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夏至诺邓[马婷]

(2024-09-05 16:02:34)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他说“‘若’言的‘若’”,一口半浓的湖北口音。我疑惑着转过头,稍加思索后扑哧一笑,这才知晓原在耳边响彻了几日的“若邓”其实是“诺邓”。那时,车子已行驶在去往的路上。


  车窗像猛兽巨口般大张着,风从窗外灌进来,洱海的水便流淌在耳畔,“海”的气味也被风裹挟着四处飘散。我们虽在车上,迎风临海间,便也忽略了那铁框架的包裹,只觉身心至于自然了。


  这场遇见因为是友人计划,他事先就认识了诺邓,我茫然无知间只作跟随的闯入便略显突兀。以一个现代人的身躯,现代人的出行方式,现代人包裹着严严实实的避暑样貌,未加了解地抵达一座千年古村。下了车,却先被雨挡了,倒似老天有意要给这闯入一个缓冲,又或是有意,使得我们拐进村口的客栈停歇。起初,我以为这只是间恰巧开在山下的普通农家乐。伴着河沟,几座院子,院外临水放置树桩做成的桌凳,显出几分田园诗意。一些天南海北的客人闲坐其间,淅淅沥沥的,属于大理独有的雨正落在屋顶瓦棚上,使人想起苏童的《雨和瓦》。


  同行几人饮着当地特有的壶中倒出来的茶,品茗间不忘讨论茶的品种。主人端上来的餐食,各种当地小菜和诺邓不可或缺火腿相间排布。火腿或生或熟,或煎或煮。生得薄如纸片,蘸了芥末送入口中,瞬时唇齿留香,恍惚间仿若体会到《东京梦华录》中宋人的生活。不同年代的火腿被送入口中,在舌尖碰撞,冲刷味蕾。吞咽间,岁月即在口中交织。几年的风雨,流逝的时光在这些火腿的每一层上留下印记。它们用身体让我们未深入村庄前先认识了诺邓,感受到它过去的岁月。


  饭后,雨依旧未有停歇之意,几人找来扑克解闷,我则撑起伞,出了里院,与河畔惬意坐着的客栈主人,一白族老先生闲聊起来。


  老人许是听我与文字有染,遂打开了话匣子,娓娓道来那些独属于他们部落的细枝末节。原来他们是朝廷派来原籍福建的京官,到此地治理盐矿,京官的后人,一代代接过此重任,亦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当地通婚而来。眼前的老人,便属京官后裔,语言上还保留先祖口音,与汉人交流,便显得容易许多。


  我正欣喜于这一场交谈所获,他话锋一转,面露喜色,随后颇有几分骄傲意味地讲述起《舌尖上的中国》在此拍摄的细节。而他与儿子,便是诺邓火腿章节的主人公。他们与摄制组,因着盐,因着火腿结缘,朝夕相处,留下许多温情。那个时候诺邓是深山中被遗忘的古村,静谧、清幽、交通闭塞,无人问津。一场拍摄,不仅让他们与导演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此后多年穿越三千公里互相走动,更是让滇西北最古老的村落,千百年来以盐井为生存依托的诺邓被世人知晓。


  我一边听着他的讲述,一边若有所思地点着头。那一刻,方知晓这雨,不仅阻隔了我直愣愣地贸然闯入,亦是为了先让我有这场遇见。为了让我在此停歇,先了解诺邓,再去走入,从而不至冒昧。


  雨依旧没有要停的意思,大家瞧着时间,撑起伞欲进村。我这时已对诺邓熟悉了几分。也对,它如此厚重,千年之躯,如拜访贤达,须得事先了解,以敬重之心踏入。况其除火腿外,还盛产进士,村中房屋多为文人古宅。加之提举司衙门,留有28星宿精美彩绘凿井的明朝玉皇阁,及诸多明清、民国的屋宇,古庙,伴着村庄一代代人的参天古树,是该敬畏。这雨将我们阻隔半晌,使得我们的行走慢下来,从而细细体味古村况味。


  村子是依山而建的,一台一台立着房屋。路全是石头铺就,到村口,就见一只只驮着货物的骡马,慢悠悠走过,使人以为,将要进入的是另一个时空,一个不被打扰的,不闻魏晋的,桃花源般的地方。


  果然,一进入,先遇着龙王庙,在山下守护千年白族村寨,也使雨的阻隔得到印证。龙王庙对面似乎是戏台,庙前一空地正好能拍摄到村寨全景,在山和雨雾中,古朴、静谧、祥和……经过龙王庙转而见一屋,屋外有盐池,屋内正中晾晒许多火腿,皆套着塑料袋,一根根,静静排布在空中。屋内不见主人,我们围了门口的盐池观看评说,再对那些火腿评头论足。主人家留下屋子,雨刷刷地透过天井落下,那些火腿习惯了雨和一拨一拨人的眼光,它们每日被不同的声音和目光点评,在这些声音和目光中老熟。我忽地想起老熟这个用在酒发酵上的词,似乎在此也恰到好处。


  出了门继续往前,同行几人已渐渐走远,我被旁边一临时搭建在空中的棚屋吸引了目光。那好似非洲某些部落建在树上的房子,直直的几根木头立在空中,上面架一个四四方方的木框架,里面放置背篓等物,一旁却坐了几人打牌。我在高他们一台的地方路边,侧着身子,偷偷看着村庄男人的闲趣,将那身影存进手机。而后又细细观赏几间老屋,拍下那些沧桑老人般的建筑。几个村民就坐在门口,或许已习惯了每日闯入的这些村外之人,并没有将目光投射在我身上。自从《舌尖上的中国》拍摄后,这里便被世人熟悉。我正瞧得仔细,前面几人却因发现了一棵桑树,攀着摘起了桑葚。那桑果使人瞬间回到幼时,是少有的甘甜,在如今街市是买不到那种味道的。


  那时,我只觉爬山疲累,尚不知还有一场遇见在更高处等着。天已在不知不觉中晴了,我们的目光开始被一些开在半山的民宿小院吸引,院内皆是各种花草,装点的方式似《浮生六记》中芸娘的巧思。后来就看到那间咖啡屋,别致地立在半山,同行几人先走了进去,我抬头拍下它高高在上的样貌。底下有几个木头牌子,轻飘飘在空中,上书各种酒菜名称。


  沿着窄小的石阶走上去,见一男子正认真做着友人们点的茶。我先是被屋内装饰吸引,一些空的瓶子和一个写着“每一天都值得热爱”的牌子,正对着山和层峦叠嶂的房屋。我拍了几张照片,被告知朋友们在更上一层,于是点了杯咖啡上了楼。楼上有许多书,墙上的装饰、文字、布局,处处文艺。咖啡做好后,我拿起一本书,边饮边读,朋友们在露台上饮茶,店家上来攀谈,在闲聊中讲述起这家店,天南海北来的一些客人的故事。我想象那样的场景,他们从都市而来,住在这安静的千年古村。晨起,伴日出,鸡鸣、狗吠,马和骡子,炊烟与茶,咖啡和书。中午一同吃简单的饭菜,喝度数不高的酒,吹千年古村的风,属实惬意。仅是想着那样的场景,竟也不自觉嘴角上扬,我想我若不是内心有牵绊,在这住几日倒也好。


  于诺邓,我只是蜻蜓点水般掠过,它宽容地接待了我。用雨雾,用咖啡馆,用骡马,用桑葚,用一间间明清建筑,用古老的盐井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我回报它的,唯有一颗老了,在躺椅上,讲述那场遇见的回忆,那颗心。



------2024年08月26日《西安晚报》第8版终南 文心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408/26/content_219396.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