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出发[包力尔(北京)]
(2024-09-10 19:41:08)|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
在西北大学校园的广场上,伫立着一尊雕像,座基正面镌刻着:“齐越(1922-1993),我深深地相信,献给祖国的声音,如洒在神州大地的种子,将开出不败的鲜花。”在中国传媒大学校园里,也屹立着一座齐越的雕像,上面镌刻着:“在话筒前播音,我感到无比幸福与自豪。”
齐越先生曾求学于西北大学,他从这里出发,参加革命奔赴延安,担任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员,是中国第一代播音员。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盛况,就是他向全世界现场直播的。先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的几十年里,以特有的庄重、深沉的声音感染了千百万听众,用声音塑造了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心中永远装着人民的周总理等诸多光辉的形象。1975年,先生走进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把自己多年的播音理论与经验传授给后辈。
两座雕像,铸就了中国播音史上的丰碑。
作为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我每天都会从先生的雕像旁走过,在晨光熹微中汲取力量,在暮色映照下沉淀智慧。我出生在西安,从小就对播音和朗诵有着浓厚的兴趣:幼儿园时登台背诵古诗,小学时进行国旗下演讲,中学时主持校园活动,高中阶段担任学校广播站的负责人。
齐越先生出生在内蒙古,我的祖先来自草原;先生在西安求学,我在西安长大;现在我追寻他的脚步,如愿以偿地来到了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虽然相隔了一个世纪,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般的幸运感,让我感到格外亲切。
今年暑假,我找到了齐越先生的一些史料和文章。在日记中,他是这样记录的:“1947年9月28日(星期日),播出评论两篇,约1700字。其间因负责调配同志经验不足,三次让停播,以至三处磕巴,甚为懊恼。”“10月5日(星期日),感冒加重,上午编稿一篇。午饭后摘回几个柿子,与纪清、魏琳同食。今天,10条新闻有9条捷报。全部由齐一人播出,没有一个错儿。自我感觉气魄很足,甚为雄壮,播后很兴奋。”读罢,先生的样子在我的脑海中鲜活起来。25岁的先生因播音“小瑕疵”而懊恼,却也为“甚为雄壮”而欢呼。他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21岁的我,若不怀抱热忱即刻启程,何时才能追随心之所往?因为,等待从不是良方,唯有行动才能缩短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在西北大学美丽的校园里,我朝圣般地对着雕像鞠了深深一躬。在西北大学时的先生和现在的我同龄,他选择革命选择为人民发声。或许我尚不能至,但年轻正是我最宝贵的资本,只要心之所向不变,脚步不停,终会追随梦想,抵达理想的彼岸。在这追随的过程中,我会跌倒,会受挫,但那又何妨?只要一心所想,那就从这里出发。
------2024年09月02日《西安晚报》第6版第九届“禧福祥6年西凤杯”华语青年散文季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409/02/content_220803.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