丈,古今第一”充满意象的上乘律诗;三是可恰当用典,增加律诗的文化底蕴;四是注意炼句、修辞,不能凑字、凑句,要规范用词修饰,以增加律诗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最后,我结合上述浅论,再谈几点建议与体会,创作律诗时:
一是明确主题。不能无的放矢、无病呻吟;
二是选好韵字。写诗前最好根据想写的意境,先选好合适的韵,如此,下笔时才会流畅,才会展显诗的韵律美。
三是遵循时序。节气不能混乱,特别是写景时,要按照节气的物象去描写,不能冬写夏景,常见的通病是刚立春,就写燕归来,未进夏就荷花绽放、蝉鸣蛙鼓等。
四是要有意象。通过情感与物象的交流,写出适合主题的艺术形象。
五是诗不厌改。诗写好后,要学会冷处理,可先放一放,待回看时就会容易发现问题,或另有妙思。
六是常读古诗。并常写、常悟。读古诗时,要领略诗人的时代背景、人生境遇、诗的特色等,然后举一反三,植入到自己的诗境中,切勿死搬硬套,东施效颦,尽量写出自己的特点。
七是从善如流。乐意接受别人对自己诗的善意点评,我的体会是三人行必有吾师,如遇一字之师也是幸事。诗人可有傲骨,但不可有傲气。我曾调侃说现如今写诗的人比看诗的人多,加之写诗的人各有千秋、各领风骚,所以不能目空一切,夜郎自大。
八是不能抄袭。虽然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偷。”,这种“偷”,不是抄袭,而是学习古今好诗的意境、妙联、金句,转化为自己诗的语言。
八是不能自傲。我有时会调侃说,现如今写诗的人比看诗的人还多,加之写诗的人各有千秋、各领风骚,所以不能目空一切,夜郎自大。
九是要学会自律,不能对时政妄发议论,不能对他人进行攻击,因为诗是至善、至爱、至美的产物。
十是提倡为时代讴歌,诗是会呼吸的思想,会焚烧的字,诗人要能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让焚烧的字,化成讴歌新时代的激情。
啰啰嗦嗦地心得体会,不一定会如诗友之意,不当之处,还望各位专家、诗友海涵。
二〇二三年十一月
敬识于"爱莲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