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杨妃病齿图》欣赏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
牙痛是牙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明代吴俨《齿落》诗描写牙痛:
“齿落竟何悲,不落亦何喜;
牙痛时恨不得将所有的病牙全拔掉,这大概是许多人都曾有过的心理体验。
据记载,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贵妃曾经是一名牙病患者。杨贵妃以前患有一种肺渴的疾病,因此常含着玉鱼儿疗治。杨贵妃齿痛,无法含玉鱼儿。玄宗见她颦眉泪眼,更加怜爱,对杨贵妃道:“朕恨不能为妃子分痛。”后来有画师专门据此事画了一幅《杨妃病齿图》历代都有各种摹本流传。文人名士也争相题咏,以增其色。元代理学家、文论家,“草庐先生”吴澄,所作的《题杨妃病齿图》诗可见其情其景:
“齿痛自颦眉,君王亦不怡。
诗人的联想真够丰富,早知牙痛时的苦状会使唐玄宗如此的不愉快,当初真不如放任牙病肆虐,干脆让君王因之而心生厌弃,这样,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马嵬坡事变了。
宋末元初的另一位诗人冯海粟讲得更率直,他所作的《题杨妃病齿图》云:“华清宫,一齿痛;马嵬坡,一身痛;渔阳鼙鼓动地来,天下痛!”这三句话,极其精妙地概括了杨贵妃的一生。一枚小小牙齿病痛的转归,竟牵涉到天下的兴亡,难怪有人将牙痛称之为“天下第一痛”。
元代诗人萨都剌有《华清曲》题杨妃病齿更为详实。诗曰:
“沉香亭北春昼长,海棠睡起扶残妆。清歌妙舞一时静,燕语莺啼空断肠。
这首诗有几点值得注意:(一)关于杨妃与安禄山有染的传说,习惯上是通俗的市井文艺形式才会采用的材料(如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白朴《梧桐雨》杂剧),而萨都剌把它写进了一向被认为是严肃的诗歌中来;(二)此诗自“君不闻”以上,不但写杨妃的美貌笔法铺张而大胆,而且对她与安禄山的私相爱慕表示同情(“塞上锦倗儿”指安禄山),这种与传统伦理纲常直接冲突的内容,实际表现了对非礼的生活情感的一种认可;(三)诗中的语言,色彩艳丽,想象丰富,可以看出受李贺诗的影响,但不同的是:此诗以暖色调为主,而不像李贺诗的所谓“冷艳”,因而更能反映情绪的活跃,表现出世俗化的情调。
据医学分析,唐人有以胖为美的时尚,杨贵妃体态丰肥,则必多湿痰,喜食荔枝,甘令脾厚,应助生痰热风火之疾。荔枝龙眼属于甘温热性食品,过量食用易于上火。特别是体质燥热的人,易于发生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但她偏嗜好食荔枝,据《唐国史补》有言:“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杜甫诗亦载: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苏轼有一首《荔枝叹》,描述的就是当时杨贵妃吃荔枝的情景,诗中叹道: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关于荔枝的食用禁忌,李时珍《本草钢目》曰:“鲜者食多,即龈肿口痛,或衄血。病齿及火病人尤忌之。”据分析,杨贵妃的牙痛,应为受热或过食辛辣肥甘即热证风火胃热牙痛,类似现代医学中的三叉神经痛范围,表现牙痛是一种持续性,阵发性疼痛,程度非常剧烈,疼痛来的非常突然。历代对杨贵妃病齿诱因与过食荔枝相关颇有共识。宋代诗人黄庭坚《题杨贵妃病齿》有:“多食侧生,损其左车”之句;元代杨维祯描述杨贵妃过量食用荔枝造成齿疾也是直接了当:
“熏风殿角日初长,南贡新来荔子香。
历代古人所画《杨妃病齿图》无从得见,今得以欣赏到张大千先生人物仕女画《杨妃病齿图》,是其五十年代初期作品,为正值大千先生工笔创作的巅峰期的得力杰作,不论从选用题材,笔下纷呈,均俱上乘佳作。特别是工笔古典仕女,细笔勾描,设色亮丽,开脸娇俏温婉,艳而不俗,媚而不妖,引人遐思处,尽在不经意间。正体现了萨都剌咏杨贵妃病齿时的美艳:“朱唇半启榴房破,胭脂红注珍珠颗。一点春寒入瓠犀,雪色鲛绡湿香唾。” 在大千先生笔下,杨妃病齿,托颐支腮,正如西子捧心作痛,楚楚动人。真是美人之美,无处不美,病态亦美!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60e92c670101exni.html